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信用风险主导下区块链对应收账款融资的影响研究

2023-12-15 09:09:36李善良陈睿轩李宗活陈祥锋
工业技术经济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经营风险账款金融机构

李善良 陈睿轩 李宗活 陈祥锋

1(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苏州 215123)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3)

引 言

供应链金融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解决方案,在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凭借链上企业间更加高效的协作和信息传递能力, 有效的帮助中小企业借助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缓解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1], 从而提高了获得贷款的机会。其发展至今有3 种主要的融资方式, 预付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 以及存货融资, 其中应收账款融资是国内外发展最为迅猛的方式[2]。 在这种模式下, 上游的中小企业利用与核心企业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保理申请,既缩短了自身的账期, 又加强了供应链的可靠性。然而, 即使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 也无法规避金融活动中的所有风险, 随着经济的下行, 骗贷和违约行为时常发生[3], 其中虚构交易进行欺诈就是主要的风险来源之一[4]。 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中, 信息储存是中心化的, 一般由核心企业的ERP 系统记录, 虽然对ERP 系统进行信息篡改有一定难度, 但并非不可实现[5], 同时, 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 交易的清算和结算任务一般由第三方机构完成, 这更加增大了中小企业利用虚假的应收账款进行骗贷的可能性[6]。 基于此,供应链金融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 离不开现代金融科技的支持。

区块链是一种用于分布式交易的数据结构,使用共识算法在网络中生成和更新数据, 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实现数据的操作和编码[7], 它是整个金融科技领域最具有前景的技术, 可以改变金融领域的商业运作模式[8]。 其中,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 加密货币可以作为核心企业多级信息流转的“信用通证”, 赋能供应链远端的中小企业; 透明可溯以及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和唯一性; 分布式记账自组织以及智能合约可以弱化中介环境, 减少信息摩擦和人为干预[9], 可以说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具备着高度的耦合性。然而, 在现实背景下, 并非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参与到了由金融机构主导的联盟链当中。

基于此, 本文主要研究区块链能否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来化解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中的信用风险, 以及面对不同来源的信用风险时, 是否有必要将链上企业纳入区块链来达成互信。

1 文献综述

目前, 学者们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主要分为6 个方面, 分别是反向保理、 资产、 定量模型、 金融、 风险管理以及利益相关者[10]。 基于上述分类与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对利用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文献进行回顾。

孙睿等[11]同时考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合谋欺诈风险, 利用演化博弈构建模型, 证明了在合谋风险为主导下区块链助力实现双方互信的可行性。 楼永等[12]学者同样从声誉机制的角度出发,发现区块链技术降低了供应链金融市场的融资约束, 但是也对区块链技术的本身提出了挑战, 既要降低供应链的运维成本, 也要设计有效稳定的制约机制。 Su 等[13]学者同时考虑了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以及金融机构3 个博弈主体, 发现区块链所构建的信任激励是促进达成三方信任的关键因素。

造成中小企业违约的原因有两种: (1) 虚构应收账款时的骗贷行为, 也可以称之为欺诈风险;(2) 应收账款虽然真实存在, 但因为产品质量不佳而导致的违约, 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经营风险,现有的文献在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博弈研究的时候多只从一方面入手, 没有同时考虑两种情况[14],或是虽然考虑了两种情况但是只针对一种情况做出了具体分析[11], 又或是只考虑了事后的违约成本或声誉成本, 而没有考虑事前需要支付的掩饰成本[12,13]。 基于此, 本文采用演化博弈的方式,以掩饰成本为切入点, 探究事前就需要支付的掩饰成本是否对博弈双方的决策起到了影响作用。

本文所相关的另一个方向是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 近年来, 区块链技术取得的成功实践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密切关注, Cheng 和Qu[15]指出银行通过使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可以降低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朱志雄等[16]认为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提升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了应用区块链的一些阻碍, 如Chod 等[17]指出区块链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对于供应链末端中小企业而言, 过高的维护费会进一步降低其融资意向, 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通过上述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 区块链的应用为供应链金融带来了明显的收益, 但是由于区块链本身的负面作用和建设与维护的高成本, 其具体的应用场景还需进一步细化。

综上, 本文采用演化博弈的方法, 同时考虑中小企业真实贷款和骗贷两种情形, 分析区块链技术能否在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模式下帮助金融机构化解风险, 帮助博弈双方实现帕累托更优的系统均衡。 最后利用数值仿真, 探讨不同状态下博弈主体策略的演化路径, 丰富了有关区块链如何助力应收账款的机制研究, 探究了不同风险主导下, 推动中小企业上链的必要性问题。

