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笑,饶菊芳,黄洁琼,朱秀梅
鼻窦炎是因鼻窦黏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具有病情反复、难治愈等特点,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鼻内镜手术是鼻窦炎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具有创面小等特点,但因解剖位置特殊,聚集多种神经纤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加之术中止血材料的压迫会刺激周围组织,加剧疼痛,而剧烈疼痛会直接影响病人情绪,不利于病人术后康复[2-3]。因此,有效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减轻疼痛,改善情绪。腕踝针是在传统皮部理论指导下的浅刺针法,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安全、选穴少等特点,可发挥调和阴阳、充盈气血、舒经通络作用,能够促进病人气血运行,改善不通诱发的疼痛症状[4-5]。耳穴压豆为中医外治法,通过选取不同穴位按压刺激,起到镇痛、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作用,并且还可调节情绪[6]。鉴于此,本研究将腕踝针配合耳穴压豆应用于鼻内镜鼻窦手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进一步观察二者联合在围术期应用的护理效果。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在医院行鼻内镜手术的80例鼻窦炎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鼻窦炎诊断标准[7];2)均行鼻内镜手术;3)意识清楚,可理解问卷内容;4)积极配合治疗,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损伤者;2)病情严重,合并其他疾病诱发的疼痛;3)妊娠及哺乳期女性;4)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5)治疗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者。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25±3.65)岁;病程(3.32±0.43)年。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6.12±3.72)岁;病程(3.38±0.4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行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宣教、协助检查、术前巡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腕踝针配合耳穴压豆护理:1)取长0.3×40 mm的一次性腕踝针,遵循腕踝针针刺分区原则,选择腕部双侧1区,明确位置后,常规消毒针刺部位后进针,在完成针刺后使用输液贴将针眼与针柄固定,留置30 min。2)耳穴压豆。取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位,常规消毒后使用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所取穴位处,每次按压3~5 min,1 d 2次,以耳郭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1 d更换1次。两组病人均干预7 d。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于术后12、24、48、72 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评估,总分0~10分,得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2)负性情绪: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9]评估,SAS临界值为50分,SDS临界值为53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3)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选项。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4)舒适度:采用舒适度测评量表评估,包括非常舒适、舒适、一般舒适、不舒适、很不舒适5个选项。总舒适=非常舒适+舒适+一般舒适。
1.4 统计学方法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VAS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表4 两组术后舒适度比较 单位:例(%)
鼻内镜手术因是微创而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鼻窦炎病人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多数鼻窦炎病人易在围术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易使术后出现严重疼痛,影响术后舒适度及康复进程[10-11]。疼痛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增加病人疼痛感,而且会使病人出现烦躁情绪,影响切口愈合及病情康复。因此,在病人围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术后有效的护理对减轻病人疼痛有重要影响。目前临床上采取的止痛措施包括加强术前宣教、使病人做好心理准备、术后48 h鼻额部冰敷、音乐松弛法分散病人注意力等,但均未能达到理想效果[12-13]。
针灸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镇痛方法,其中皮下浅刺法的腕踝针具有明显的止痛效果。腕踝针是于上肢腕部和下肢踝部进行皮下针刺,穴位固定、简便易行,不需再次进行特殊刺激,适用于各种系统痛症,效果较佳[14-15]。耳穴压豆是一种非药物性的中医特色镇痛方法,耳郭各穴位与人体经络密切相连,通过选穴,将药豆贴于耳郭穴位处,进行按、压、揉等一系列刺激感应后,达到行气止痛、宁心安神作用[16-17]。有研究显示,耳郭周围分布着诸多血管及神经,且与机体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当机体出现疾病时,对应的耳郭处会出现阳性反应点,此外对相应的穴位的刺激可调节机体中枢神经,提高疼痛阈值,发挥镇痛作用[18-19]。并且耳穴压豆能够改善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鼻内镜鼻窦手术病人围术期实施腕踝针配合耳穴压豆可缓解病人负性情绪,降低疼痛程度,提高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分析其原因为腕踝针取腕部双侧1区进针,即小指侧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最凹陷处,该处主治额部头痛、鼻部疼痛、三叉神经痛等,而鼻内镜鼻窦手术病人术后常因创伤引起的鼻部疼痛,故术后选择腕踝针取腕部双侧1区可发挥止鼻痛效果[20-21]。而耳穴压豆取神门、交感、皮质下穴位可对应调整阴阳、宁心安神、舒缓病人情绪、提高术后舒适度[6]。二者配合,相互补充,进一步增强镇痛作用,缓解病人因剧烈疼痛出现的焦虑、烦躁不安等负性情绪,帮助病人宁心安神,可使病人身心更加舒适,认可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腕踝针配合耳穴压豆可缓解鼻内镜鼻窦手术病人疼痛程度,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病人舒适度,有利于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