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丽莎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教材除了在课后设置了“阅读链接”之外,同时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日积月累”栏目。很多教师认为“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并不是专门的课文,只要会读能背且大体了解其中的意思即可。事实上,“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词与课文中编选的古诗词,在目标上确实有着不同之处,在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策略的遴选上,能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只有全面、深入、通透地理解古诗词,才能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做到游刃有余。笔者就以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日积月累”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日积月累”中编选了著名诗篇《鹿柴》。作者王维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作品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鹿柴》中,诗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了一座空寂幽深的无人之山。这首诗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一位学生在初读古诗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诗歌中的“返景”,究竟是“人”返,还是“光”返?这一问题,不仅与学生理解诗歌的切入点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向着诗歌迈进的跳板。“返景”是“光”返,还是“人”返?可以从诗意、诗境、诗画三个层面入手,推动学生对古诗语言感知能力的提升。
有人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语言。这种“精致”对于古典诗词来说,一是体现在语音、韵律、节奏的美感上,二是体现在高明、简洁的高效上。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常常保留核心要义,需要读者在阅读感知、理解洞察的过程中自行补充。这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理解古诗大意、体悟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洞察写作方法等实践活动造成较大的障碍。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联系上下文、调整、补充诗歌语言的能力。因此,究竟是“光”返,还是“人”返?对这一问题的感知与理解,就应该激活学生的认知性思维,通过必要的调整和重组,强化学生从诗歌的大意层面上进行感知与理解。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从单一语句的聚焦中跳出来,放眼于诗歌整体,能够站在诗歌整体性视角上,对诗歌所展现出来的意蕴进行感知与洞察。
其一,与下文联系“复照青苔上”,其中的“照”字,毫无疑问是光线搭配,意指“太阳光”重新返回,照射在青苔之上。如此简单而鲜明的逻辑联系都未能发现,主要反映出学生还是习惯于将自身的认知思维停留在单独的一句话中。他们将自身的思维局限在固定的语言体系中,思维的范畴和内容也相对狭窄,缺乏统整把握诗句的视野,缺乏胸中生发多维联系的意识,导致思维局限于某一个字眼,不能从整体上理解诗句。其二,古诗开篇直接言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即便是有“人语响”,似乎“深林”中确实有人的可能性,但结合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就不难看出,诗人重在展现山林的空旷寂寥。乍一看,诗歌的前文交代“空山不见人”,而紧接着第二句又点明“但闻人语响”,前后之间似乎存在着逻辑认知上的矛盾,后面的“人语响”的真实要义并不在于展现有人要来,而重在从侧面凸显山林之“空”。
因此,对表面上意思浅近的古诗,我们在组织语言理解大意时,切不可只见其“句”,不见其“诗”,要训练学生基于整体视角理解信息、抽取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做到游刃有余地统整信息,理解大意。
古诗创作讲究炼字,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展现丰富的信息和独特的内蕴。这些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的文字,都指向于最核心的诗眼,这也是王维“诗中有画”创作的核心要点。而这一核心则是诗歌内在情蕴和意境的聚集地、集中点,也应该成为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品味和体悟诗句的抓手。
从这个角度再来品读王维的这首《鹿柴》就不难发现,诗人以开篇一个“空”字架设全篇,“不见人”旨在从视觉层面凸显山“空”,展现了山林中的空寂清冷,同时这一个“空”字,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认知空间,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怎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空”呢?学生可以从眼中所见、耳中所听、心中所想等不同的维度,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对“空”字所形成的意境展开描述;其后,隐约听见的“人语响”,以虚无缥缈、似有似无的声音,再次印证山林之“空”。理解这一点,是“光”返还是“人”返的问题,则完全大可不必以灌输和告知的方式展开,可以追问学生:诗人王维在第一、二句诗中,着力展现和营造了清冷寂寥的“空山”之境,你觉得此时此刻,如果有人突然走进了深林,合适吗?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阅读中也储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基于对诗歌第一、二句大意理解以及内在意境的把握,已经在内心意识中构建出这首诗所展现的情感定位和意境审美逻辑,自然就能借助已经形成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能力,对后两句理应呈现出来的意境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人”返回了深林,不仅违背了开篇“空山不见人”的基调,同时“人”的出现,更是将诗人精心营造的空寂之感打得支离破碎,完全与诗人创作的意境相反。如果是“光”返回了深林,则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试想,山林深处,幽暗寂静,随着太阳西移,阳光已经没有了午间的强烈,视线受阻,本是应然之事,但此时太阳的余晖斜入深林,复照青苔。这一束光线,将原本看似要“关闭”的深林,完全打开,再次亮相于自然之中,让山林之“空”,更加一览无遗。
这种基于审美的价值判断,以对比的方式,对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意境进行了深度体悟,辨析了“光”返和“人”返所形成的不同的意境之美。
小学生以直观性、形象性思维为主,尤其是对于古典诗歌来说,语言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浓缩性、提炼性和跳跃性,直接感知和想象,无疑具有一定难度,只有借助画面,学生才能真正揣摩诗人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价值。
诗人为什么要在第三、四句中描写太阳余晖“返景入深林”的景象呢?其用意,仍旧在于对诗眼“空”的再现。站在整首诗的视角,为了凸显山“空”,第一、二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侧重于通过听觉层面的声音来展现;而第三、四句,自然就应该从视觉层面的色彩入手。基于此,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进行“转码”,并努力将其画面浮现在脑海之中。
其一,重组诗句中的典型事物。比如原本幽暗的“深林”,暗绿的“青苔”,加上被诗人省略的“太阳的余晖”,如同轮廓鲜明的简笔画一般,将事物所营造出来的画面勾勒出来。射入“深林”的光线,如同点睛之笔,赋予了“空”山无限的生机。其二,连带诗句中的精准动词。太阳的余晖是温柔的,一个“返”字将悠闲之感和盘托出。教师还需要紧扣“入”字,引导学生想象金黄的夕阳光线嵌入到幽暗“深林”的动态画面,以慢镜头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入”字给空旷山林带来的视觉变化。其三,浮现诗句的立体方位。如果第一、二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从整体入手,以平面、横移的方式展现了山林之“空”的话,那么很显然,第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形成了从高到低的立体感。首先,深林高处,被太阳的余晖完全笼罩;繁密的树林无法遮挡太阳光的照射,原本斑斑驳驳的树枝,透过夕阳余晖,从上至下的光线移动,赋予了原本幽静的“空”山深林以些许光亮,洒落在树木根部的青苔之上。那一小片光束,又像是不速之客,闯进了幽暗的树林,不仅没有改变空山幽暗的本色,反而将幽暗衬托得更加鲜明。这与第一、二句中借助声音来反衬空寂的表达方法,如出一辙。
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是“人”返,还是“光”返的问题,已经无须再发问。学生在反复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通透和丰富地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同时也在诗歌表达主题和内在意境的浸润下,对语言所描写的画面进行了想象,无形之中,走进了“静近于空,幽略带冷”的境界之中。
纵观整个教学中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完全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展开,分别用字面意思夯实深入感知的基础、以诗歌意境明确深度体悟的方向,最终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古诗的深度对话,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