2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2.1 问题描述

在现实场景下, 由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往往是金融机构争相争取的优质客户, 所以银行更倾向于向贷款企业施加压力[18]。 基于此, 我国开展的应收账款融资大部分是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19], 其具体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流程

2.2 模型构建和参数说明

博弈开始时, 由上游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 本文假设金融机构选择接受中小企业业务申请的概率为x, 不愿意接受申请的概率为(1-x), 中小企业守约的概率为y, 不守约的概率为(1-y), 应收账款的总额为R, 质押率为γ,当金融机构接受中小企业的业务申请时, 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总额为Rγ, 当金融机构不接受中小企业的业务申请时, 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贷款, 金融机构可将该部分资金用于其他业务, 假设其贷款收益为γ′b, 存款利率为γb。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中, 导致中小企业违约的可能性有两种, 第一种是虚构应收账款时的骗贷行为(α), 在这种形式的违约中, 中小企业需要支付掩饰成本Ck, 该费用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后趋近于无穷大; 另一种可能是应收账款真实存在(1-α), 但是中小企业由于产品交付质量不佳, 无法达到核心企业的要求, 导致核心企业不愿意支付足额应收账款, 只愿意按照(1-β)的比例支付。

企业获得贷款后, 进行生产投资产生的收益率为γp, 当存在真实应收帐款时, 企业需要向下游核心企业交付产品, 付出的生产成本为Cp, 而不存在真实应收账款时, 企业无需支付生产成本。

具体演化博弈参数如表1 所示。

表1 演化博弈参数设定

根据上述分析, 各主体的博弈矩阵如表2 所示。

表2 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得益矩阵

3 博弈分析

3.1 演化博弈局部均衡点分析

在上述双方博弈中, 金融机构接受贷款申请时的期望收益为:

金融机构不接受贷款申请时的期望收益为:

金融机构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金融机构接受贷款申请时的复制动态微分方程为:

中小企业守约时的期望收益为:

中小企业违约时的期望收益为:

中小企业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中小企业守约的复制动态微分方程为:

命题1:基于上述分析, 在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模式下, 金融机构选择是否提供贷款的概率和中小企业选择是否守约的概率会随着时间演进的不断变化, 最终存在以下5 个均衡点:E1(0,0)、E2(0,1)、E3(1,0)、E4(1,1)、。

证明:

(1) 令F(x)=0 时, 可得:

所以x=0,1, 或为微分方程的驻点。

(2) 令F(y)=0 时, 可得:

所以y=0,1, 或为微分方程的驻点。

推论1:金融机构接受贷款申请x与中小企业的掩饰成本Ck呈正相关。

证明:。

在有追诉权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中, 只有中小企业虚构真实应收账款时的骗贷行为会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 而中小企业若需要伪造票据进行骗贷, 无论金融机构经过尽职调查后是否接受贷款申请, 中小企业都需要支付掩饰成本, 所以越高的掩饰成本意味着骗贷需要承担越大的风险,金融机构接受申请的可能性也越大。

推论2:金融机构接受贷款申请的概率x与中小企业交付时产品质量不佳造成的应收账款损失比例β呈正相关。

证明:。

β越大, 意味着核心企业越强势, 很有可能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 由于供应链金融中, 中小企业是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贷款, 核心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越重要, 信用就越强, 金融机构接受申请的可能性也越大。

推论3:金融机构接受贷款申请的概率x与企业正常生产的成本Cp呈负相关。

证明:。

企业正常生产的成本高往往意味着在生产过程当中的效率低, 而生产效率低则表明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低, 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这部分企业进行贷款的申请。

3.2 演化博弈稳定策略分析

根据Friedman 的研究方法, 可以利用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对上述5 个均衡点进行分析, 当雅可比矩阵的行列式detJ>0, 而迹trJ<0 时, 便达到了系统的稳定均衡点, 计算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各均衡点矩阵行列式和迹的表达式

一般来说, 应收账款质押率最高不超过80%,结合前文所述的我国基准利率, 假设(γγ′b+γ-1)<0, 此时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分别代表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两种不同风险, 经营风险和欺诈风险。

情形1:(α+γγ′b+γ-1)>0, 此时中小企业的违约行为中, 大多数来自于虚构应收账款的骗贷,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欺诈风险,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如表4 所示。

表4 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情形1)

情形2:(α+γγ′b+γ-1)<0, 此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经营风险,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如表5 所示。

本文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建立判别雷公藤去皮减毒工艺水平的一致性检验模型和相关系数模型,方便厂家及监管部门对其生产投料和药材市场监管进行有效管控。

