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辉 长春财经学院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随着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信息通信及软件行业等数字基础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它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乡村电商” 是指在互联网条件下,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阶段,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线下的整合与延伸,从而提高农民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通过网络技术,把传统的农村信息化手段引入新的领域,使其更具针对性,更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部分,对吉林省数字经济的分析也从这两大部分展开。
(1) 数字产业化发展现状
按照统计局对数字经济的分类,数字产业化主要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4 类。
从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现状来看,2016—2020 年五年中,吉林省的数字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较快,法人企业单位数从2016 年的3808 个上升至2020 年的6906 个, 涨幅达81%。 数字产品制造业法人单位数基本保持稳定,峰值出现于2018年,为264 个,之后开始下降,2019 年最低,为218 个。数字产品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不断下降,从2016 年的72 个下降至2020 年的56 个,降幅达22%。
从数字要素驱动业现状来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22 年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383.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007.75 万户,其中4G 移动电话用户1732.32 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6.62 部/ 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79.16 万户,比上年增长6.1%。移动互联网用户2429.80 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38.71 亿GB,增长11.3%,100 M 到1000 M 速率宽带用户占比达到89.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互联网已经成为本省居民生活消费、城市运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 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智慧农业应用越来越广。截至2022 年3 月,吉林省共有10 家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长春市规划设计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公主岭市试点区域的13 个智能监测站点位建设已全部完成。同时,配套免费接入了68 条互联网光纤专线,配备270 套智能物联网设备,架设246台摄像机实时远程监控管理。通过“吉牛云” 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开展智慧养牛,肉牛饲养量达到580.7万头。
吉林省乡村农事活动十分活跃,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网络尚未覆盖以前,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融资渠道都十分单一,因此每年都有大量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在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后,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发展局面。目前,吉林省加强了对农产品销售情况的重视程度,开始引进各大电商平台,调整产业结构。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几年,农村电商交易总量已突破50%,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7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0 万亿元,而农产品销售量为0.8 万亿元,这说明电商平台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平台。因此,将数字经济与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1) 信息基础设施不健全
从吉林省的网络覆盖情况来看,吉林省的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总体上都在不断增加,截至2018 年,互联网的渗透率已达到55%,排在全国第十三位。2022年,手机用户达到3007.75 万人,4G 手机达到1732.32 万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6.62 部/ 百人。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779.16 万户,比上年增长6.1%。移动互联网用户2429.80 万户。全省光缆线路铺设超过32.5 万公里,实现了进村入户,超过9313 个行政村实现了宽带接入,其中96% 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移动通信端覆盖的范围也在持续扩大。
2017—2022 年吉林省网络用户数(万户)
(2) 乡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低
在农村电商平台构建方面,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深入,根据吉林省的发展特点,对各种特色农产品进行了深入挖掘。现在,吉林省已经建立了“吉林大米网”“开犁网”“长白山国际人参网”“吉林省电子商务云”等多个网站。这几个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为吉林省农副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的道路,不但对推动省农产品的快速流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而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辅助功能,给广大电子商务参与者带来了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吉林省农业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吉林省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的同时,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整体电子商务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不能被忽略。
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了解不多,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网络。对电脑与网络的知识也不多,因而造成资讯概念意识较弱。此外,尽管一些人认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前景非常美好,但是他们的消费观念较低,不能协调发展,也不能促进人们的消费。
吉林省地处中国北方,具有夏高冬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产品的出口。很多偏远地方因为交通不便而不能大量运送农产品。但是,吉林省农民人数较少,而且分布较散,这给农产品的大规模运输带来了很大难度。
2017—2022 年吉林省快递业务量(万件)
