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保 余桂红 张 鹏 杨学明 王化敦 何 漪 范祥云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是国内开展小麦新品种遗传改良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近10 多年来,育成了宁麦13、宁麦14、宁麦24、宁麦26、宁麦30 等20 多个小麦品种[1-6],其中宁麦13 于2007 年列入国家科技跨越计划、2022 年又列为国家主导品种。 宁麦13 已连续几年成为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但大面积生产虽然表现出产量高、耐迟播、抗赤霉病,但易感白粉病、熟相欠佳,且随着推广年限延长个别优良性状出现退化趋势,因此生产上迫切需要有突破性的“宁麦”小麦品种进行更新换代。 为了保持宁麦13 的高产、广适、抗赤霉病等优良特性,改良其白粉病抗性、熟相、籽粒商品性等性状,笔者以宁麦13 为母本,以综合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 熟相好的扬麦20 为父本进行杂交,F1又用宁麦13 进行回交, 旨将双亲优良性状聚合于一体,育成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稳产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母本宁麦13 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宁麦9 号原始群体中经系统选择育成,2005 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0503),2006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4)。 该品种具有分蘖成穗数多、半矮秆、耐肥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耐迟播、抗赤霉病性强等优点[1-2],缺点是易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田间长相欠佳。父本扬麦20 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抗白粉病品种扬麦10 与矮秆多穗小麦品种扬麦9 号杂交, 采用系谱选育法, 连续选株选系, 同时进行抗病性、 品质鉴定筛选育成的高产稳产广适小麦品种,2010 年、2012 年分别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2)、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203),该品种中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纹枯病发病较轻、熟相好、穗大粒多、适应性广[7-8],缺点是植株偏高、成熟期略迟、抗倒性一般、高感黄花叶病毒病。
2010 年春季以宁麦13 为母本、 扬麦20 为父本配制杂交, 同年秋季种植杂交种。 2011 年春季以宁麦13/扬麦20 杂交F1代再为母本,宁麦13 为父本进行回交, 2011 年6 月获得回交种。 2011 年秋季种植回交种,2012 年6 月混收回交一代。 2012 年秋季至2013 年秋季均按试验密度(240 万~270 万/hm2)分别种植BC1F2、BC1F3代组合 (每个组合小区面积14.6 m2), 对BC1F2和BC1F3代群体田间进行农艺性状、 抗性的观察鉴定, 成熟时BC1F2选择400 个左右的优良单穗, 混合脱粒, 利用近红外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 对BC1F3群体成熟时收300 个左右的优良单穗, 室内淘汰结实性较差、 穗粒数较少的单穗, 再分穗脱粒, 最终选择50 份籽粒饱满的单穗种子。 2014 年秋将中选的50 份单穗种成穗行BC1F4, 苗期进行分蘖性、 抗寒性选择, 灌浆成熟期进行综合抗性、 农艺性状选择; 收获后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最终选择10 份穗行。 2015 年秋将中选的10 份穗行种成穗系BC1F5, 根据田间表现选择株高和熟期适中、 综合抗性较强、 农艺性状优良的5 份穗系进行产量初级鉴定和品质测定,2016 年将其中1 份优良稳定品系 (田间编号F208)定名为宁16394 并参加2016-2017 年度鉴定圃,2017-2018 年度参加品种比较试验。 2018-2019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预备试验,2019-2021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A 组小麦区域试验,2021-2022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A 组小麦生产试验,2023 年2 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2002)。 品种杂交系谱和选育过程见图1。
图1 宁麦37 系谱及选育过程
宁麦37 属春性中熟品种,成熟期较对照扬麦20早1.0 d。幼苗直立,叶片长宽适中、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型偏松散,茎叶有腊质层,穗层整齐,后期熟相好,株高86.2 cm,较对照扬麦20 矮2.5 cm,抗倒性强。 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饱满,半硬质。 有效穗数480.0 万穗/hm2,每穗粒数41.5 粒,千粒重44.1 g。
江苏省区试参试品种的抗病性统一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鉴定,2 年区试病害鉴定结果,中抗/中抗赤霉病(接种鉴定中抗赤霉病,严重度1.20、1.5;自然发病鉴定抗/中抗赤霉病,病情指数0.20、3.31),高感/高感白粉病,高感/高感纹枯病, 中抗/中抗条锈病, 中抗/高感叶锈病, 中抗/感黄花叶病毒病。 对病害鉴定结果分析,宁麦37 对赤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扬麦20, 对其他病害的抗性与对照扬麦20 基本相仿。据2 年区试25 个点次记载, 宁麦37 平均倒伏程度≤3 级、 倒伏面积≤40%的比例分别为96.2%和95.8%,表明宁麦37 抗倒伏能力强。
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对江苏省淮南A 组区试品种混样品质测定,2020 年和2021 年宁麦37 的容重为809 g/L、800 g/L,粗蛋白(干基)含量为13.3%、14.1%,湿面筋为28.7%、30.3%,吸水率为57.4%、58.4%,稳定时间为4.7 min、4.1 min,最大拉伸阻力为249 E.U.、261 E.U.,拉伸面积为58 cm2、74 cm2,硬度指数为53、51。