表5 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情形2)

综上两种情形, 系统的演化路径取决于掩饰成本是否大于阈值:

根据式(11) 可知, 掩饰成本Ck的大小在系统的演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掩饰成本低于阈值时, 系统无法演化至互信均衡。 在情形1, 即欺诈风险主导的情况下, 系统无稳定的均衡点, 意味着整个市场会陷入“你进我退, 你退我进” 的“死局” 中; 而在情形2, 即经营风险主导的情况下, 系统会演化成中小企业申请贷款,而金融机构不批准的情形。 这是因为当违约更多来自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欺诈风险时, 意味着核心企业所处的这条供应链出现了问题, 同时掩饰成本又很低, 金融机构需要同时防范两个方面的信用风险, 所以金融机构会选择不提供贷款。 而当掩饰成本大于阈值时, 中小企业利用虚构的应收账款进行骗贷的可行性大大降低, 系统转而会随着时间演化至金融机构贷款,中小企业守约的稳定均衡。

命题2:系统能够实现稳定均衡的阈值的大小与产品质量不佳造成的损失比例β、 应收账款额度R呈负相关, 与企业正常生产的成本Cp呈正相关。

证明:。

(1) 产品质量不佳造成的损失比例β越大,金融机构同意贷款的概率越大, 另外,β越大也意味着核心企业越强势, 其所绑定的中小企业质量也更高, 此时中小企业利用虚构的应收账款进行骗贷的倾向性较小, 达到稳定均衡所需要的掩饰成本的阈值也随之减小。

(2) 生产成本是影响债务违约边界的关键因素[21], 企业正常生产的成本Cp越高时, 企业内部运作效率通常越低[22], 同样不利于达成帕累托更优的稳定均衡。

(3) 当应收账款额度R越高时, 金融机构所获得的利润就更高, 此时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接受交易, 可能会放松警惕, 所需的掩饰成本阈值就会变小, 但是与此同时, 中小企业利用虚假应收账款进行骗贷的收益就越高, 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就更大。

命题3: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对于经营风险的抵抗能力更强。

证明:, 当α→0 时,Rβα+Cpα-Rβ<0, 此时, 系统能够达到金融机构贷款, 中小企业守信的稳定均衡。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状况授信的金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被核心企业及其他链上成员所调节, 所以一定范围内的经营风险, 不会对供应链金融造成灾难性影响, 而欺诈风险则不同, 欺诈风险来源于中小企业主观的骗贷行为, 甚至涉嫌与第三方机构乃至核心企业的合谋, 此时供应链的调节机制将不能起到调节作用。

基于前文所述, 掩饰成本在双方的博弈决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区块链技术通过将交易信息储存在分布式账本中, 使得链上企业想要通过伪造票据等手段进行掩饰的成本近乎无穷大, 此时Ck必然大于, 助力化解了应收账款融资风险。 但是, 基于前文所求得的掩饰成本阈值不难发现, 供应链金融本身对经营风险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考虑到将中小企业纳入区块链会导致商业信息的泄露和一定金额的维护成本, 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在经营风险主导下将中小企业纳入联盟链的必要性。 所以, 本文通过数值仿真对区块链的赋能作用加以验证, 并针对经营风险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4 数值仿真

4.1 当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欺诈风险时

为了方便分析且不失一般性, 结合孙睿等[11]的研究, 设置参数如表6 所示, 演化结果如图3所示。

表6 参数设置(欺诈风险主导)

图3 风险来源: 欺诈风险

通过图3 不难看出, 在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欺诈风险时, 掩饰成本的大小会显著影响博弈双方策略的演化路径。 中小企业被纳入区块链前, 由于掩饰成本比较低, 金融机构考虑到中小企业伪造应收账款的难度较低, 接受保理业务申请的概率也较低。 此时, 由于获得贷款的难度高, 企业获得贷款后通常会约束自身的行为,但是当伪造应收账款所需承担的风险在获得的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时, 又会不断地出现铤而走险的企业, 使得违约的概率再次提升。 然而,当中小企业被纳入区块链技术后, 掩饰成本显著增大, 骗贷行为减少, 同时由于是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 在存在应收账款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的大部分信用风险被转移至中小企业, 所以接受贷款的可能性不断升高,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想要骗贷的劣质中小企业因为掩饰成本过高, 不断被挤出市场, 整个系统逐渐演化成金融机构接受申请, 中小企业守约的共赢局面。 综上, 当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欺诈风险时, 将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纳入区块链系统对达成守信均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当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经营风险时