到现在为止,已经建立了22 个县域物流集配仓储中心或物流产业园、38 个乡镇物流分拨中心、2300 多个农村物流网点,对40 多条物流配送路线进行了优化,以2017 年为出发点,快递业务收发量每年都在增加,在总体上,已经构建出了进入乡入村的物流网络,形成了一个层级覆盖全面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这为加快电商发展速度,提升农村电商流通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1) 物流“最后一公里” 有待提升
目前,吉林省的农村公路已经基本建成,农村公路的发展使沿线农民增收、城乡联系更加紧密,“村村通” 工程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农村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 的配送问题。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还有很多偏远乡村没有实现信息化,更没有“上门取件” 和“送货” 的配送,只能通过快递到所在镇,由快递公司统一配送,这对农村电商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
(2) 配送时间范围
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
在农村地区,随着互联网和网上购物的发展,快递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大部分人觉得网购方便,但也有一些人觉得不方便。在发货时间方面,大部分物流快递都可以在2 ~3 天(占60%)或者3 ~4 天(占36%)抵达目的地。但是,受农村道路不畅通、雨雪天气和寄递网点不多等因素影响,部分快递需要5 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送达,而当天送达的快递只有2%。
(1) 品牌意识薄弱
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不仅盛产玉米和大豆等高产农作物,而且盛产人参和鹿茸等特产。在众多优质农产品当中,知名品牌并不多,这造成了许多优质农产品出不了吉林省,长白山的人参、山菌、山楂、扶余的花生米、龙江的地瓜、延边的松子,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东西。因缺少公众的关注,不为人所知。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054 项“三品一标”,其中绿色农产品144 项、绿色食品1105 项、无公害农产品782 项、农产品地理标志23 项、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 项。
(2) 产品同质化严重
吉林省主销农产品以大米、黑木耳、玉米、蜂蜜、野山珍等为主,产品多为简单包装,直接销售,未进行特殊加工、概念化包装及理念的附加。
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有一定知名度区域的农产品,而其他非品牌的农产品很难在市场上找到销路。“无品牌” 农产品为保证销量,往往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一些经营者之间更是出现了恶性竞争。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经常会对商品的质量投机取巧。
在网络建设上,应加强基础设备铺设,扩大网络在偏远山区的覆盖范围,延长光缆线路,促进光纤进村入户,加快网络深度覆盖及热点区域的全覆盖进程,对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网络信号接收能力进行加强,逐渐增加乡镇以上5G 基站,并将其投入实际应用中,提升PC 端及移动端的互联网渗透率。大力发展农村信息网,拓展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电视。在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上加速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以及持续推动“信息化”,并加速建立一个新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托吉林省“数字农业云” 平台、“三农” 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三农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城乡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物流业、集散中心建设等。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促进网络技术和新的农村商业模式的融合,促进农村地区的数字共享经济发展。
(1) 加强人才内部培育
在农村电商发展中,最大的难点是人才问题,当地电商人才总体教育水平较低,认识范围较窄,接受能力较差。在国内培养本土人才方面,要坚持如下原则。
将基本培训与精细培训有机结合,对法律法规、网店注册、商品上下架等基本内容进行统一宣传,并针对已经开了网店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网店从业人员,进行内容运营、直播推广、社区运营、粉丝运营等方面的精准培训,并对他们的团队管理、绩效配置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帮助更多的网店经营者迅速成长起来。
(2) 加强外部人才引进
人才队伍建设上,伴随着电商市场环境和营销氛围的改善,农村电商吸引着越来越多农业从业者、大学生和部队转业等相关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5G 布局的到来及通信移动端获取和使用网络的便利,推动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
除了要培养本土电商团队,还需要积极引入外部人才。然而,因为农村电商所处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和医疗水平不高等问题,所以要改善人文环境吸引到优秀的电商人才。
吉林省的农村物流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前后一公里” 的收发、生鲜冷链运输等问题。因此,要把终端收寄网络建设得更好、更强大。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推动三级物流体系的完善。通过对乡镇、乡村道路和建筑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将重点放在县、乡、村的农村电商服务站建设布点工作上,在乡镇地区统一选址,建设物流集散中心,在村中统一建设电商服务站,对现有的服务站点进行整合和优化,对还没有布局的地域,提前进行布局,将空白区域补上,最终形成一个网络状的布局结构。
(1) 增强品牌意识
提高农村电商的发展水平,吉林省需要强化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增加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财政补助,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并对通过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化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创建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在持续打造吉林大米等“吉字号” 品牌基础上,推广“无疫区”“吉林无抗”“拱e 拱” 等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品牌。
(2) 打造核心农产品
创造优势农产品,用独特的产品策略,创造具有独特性的、有特色的品牌,从而解决产品无人识、无人购买、难以上行的难题。吉林省长白山是我国著名的人参、林蛙油、鹿茸、五味子等保健食品产地。随着社会对健康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健康商品的宣传非常必要。而利用电视进行广告宣传,则是一种最普遍和有效的媒介推广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的广告和营销策略,积极参与与农产品有关的国际展会,使吉林省农产品走向世界。此外,还可以通过公益组织的形式,对吉林省贫困地区的特产进行市场营销。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必须提前对省内的农村电商商家进行合理的规划,并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测试,给出建议。之后,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开拓市场,在版面上加大对其宣传力度,比如微信、微博、微淘、直播、App 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全方位宣传,同时还可以通过粉丝效应打造自己的特色产品,从而获得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