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需求提升计算机维护类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3-12-31 00:00:00刘佳敏赵国勋
电脑迷 2023年13期

【摘 "要】 文章探讨了基于岗位需求的计算机维护类课程教学提升的方法,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育人质量,精准对接岗位,服务岗位需求。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分析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到课程紧贴岗位需求,毕业生任职能力强,满足岗位需求,教学与岗位融会贯通,实现学与用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岗位需求;计算机维护;课程教学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20世纪末得到了普及,计算机的普及对人类的工作、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带来诸多便利。计算机广泛运用的同时,也产生许多日常使用的问题,例如无法开机、电脑蓝屏、重装系统等,促使对计算机维护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紧接着计算机维护类课程应运而生。

计算机维护类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主,旨在培养具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能够独立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完成日常维护、排除计算机故障等。随着计算机市场和产品的发展变化,计算机维护岗位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就导致院校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院校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服务岗位需求。所以立足岗位需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为岗位提供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培养毕业即可胜任的专业人才,实现学与用的有效链接迫在眉睫。

一、课程特点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概述、识别计算机硬件、选配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计算机日常维护维修等。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认识计算机的硬件,阐述计算机硬件的性能参数并进行选配,会独立安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完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维修。学生既要打牢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结协作、爱装护装的良好素质。

二、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落后

教学内容落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日新月异,CPU、显卡、硬盘、内存等各种硬件型号几乎每年都会更新迭代。例如Intel的CPU已经发展到13代,硬盘现在广泛流行M.2接口,不同的硬件型号代表着外观、性能参数、维护维修方法都不同,再加上国产化办公硬件、软件的普及,例如国产CPU、内存条、麒麟操作系统等,然而教学内容没有结合最新行业发展和最新岗位需求及时更新调整优化,甚至有些技术、设备是市场已经淘汰不用的,导致学生所学内容同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融合不够紧密,到岗后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无法实现学与用的有效链接,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二)动手能力不足

动手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维护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动手能力极强,所以计算机维护类课程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考试,一味追求考试不挂科即可,不愿意多动手实践,导致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动手能力差,岗位任职能力不足。还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总以为自己看完教师操作就掌握了,不愿意多动手实践,再加上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训环境落后

实训环境落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实训设备、设施陈旧落后,与岗位使用设备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导致到岗后对新的设备无法操作和适应。同时,信息化发展的当下,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技术发展兴趣浓厚,实操训练时使用陈旧的设备,会使其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四)职业素养不足

职业素养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但是在岗位中遇到问题不愿意主动思考,不会举一反三,分析问题能力差,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遇到复杂问题时,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同时缺乏创新力、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三、具体方法

(一)立足岗位,深入分析需求

提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岗位需求,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院校就教什么内容,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院校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和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多倾听毕业学生的反馈,熟悉岗位工作。要想做到知己知彼,可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沟通、邀请高级工程师讲课等形式,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而后深入分析需求,了解岗位任职对技能的要求,定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岗位需求才是课程最终服务目标,同时,了解需求要定期进行,这是一项有规律、有周期的活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紧贴岗位,构建培养目标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细化岗位能力,构建面向计算机维护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兼顾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知识上,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识别计算机配件及性能参数等,打牢基础;能力上,培养学生安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完成计算机日常维护维修,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出实践应用,强化提升能力;素质上,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自主解决问题、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能力和精神。

(三)立足需求,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才是学生立身岗位的王道,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教学内容一味按照传统内容进行教学,不及时更新,对学生的培养效果有限。学校要根据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学与用的有效链接,更好地服务岗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计算机配件识别与选配、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等,这些内容和计算机维护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息息相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随着计算机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例如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更新迭代非常快,再加上国产化办公硬件、软件的普及,例如麒麟操作系统的普及,还有笔记本电脑、一体机的广泛使用等,都要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上。同时,根据学生普遍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可以采用实训项目的形式,实训项目既要立足岗位,具有实用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按照识别计算机硬件、选配计算机、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日常维护维修等五个模块进行设置,每个实训项目下再结合具体岗位任务,设置具体任务和案例,并根据学生不同基础水平设置必做和选做任务,每年开课前结合最新岗位需求和发展,保持实训项目动态更新。

