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艳玲 樊月 丰程文 刘宝莲 韩宝生
(1.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3;2.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在试管婴儿治疗周期中,由于促性腺激素等药物的作用,在一个卵巢刺激周期通常可以获得多个卵子,从而获得多个胚胎,而一次移植不超过2枚胚胎,对多余胚胎进行冷冻;对于取消新鲜周期全胚冷冻者或有剩余胚胎冷冻者,可以在下一次治疗周期移植解冻的胚胎,称为冻融胚胎移植(Frozen embryo transfer,FET)[1-2]。在进行胚胎移植前首先要进行传染病及妇科检查,随后则可进行内膜准备,内膜准备一般分为自然周期和人工周期两种方案。人工周期建立是使用雌激素促使内膜生长,超声持续监测内膜厚度,当内膜厚度达到8 mm以上时,再用黄体酮进行内膜的转化[3]。人工周期FET的妊娠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与胚胎植入密切相关,是决定辅助生殖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4-5]。雌激素有促进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体、间质、血管呈增殖性变化的作用,是控制性促排卵中重要的监测指标[6-8]。目前关于人工周期FET患者雌激素浓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多有研究,但对于FET前后不同雌激素浓度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尚无明确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人工周期FET患者移植前后雌激素浓度变化及与治疗结局的关系,探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浓度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进行人工周期FET提供更多决策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人工周期FET的患者105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妊娠结果判定[9]:胚胎移植后28~30 d经阴道B超检查宫腔内可见孕囊者为临床妊娠)分为妊娠组(47例)和未妊娠组(58例)。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准则。所有患者人工周期FET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纳入标准:①均接受人工周期FET。②年龄≤40岁。③冻融胚胎均依据胚胎质量评价标准[10]。④临床资料缺失,无法进行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可能影响雌激素水平的相关疾病。②存在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形态异常或生殖器官异常等疾病。③存在其他全身重要器官损伤者。④入组前1个月服用影响雌激素浓度变化的药物。
1.2 人工周期FET方法 ①子宫内膜的准备:检测子宫内膜厚度,若未达到要求则不能进行胚胎移植。②解冻冷冻胚胎:对胚胎进行检测,选择适当数量的合格胚胎进行解冻,准备移植。③移植:解冻后,医师将选定的胚胎移植到患者的子宫内,然后完成移植。④黄体支持:移植后给予黄体酮软胶囊(浙江爱生)0.2 g口服,1次/d,以及黄体酮注射液(浙江仙琚)40 mg肌肉注射,1次/d。黄体支持至移植后14 d,再根据妊娠情况决定是否继续。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FET前和FET后第7天、第14天血清E2和孕酮P浓度;比较两组患者FET后第1天后子宫内膜血流参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雌激素与子宫内膜血流参数的关系;ROC曲线分析雌激素对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
1.3.1 血清雌激素浓度检测 于FET前(接受FET当天早晨)和FET后第7天、第14天分别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进行离心沉淀,将分离后的血清放入-70 ℃的冰箱中保存待检测。采用贝克曼库尔特UniCel DxI 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清E2和P浓度。
1.3.2 子宫内膜血流参数检测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于FET后第1天检测所有患者子宫内膜血管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及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每个参数均检测3次,取平均值。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不孕年限、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FET前后E2血清浓度变化 两组患者血清E2浓度均随着移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各时间点妊娠组血清E2浓度显著高于未妊娠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ET前后血清E2浓度变化
2.3 两组患者FET前后血清P浓度变化 两组患者血清P浓度均随着移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各时间点妊娠组血清P浓度显著高于未妊娠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ET前后血清P浓度变化
2.4 两组患者FET后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变化 两组患者胚胎FET后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I和VFI显著高于未妊娠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FET后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变化