2019-2020 年度江苏省淮南A 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931.1 kg/hm2, 较对照扬麦20 增产4.79%,差异极显著, 居15 个参试品种的第9 位,13 点汇总12 点增产、1 点减产, 其中增产≥2%的点次率为92.3%。2020-2021 年度续试,平均产量7 718.0 kg/hm2,较对照扬麦20 增产6.09%,差异极显著,居15 个参试品种的第1 位,12 点汇总全部增产,增产≥2%的点次率为100%。 2 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824.5 kg/hm2,较对照扬麦20 增产5.44%。 2 年25 点汇总24 点增产、1 点减产, 增产≥2%的试点率为96.0%。 2021-2022 年度生产试验,13 个试点全部增产, 平均产量7 957.5 kg/hm2,较对照扬麦20 增产5.00%,居5 个参试品种的第2 位。
4.1.1 种子准备 拌种前利用晴好天气晒种2~3 d,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的整齐度。 小麦播前使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拌种, 可高效防治多种种传及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及苗后早期的蚜虫,并能提高小麦抗逆能力,促进小麦生长,确保苗齐苗壮,同时能促进分蘖,有利于增加单株有效茎蘖数。
4.1.2 秸秆还田到位, 提高整地质量 目前还田仍是处理秸秆的最主要途径,关键要提高整田质量,减轻对小麦播种的不利影响。 一是碎草匀铺:留茬高度和碎草长度均控制在10 cm 以内,秸秆越碎越好,铺撒越匀越好。 二是深埋匀埋:可酌情采用耕翻或旋耕埋草, 旋耕机械的动力一定要足, 埋草深度要超过15 cm,确保埋得深、埋得匀。 防止秸秆堆积成团,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4.2.1 适期播种 江苏淮南地区适宜种植春性小麦品种, 其中苏中麦区最适宜的播种期为10 月25 日至11 月5 日,苏南麦区为10 月底至11 月上旬。
4.2.2 适量播种 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80 万~240 万/hm2;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1 d 增加7.5 万~15.0 万/hm2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
4.2.3 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 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时播种,既有利于机械作业,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也有利于播后及时出苗。墒情不足时,播后要及时蓄水灌溉补墒,促进齐苗。土壤湿度过大或遇连阴雨天气时, 要掌握 “宁迟勿烂”的原则,首先要采取排水降渍措施,避免烂耕烂种,造成僵苗不发。
4.2.4 播种方式 机条播一次完成旋耕、 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行距25 cm,播深2~3 cm。
4.3.1 施足基肥 基肥一般施45%N、P、K 三元复合肥375~450 kg/hm2+尿素112.5~150 kg/hm2。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田块,还要适当增施氮肥10%左右,先施基肥,再整地深埋。
4.3.2 早施苗肥 苗小、苗弱的麦田,于3 叶期及早补施苗肥,施尿素150 kg/hm2,促进苗期生长。适期播种、基本苗适中、群体适宜的田块,在3~5 叶期增施壮蘖(平衡肥)肥,施尿素75 kg/hm2。4.3.3 普施重施拔节肥 小麦进入拔节期后不仅是茎叶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小麦幼穗的形成期,需要吸收大量的水肥才能满足茎叶生长和幼穗的发育,因此, 小麦拔节期被称为小麦的第一个需肥关键期。 拔节肥在小麦叶色褪淡、 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 cm、叶龄余数2.5 叶左右时追施,施复合肥225 kg/hm2+尿素112.5~150 kg/hm2。4.3.4 叶面喷肥 在灌浆期结合病虫害防治, 叶面喷肥或根外喷施生化制剂,可起到“一喷多防、保绿防衰、增粒增重”的效果。
4.4.1 科学除草,防止药害 坚持“封杀结合、以封为主、科学用药”的杂草防除策略。 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可用50%绿麦·异丙隆可湿性粉剂925~1 125 g/hm2或33%氟噻·吡酰·呋悬浮剂324~432 g/hm2进行封闭除草处理。 小麦返青拔节前, 日平均气温回升至5℃以上后,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适时开展春季化除。 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施用6%精恶·炔草酯WP 有效成分48~57.6 g/hm2, 或5%唑啉·炔草酯EC有效成分45~75 g/hm2; 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施用20%氯氟吡氧乙酸750~1 050 mL/hm2或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120~150 g/hm2。
4.4.2 拔节初期纹枯病防治 小麦纹枯病早期发病部位在茎基部,隐蔽性较强,一旦发现应及时用药防治,宁早勿迟。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400 mL,兑水75 kg,喷透小麦茎基部,以提高防治效果。 重发田块间隔7~10 d 再施药1 次。
4.4.3 做好“一喷三防”工作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指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微肥、抗旱剂等)混配,一次施药可以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 防倒伏、 增加粒重的目的。 在小麦初花期, 建议每公顷用10%吡虫啉150 g+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750 mL+磷酸二氢钾1.5 kg+芸苔素内酯600 mL 兑水750 kg 喷雾,如遇连续阴雨天气需再防治1 次。
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抢收,确保丰产丰收。 防止遇雨淋溶导致粒重下降、落粒掉穗、籽粒变色,甚至遭遇穗发芽,造成烂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