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卫华
是啊,明明是要补钙,为何要用到“降钙素”呢?这种药,为什么不叫“补钙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从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说起。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是人体骨骼和牙齿中无机物的主要成分,对保证骨骼正常生长和维持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钙还具有维持神经肌肉正常生理功能和促进凝血等重要作用。
人上了年纪之后,骨骼中的钙流失速度会加快,就有可能出现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被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引起骨骼疼痛、脊椎变形、容易发生骨折等全身性骨病,所以大多数的中老年人对“补钙”并不陌生。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绝大多数人去医院抽血检查血钙浓度,会显示正常,甚至很多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的人,血钙浓度也是正常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体中的钙,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骨骼中的钙,约占人体中钙总量的99%,主要以钙盐的形式存在骨骼之中,负责维持骨骼的形态与硬度,称为骨钙。
第二类是骨骼外的钙,约占人体中钙总量的1%,以结合或是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血液和组织器官中,发挥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参与凝血过程,激活多种酶的活性,调控激素分泌,影响心跳节律,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生理功能,称为血钙。
从生理作用上看,血钙虽然含量极少,但却比骨钙负责的功能更多,也更为重要。所以血钙浓度需要维持在稳定范围内(9~11mg/dl),才能保证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不会出现问题。
在骨钙与血钙相互转化的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其中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使血钙沉积到骨骼中,骨量增加;破骨细胞负责骨骼的破坏与吸收,把骨骼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使骨量减少。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功能上对应,共同影响骨骼的形态。人体中的性激素(男性睾酮、女性雌激素)水平,与两者的活性密切相关。在人体年轻时,性激素处于较高水平,此时成骨细胞更为活跃,大量的钙被沉积到骨骼中,骨密度增加。但是伴随着人体的衰老,性激素水平降低,破骨细胞就会更为活跃,骨骼的破坏和吸收增多,骨密度减少。所以很多老年朋友即使一直在补钙,仍然可能发生骨质疏松,就是因为性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破骨细胞过度活跃的结果。尤其女性在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是骨质疏松的高风险人群。
很多患有骨质疏松的人,医生会建议使用降钙素(CT)进行治疗。很多人会疑惑,本来就是缺钙,为什么还要“降钙”?其实这里所说的“降钙”,是降低血液中的钙,而不是降低骨骼中的钙。降钙素通过降低血液中的钙、磷,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来达到补钙的目的。
人体自身也会分泌降钙素。降钙素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也称为C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与甲状旁腺激素(PTH)、活性维生素D共同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血钙与血磷,通过对骨骼和肾脏这两个主要靶器官的功能调节,最终产生降低血液中钙、磷水平的效应。
破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表面存在丰富的降钙素受体,降钙素可作用于该受体,刺激环磷酸腺苷(cAMP)的产生,激活蛋白激酶C,短时间内迅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引起形态改变,同时抑制从前体细胞成长为破骨细胞,从而抑制骨骼的破坏和吸收,减少骨骼中钙、磷的释放。
降钙素除了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还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骨骼的形成与矿化,增强成骨过程,使骨骼中钙、磷沉积增加,增加骨量,提高骨骼生物力学稳定性。
降钙素通过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两种作用,最终使钙和磷进入骨骼中的量大于释放量,因而血钙与血磷水平降低。
降钙素可抑制近端肾小管对钙、磷、镁、钠及氯离子的重吸收,特别会使尿中钙和磷的排泄增加,从而降低血钙与血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此外,降钙素在代谢性骨病的治疗中,还具有独特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直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与中枢的类吗啡系统及5-羟色胺系统有关。使用降钙素后内源性神经递质β内啡肽在血中浓度急速上升,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干扰钙流动,通过影响神经调节物质或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提高中枢痛阈,达到镇痛作用。
降钙素对非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也具有镇痛效果,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减轻糖尿病性神经症的剧烈疼痛,对癌症晚期的疼痛也有效。
也就是说,降钙素作为一种钙调节激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起到降低血钙和血磷,并增加骨量的作用。由于其还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或骨骼变形所致的慢性疼痛,以及骨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痛均有效,更适合有骨痛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在生物体内,根据降钙素结构与生物学作用相似性,主要将其分为灵长类(如人)降钙素、啮齿类(如大鼠)降钙素;偶蹄类(如猪、牛、犬和羊)降钙素;硬骨鱼类(如鲑鱼和鳗鱼)降钙素、禽类(如鸡)降钙素。
来源不同的降钙素生理作用基本相似,但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不同,其中硬骨鱼类降钙素抑制骨吸收能力最强,偶蹄类降钙素次之,人类来源的降钙素抑制骨吸收能力最弱。基于此,临床药用的降钙素制剂均为硬骨鱼降钙素,常用为依降钙素和鲑鱼降钙素,二者在结构与性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方面都有区别,临床选用需遵医嘱。