2.5 雌激素浓度对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 FET后第7天的E2浓度预测妊娠结局的AUC为0.929,明显优于FET前(0.860)和FET后第14天(0.8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74、2.288,P=0.018、0.022);其中FET后第7天截断值为265.95 ng/L,敏感度为81.03%,特异度为97.87%。FET后第7天的P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AUC为0.793,与FET前(0.823)和FET后第14天(0.7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2,表5。
图1 E2浓度预测人工周期FET妊娠结局的ROC曲线
图2 P浓度预测人工周期FET妊娠结局的ROC曲线
表5 雌激素浓度对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
2.6 FET后第7天雌激素浓度与FET后第1天子宫内膜血流参数的相关 Pearson相关性结果发现,FET后第7天血清E2、P浓度与FET后第1天患者子宫VI水平呈负相关(r=-0.262、-0.220,P=0.007、0.024),与FET后第1天患者子宫FI水平呈正相关(r=0.277、0.238,P=0.004、0.015),与FET后第1天患者子宫VFI水平呈正相关(r=0.846、0.570,P<0.001)。
FET技术是获得胚胎后进行的一种相关辅助生育技术,目前FET的内膜准备方法最常见的就是人工周期和自然周期。但自然周期主要适用于月经周期规律、能正常排卵的患者,多数患者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则需进行人工周期方案,通过药物模拟自然受孕状态时的内膜状态及体内雌激素水平,促进子宫内膜发育到一定厚度进行FET[11-12]。既往仅通过子宫内膜厚度及状态分型评估FET周期子宫内膜的受容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仍出现部分患者无法正常妊娠[13]。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子宫内膜活检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子宫内膜状态[14],但检查结果较滞后,在 FET 周期中的应用受限。研究[15-17]发现,雌激素参与子宫内膜增生、转化、胚胎植入和早期胚胎发育,是妊娠的决定因素。E2是体内主要由卵巢成熟滤泡分泌的一种天然雌激素,血液中E2浓度达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进行冷冻胚胎移植。相关研究[18]报道,血清E2水平较好的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较好。P是卵巢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孕激素,可以给胎儿的早期生长及发育提供支持和保障。相关研究[19]报道,患者P激素水平过低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由此可见,探究人工周期FET患者移植前后雌激素浓度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既往研究[20]发现,适宜水平的血清P浓度可改善妊娠结局;另有研究[21]发现,低E2水平与高流产率和低活产率相关,对FET结局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清E2、P浓度均随着移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各时间点妊娠组血清E2、P浓度显著高于未妊娠组。提示对于雌激素水平过低的人工周期FET患者,应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改善体内激素水平,提高妊娠成功率。
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减弱、缺失或血管分布稀疏是胚胎种植失败的原因之一[21]。已有研究[22]报道,子宫内膜较高的FI、VFI有利于临床妊娠。本研究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胚胎FET后VI无明显差异,但妊娠组FI和VFI显著高于未妊娠组。本研究Pearson相关性结果发现,FET后血清E2、P浓度与子宫FI、VFI水平呈正相关,提示人工周期FET患者雌激素浓度变化可能与子宫内膜血流参数有关,进而影响子宫内膜转态,导致不同的妊娠结局。
既往研究[23]报道,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E2浓度变化有预测妊娠结局的价值。本研究ROC曲线结果发现,FET后第7天的E2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AUC为0.929,明显优于FET前(0.860)和FET后第14天(0.839);其中FET后第7天截断值为265.95 ng/L,敏感度为81.03%,特异度为97.87%。FET后第7天的P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AUC为0.793,与FET前(0.823)和FET后第14天(0.746),各时间点的预测效能无明显差异。提示人工周期FET前后检测雌激素浓度均可预测患者妊娠结局,但FET后第7天的预测效能最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胚胎的正常着床,而人工周期FET后第7天雌激素水平适中,可能更好地预测妊娠情况[24]。
综上所述,人工周期FET患者FET后雌激素水平明显增加,血清E2、P浓度均对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本研究仍存在部分不足,如样本数量较少、为单中心研究,可能会对数据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影响,后期仍需进一步采用动物试验分析不同雌激素水平对人工周期FET治疗结局的影响。
人工周期FET患者FET后雌激素水平明显增加,血清E2、P浓度对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