【摘 "要】 高职三维动画是一门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学科,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科特性,导致学生操作技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新要求。在信息化教学技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三维动画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文章结合高职三维动画学科对其主要特点进行概述,明确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再从三维动画出发,明确了信息化课程开发目标和教学手段,最后就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行整理。期望以信息化技术赋能高职三维动画教学,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三维动漫技术人才。
【关键词】 三维动画;高职改革;信息化教学技术
一、高职三维动画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设备依赖性
三维动画是一门对设备有着较高要求的学科,动画制作,需要依托计算机搭载的各种软件来实现,且绝大部分基于计算机来完成绘制,部分动画还需要配合完成建模处理,故对计算机设备的性能有着诸多要求。除此之外,随着三维动画的发展,其逐渐与3D打印机和三维扫描仪等设备形成对接,在促进三维动画设计优化的同时,也对现代教学提出了极高要求,不仅需要配置全新的设施设备,还需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
(二)技术性和实践性
三维动画在实践中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撑,三维动画制作期间,运用软件时还需要调取各种各样的模块,并通过交互运作才能够制作出完整的三维动画图像。动画制作过程中还对绘画技术、审美能力有着极高要求,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摸索,来实现自我提升的重点方向。因我国动画产业处于刚兴起的阶段,不少关键性软件的使用,仍然以国外为主,尽管这几年在国家的扶持下,各种国产三维动画软件得以研发成功,但很难满足当前动画制作的整体需求,而在国外软件使用期间,要求学习者在软件运用时,明确不同模块的功能且能够熟练运用。为此,在学习三维动画期间,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充分了解其功能特性,才能够确保学生真正掌握三维动画设计的初步要点,为后期合格作品的制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度高
在三维动画教学期间,需要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非常多,涉及科目数量庞杂,而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却相对有限,这就使得在教学中,很难仔细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讲解。高校在对动画专业学生培养期间,最主要的目标是能够确保学生独立完成动画创作,但又不仅仅是完成动画制作,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促使学生能够更为完整地掌握动画制作,真正达到独立完成动画创作的效果。这意味着,三维动画教学在开展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现代动画制作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
二、高职三维动画教学改革中信息化教学课程开发
(一)基于三维目标设定课程目标
高职三维动画课程的目标是借助课堂讲解、任务训练、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三维动画制作知识、设计知识,熟练掌握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方法,且能够结合任务内容灵活运用制作技能。以期学生能够深刻领悟“三维动画”专业内涵,明晰动画设计和中国文化的内生关系,同时借助技能来提升艺术欣赏能力,感受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增强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素质。为此,在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全新要求下,结合三维动画课程要求,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期间,应当明确三个维度的目标细则,见表1。
(二)基于课程目标确定信息化教学手段
三维动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均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改革进程下,三维动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不同于以往“教室+训练”的场域环境,更加强调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推动课程的实施与深化,这对高职三维动画课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
知识目标的实现:全新职业教育背景下,知识目标可借助视频手段来进行传播。基于认知理论层面上,以丰富、生动的视频资源素材,转变静态课程资源给学生带来的认知负荷。配合在线考试模式,促使知识体系的建构。
技能目标的实现:以往三维动画技能的训练多依赖于通过创设任务情境的方式来实现,这使得学生无法深刻感受到三维动画制作过程,且很难深刻领悟三维动画中的艺术内涵。针对该问题,学校可积极引入虚拟现实实训系统,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来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新的实训环境,激发真实感受,提升职业能力。
素质目标的实现: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发中,可结合互联网技术来营造全新的学习情境氛围,以现代化技术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借助“云课堂”平台形成在线考勤模式,分析学生线上学习时长、考勤等相关数据,明确素质目标达成效果。同时基于网络发布线上任务,完成线上任务信息递交,教师可通过后台了解任务实践成果,掌握小组合作情况。
三、高职三维动画教学改革中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任务单的设计
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能够根据线上、线下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推进三维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在线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画制作素材、学习资料,同时发布制作设计任务,在线下基于信息化手术构筑全新的实践活动氛围,针对性解决学习中遭遇的重难点问题。为了达到更好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效果,教师首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单设计,并将其发布给学生,让学生确定课程学习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自主学习。基于此,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计划的制定,教师也能够将精力放在教学方针完善上。在教学任务单设计中,教师必须确定主要学习目标、重难点内容。
(二)课前自主学习
在课前学习环节,学生必须根据任务单要求完成课程内容预习,并完成对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落实基础准备工作,并为后续知识的内化创设条件,同时为后续翻转课堂奠定基础。在该环节中,教师可通过信息化平台构筑起循环自主学习模式,带动学生基于旧知识体系上进行回忆,并不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确定学习方向、明确新问题。
教师需要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其答疑解惑。教师还可通过简单的练习和设计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教学计划的调整,重点从学生薄弱之处进行教学。
(三)课中课堂翻转
1.学习检验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借助练习、提问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了解,还可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动漫美术小组划分,要求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人物动作规律”制作重难点,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信息化测试软件进行小组成果在线测试。基于该信息化教学技术,不仅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明确重点练习题目,还能够实现对学生偏好与主要错误的综合分析,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客观指导。
2.任务导入
教师基于教学重难点内容,结合学生学情分析结果,提出和发现问题,指导他们在自主学习期间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学习方向。为达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教师还可为学生打造特定的学习情境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在三维动漫教学中,本研究以“日月星辰”为主题,要求学生对相关动漫材料进行收集,并对材料做出科学规划和调整,鼓励学生配合“AfterEffects”“Photoshop”等软件来进行素材处理,形成完整的动漫视频链条。在课程开展之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了解了Flash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课中无须耗费大量时间来参与讲解,而是基于软件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发挥各个模块的功能,开展实践操作。
3.任务训练
在学生基本掌握操作技能后,即可引导学生进行任务训练。在任务训练期间,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分层分组,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任务方案,尽可能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此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头脑风暴、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动漫设计制作的积极性。
4.评价总结
在课堂评价总结中,可以进行生生、师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最后再由教师结合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就任务完成和技巧掌握要点做出概括性总结。在开展评价期间,教师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鼓励为主,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此同时,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评,促使学习成果得以延伸,在不断总结和规划中促使制作知识和技巧形成体系。此外,在评价期间,还需要坚持对不同层级学生的不同评价标准,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够学有所成,基于个体能力构建起三维动画制作知识体系。
(四)课后复习巩固
完成课程学习后,并非就意味着学习已经结束。教师必须借助信息化平台为学生发布巩固和复习任务,引导学生能够在巩固和复习中,及时发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欠缺点,做好查漏补缺,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对学生课后作品进行审阅时,除了要明确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还需要就学生的个体问题做出指正。基于该层面,教师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课后学习资源,要求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做出选择性学习。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能够快速审阅学生作业并做好针对性评阅,同时也能够将整理到的资料分享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各方面操作技能得到持续提升。
四、结语
近年来,在文化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三维动画人才的需求量随之增大。高职院校应当把握住动漫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带动三维动画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构筑起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全新教学体系。依托信息化技术,打破教学局限,让课程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实现泛在学习,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和全面转变,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李响. “互联网+”和深化校企合作下的三维动画教学设计[J]. 新美域,2023(04):82-84.
[2] 胡雷钢. 产教融合在高职三维动画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02):38-41.
[3] 董静轩,谭政. 基于VR技术的三维动画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 成才,2021(21):66-67.
[4] 刘东亮,刘哲军,田鉴. 信息时代高职动漫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 科技风,2021(29):117-119.
[5] 张昕禹. 3DSMAX三维动画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J]. 科幻画报,2020(1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