结构与性质 依降钙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降钙素类药物,是将鳗鱼降钙素结构中的二硫键用烯键取代合成的衍生物,结构较为稳定,目前只有注射剂型,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
鲑鱼降钙素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或DNA重组(rDNA)技术获取的一种多肽物质,结构类似天然鲑鱼降钙素,结构稳定性差,有鼻喷剂和注射剂两种剂型,均需要在遮光、密闭的环境中,2~8℃的低温条件下保存。需要注意的是,鲑鱼降钙素鼻喷剂一旦开启使用,必须在室温放置,不可再放回冰箱,最长可使用4周。
适应症 依降钙素的适应症为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
鲑鱼降钙素的适应症为骨质疏松症、伴有骨质溶解和骨质减少的骨痛、Pagct氏骨病(变形性骨炎),以及有继发于乳腺癌、肺或肾癌、骨髓瘤和其他恶性疾病的肿瘤性骨溶解、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缺乏活动或维生素D中毒等情况引起的高钙血症和高钙现象、痛性神经营养不良症或Sudeck氏病(神经营养不良性骨病)。
两者相比,鲑鱼降钙素的适应症更广,而且缓解疼痛的效果更好,临床疗效优于依降钙素。但是鲑鱼降钙素的贮存、运输条件对温度的要求比依降钙素更为苛刻。所以骨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疾病情况,以及所处地区、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用量用法 依降钙素只有注射剂型,在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每次肌肉注射20IU(国际单位),每周1次;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时,每次肌肉注射10IU,每周2次;或是根据症状,遵从医嘱调整剂量。
鲑鱼降钙素有鼻喷剂、注射剂两种剂型,可以采取鼻喷、皮下或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多种给药方式。由于耐受性很好,在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推荐优先使用鼻喷剂,每日或隔日100IU~200IU,如果需要大剂量用药时,应分次给药。如果对鼻喷剂型不能耐受,或是有鼻腔疾病不能使用鼻喷剂时,可以使用皮下或是肌肉注射,标准维持量为每日50IU或隔日100IU,或是遵从医嘱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 依降钙素与鲑鱼降钙素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偶见颜面潮红、发热、胸部压迫感、心悸等循环系统症状;有可能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偶见眩晕、步态不稳、头痛、耳鸣、低血钙性手足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转氨酶(AST、ALT)升高;在注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使用鲑鱼降钙素鼻喷剂者,如果患有慢性鼻炎应定期进行医疗检查,因为鼻黏膜炎症,可增加药物的吸收,有可能出现用药过量的情况。
使用降钙素最危险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如果出现罕见的过敏性休克,就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易出现皮疹(红斑、风疹块)等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建议过敏高风险者在用药前用1∶100降钙素稀释做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建议用药;在用药时,出现皮肤症状、喘息、眩晕、便意、耳鸣等症状时要立即停药;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禁用。
使用降钙素时,会有大量的血钙进入骨骼以及随尿液排出,有可能导致低血钙,所以在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同时必须补充足够的钙剂以及维生素D。
另外,有关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随机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使用降钙素治疗时,恶性肿瘤发生率会轻微升高。在治疗6~12个月时,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即可出现肿瘤发生率的差异,而此种反应的机制尚未明确,所以使用降钙素的治疗时间不建议超过3个月。
血钙来源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通过食物摄取。食物中的钙在胃酸的作用下变成钙离子,之后在活性维生素D的帮助下被小肠吸收,成为血钙。如果饮食中的钙充足,但是机体内的维生素D不足,也会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在补钙时建议同时补充维生素D。阳光可以促使人体皮肤合成维生素D,所以晒太阳对补钙有益。
其二是通过骨钙与血钙之间的相互转化。当血钙充足时,多出来一部分钙可以沉积到骨骼之中成为骨钙;但是血钙也会通过肾脏、消化道、乳汁、汗液等途径损耗,所以当血钙不足时,机体就会调动骨骼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形成血钙。
也就是说,血液中的钙浓度总是动态保持在稳定范围内,缺钙的时候最终损失的是骨骼中的钙,血钙水平正常并不能代表机体不缺钙,只有进行骨密度测定,才能明确是否存在骨质疏松与缺钙。
如果在饮食中摄入足够的钙,就可以减少骨钙的损失,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中国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mg的钙,老年人因为消化吸收功能变差,每天需要摄入1000mg的钙;女性在妊娠期、哺乳期以及更年期时,每天需要摄入1200mg的钙才能满足身体需要。
但是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日摄入钙量只有400mg左右,还有很大的钙缺口。有缺钙风险的人,在饮食上建议多选择乳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含钙多的食物进行“食补”,或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补充剂。
人体降钙素水平也可以作为诊断、评估某些疾病的指标。降钙素水平升高可见于孕妇、儿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清胃泌素过多、肾功能衰竭、慢性炎症等;在患甲状腺髓样癌(MTC)时降钙素升高,手术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所以降钙素水平可作为甲状腺髓样癌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的指标;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引起的异位内分泌综合症也会导致降钙素升高。降钙素水平下降可见于重度甲亢、甲减病人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受损;妇女停经以后、低血钙、老年性骨质疏松等也会使降钙素下降。
在使用降钙素(CT)的水平评估疾病时,要注意与降钙素原(PCT)的区别。降钙素原是一種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所以降钙素原是用来评估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指标,与降钙素不是同一物质,注意不要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