(四)立足岗位,优化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运用与课程岗位任职教育相关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课程应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要求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优化教学方法是重要的手段。

理论教学上,可以采用知识点精讲、案例式、分组讨论等方法,理论知识复杂难懂,但又是实践操作的基础,在讲解时可以结合岗位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又具备实用性,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和岗位任职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小组竞赛,综合实训,经验分享等,例如找准与岗位的对接点,分析岗位中需要的课程实操技能,确定实训项目,制定详细任务,以岗位中的常见技能任务为驱动,设置模拟情景如:计算机无法开机,并发出不断长响,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操训练,通过观察法、替换法、最小诊断法等方法诊断排除故障,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点评,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可以在装机部分设置小组竞赛,通过装机比赛,激发学习兴趣,在比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并培养团结协作能力。课程最后可以设置综合实训项目,这些项目均来自实际岗位,且综合性强,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综合操作能力,还可以结合第二课堂邀请在职的毕业学长或者高级工程师分享岗位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结合课程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任务,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操作技巧等分享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岗位工作内容,明白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更加激发学习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知道学什么、练什么、如何学、如何练。

(五)立足岗位,提升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能力素质,还应随着岗位的需求等变化,不断开展学习掌握前沿发展状态,这样才能为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可以通过到岗位调研等方式体验岗位工作,了解岗位工作对课程操作技能的要求,体验专业实操训练,把岗位一线经验带进课堂,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多和其他院校沟通交流,学习长处,和用人单位加强合作,第一时间掌握岗位需求发展变化。还要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六)立足岗位,丰富教学资源

建立丰富、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源,对消除教学和岗位之间的差距,提升教学很重要。一方面,建设微课视频,以某个故障现象的分析和维修为知识点,总结典型故障原因,梳理规范故障排除流程,以短小便捷为目的,快速解决故障为目的。另一方面,编写故障维修卡,快修卡梳理典型故障,分析其原因,优化维修步骤,可以随身携带,方便查看。同时打造活页式教材,分必学基础知识和高阶知识,让每名学生打造专属自己的教材,既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又便于学生毕业后当作参考资料。

(七)完善设施,提升实践操作

好的实训设施环境是学生操作能力提升的有力保证,便于学生更好地任职,所以院校要结合市场产品的发展以及岗位操作要求,不断完善实训设施环境,更新实训设备。同时,要强化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意识,岗位需要的是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打牢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技能操作是重中之重,要改变学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可以从设置激发学生兴趣,紧贴岗位任务的实训项目着手,也可以通过加大实践考核入手,从而强化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意识,勤加练习,不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八)岗教结合,协作共同育人

岗教结合是课程实用性强,更好地服务岗位需求,提升育人质量的有力手段,岗教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优势,院校要深入用人单位了解计算机维护岗位的需求情况,了解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同时邀请岗位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的制订中,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的一致性,确保所教即所需、所学即所用,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场地优势,让学生能够到用人单位,在真实场景下进行实训练习,实现岗位任职力的提升,缩短步入社会的适应期,切实达到岗位需求。

(九)立足岗位,培养职业素养

计算机维护岗位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包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自我控制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创新力、分析问题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安全操作意识、爱装护装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岗位中能够游刃有余,取得一番成绩。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分章节,结合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实训项目的设置,小组合作、装机比赛等环节逐渐培养。

四、结语

计算机维护类课程是一门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强,旨在培养计算机维护岗位技能型人才的课程,在计算机市场迅速发展的当下,确保计算机维护类课程教学质量,确保育人质量,实现学与用的有效链接,确保教学更好地服务岗位意义深远。为了提升教学,要立足岗位,深入研究岗位需求、制定基于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提高职业素养,同时要做到岗教结合,协作共同育人,为岗位培养可用、有用、久用的岗位人才,切实服务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 唐伟峰,胡慧,李霄骁,等. 面向基层岗位需求提升士官教学质量的探索. 大学教育[J]. 2020(10):269-271.

[2] 祝鹏. 职业能力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 福建电脑[J]. 2020,36(07):137-139.

[3] 孙加军. 高职《计算机维护与规范》课程教学实践及思考[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