当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企业的经营风险时, 虚构应收账款的交易比例减少为α=0.1,其余参数不变, 具体参数设置如表7 所示, 演化结果如图4 所示。

表7 参数设置(经营风险主导)

图4 风险来源: 经营风险

由图4 可得, 在一定条件下, 当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经营风险时, 即使不将中小企业纳入区块链, 双方也会在长期演化中达成互信均衡。 这是因为在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模式下, 即使中小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违约, 金融机构也不会承担风险, 相反的, 这部分风险会被转移至中小企业, 使得企业在进行贷款时会充分考虑自己的还贷能力和生产能力, 从而筛选掉劣质企业。

但是, 上述结果是基于经营风险处在一定强度内得出的, 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和进行更充分的探索, 本文从内外部两个角度拆解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

从经营风险的角度来看, 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的风险; 另外, 企业因交付产品质量不佳所导致的损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 所以可以理解为外部风险。 于是本文从这两个视角出发, 进一步探讨当中小企业内外部经营风险的强度发生改变时, 博弈双方的决策变化, 以及区块链的作用效果, 结果如图5 所示。

从图5 可以看出,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大小是导致企业违约的主要因素, 当企业外部经营风险较大时, 即使不纳入区块链系统, 企业的决策也很快会演化成守约, 而当企业外部风险较小时,如果不纳入区块链系统, 企业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才会选择守约, 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比中小企业更快收敛, 在演化的过程中会对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损失, 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如果发现市场上中小企业的外部风险比较小时, 应该积极推动链上中小企业加入以自身为主导的联盟链,以确保自身利益。 这是因为, 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β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β越高, 核心企业的地位越强势,其所绑定的中小企业质量也越高, 守约的可能性越大, 这也是供应链金融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本质——绑定核心企业资质。

同时, 从图5 中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企业的内部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内无法对演化博弈的路径和速度造成显著影响, 但是在极端状况下,会使得企业的违约风险陡增, 这与此前的研究结论相悖[20]。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核心企业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当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风险过高时,核心企业的调节能力会失灵, 此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其必要程度甚至超过欺诈风险占主导的情况。

5 结 论

随着经济的下行, 市场上出现了中小企业贷不到款, 而金融机构放不了贷的“两头难” 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 针对这一问题, 区块链技术具有高度的耦合性, 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同追捧。 然而, 供应链金融具有复杂的风险性, 目前针对区块链系统如何通过其特性化解融资风险, 以及何种情况下需要将中小企业纳入该系统中的研究尚不完整, 所以本文基于演化博弈, 着眼于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保理, 分析不同风险下应用区块链前后主体之间博弈行为的差异, 并得出如下结论:

(1) 企业虚构应收账款的掩饰成本是决定中小企业是否违约的重要因素, 区块链技术通过大幅提高这一成本促进了金融机构和企业达成互信均衡。

(2) 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对经营风险的抵抗能力高于欺诈风险, 当市场中欺诈风险占主导时, 如果不使用区块链, 双方会陷入“你退我进” 的困局, 而区块链既可以改变博弈主体演化的路径也可以改变演化的速度, 能够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快速达成互信的稳定均衡。

(3) 当市场中经营风险占主导时, 由于供应链金融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调控能力, 当该风险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内部且处于可控范围内时,即使不采用区块链, 博弈主体也可以达成守信均衡, 区块链的介入不会产生明显效果; 而当该风险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外部, 即核心企业的主导地位较弱时, 区块链的介入可以改变中小企业选择守约的速度, 从而避免在演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产生大量坏账。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 为了帮助金融机构更好的利用区块链技术降低自身坏账风险, 同时帮助中小企业完成信用自证, 提出如下管理建议:

(1) 增强上链信息的质量。 区块链化解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提高企业虚构应收账款的掩饰成本, 虽然在分布式账本中, 数据无法进行篡改, 但是中小企业仍存在从源头造假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加强企业上链信息的质量, 如可以采用物联网、 卫星遥感等方式自动采集数据。

(2) 注重风险来源的识别。 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对不同信用风险的抗风险能力不同, 从而导致区块链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鉴于将中小企业纳入区块链可能会导致商业信息的泄露和产生一定金额的维护成本, 金融机构应该注意识别风险来源, 推动最需要的企业上链,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猜你喜欢
经营风险账款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02
房地产开发中的经营风险管理探讨
我国银行应收账款管理研究——以A分行应收账款管理为例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应对民企应收账款上升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7:02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6
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6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问题探讨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02
浅谈如何降低医院的经营风险——从内控管理的角度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