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与赋能: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

2023-11-25 13:47:36欧叶荣
活力 2023年18期
关键词:群众

欧叶荣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校,张家界 427000)

引 言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探索已久,初步形成了一套较规范、可操作的社会治理思路和办法,逐渐构建起了以党组织为中心,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推手。其中,党的领导占据核心地位,是协调多元主体实现有序协作的关键。

整理相关文献,发现学界既有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种视角分析党建引领社会治理:①“嵌入”视角。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主要通过组织、主体、合作、关系、制度、规则、目标等多种形式嵌入社会治理过程。②“动员”视角。党组织主动发起并掌握动员内容、动员形式和动员强度,撬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治理任务或日常行政事务。③“吸纳”视角。党通过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政治录用等各种路径有效吸纳与整合分散的个体,以及通过延伸和覆盖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来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现有研究从多角度解读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深度剖析了党带动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治理主体的行动策略,具有丰富且深刻的借鉴意义。但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目标的提出,理论界亟须跟进探讨如何实现党建引领与高位目标的有机连接。因此,本文尝试将新时代社会治理目标抽象化,借助“主体间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分析框架,分别阐释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文化嵌入、技术嵌入与组织嵌入及其赋能(见图1)。

图1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

一、文化嵌入:党的宣传艺术动员“人人有责”的主体间性

文化嵌入是指一切有利于增强民众认同感、激发民众参与积极性的文化以非正式约束的姿态根植于社会治理过程,也即指向社会治理共同体公共精神的培育。文化具有内隐性、感染性,因而文化嵌入往往以一套相关的规则、物质载体被民众所认知、认同,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其深度契合,触动民众的自然情感,塑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共同性与公共性价值。

党的宣传工作可谓极具艺术性,让党的方针、政策、理念走近群众,深入群众,无形中构筑起了唤醒民众主体性的文化氛围,促使民众将党的方针、政策、理念转变为自觉遵循和自觉行动,可以说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塑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的宣传工作鼓舞大众、动员群众,是整合、汇聚社会治理力量的有力武器,通过文化渲染激发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新时代的创造主体,是时代进步的开创者、建设者,突破了过去管理与被管理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多元共生、人人有责的主体间性。

党的宣传艺术之一在于坚持正面主导与批评监督相统一的原则,能够引导社会情绪,促进舆论进步,凝聚共识,汇聚社会治理的思想力量。一方面,党的政策宣传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不断挖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先进、典型事迹,不断传播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的伟大业绩,及时澄清谬误,激浊扬清,让人们看到美好、怀抱美好,自觉追求真善美,从而鼓舞斗志、凝心聚力,形成一种振奋精神、明辨是非、无私奉献的社会氛围,让弘扬正气、崇德明理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风尚。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欢迎新闻工作者报喜也报忧,拿起舆论监督武器,对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批评。”所以,正面宣传为主也并不是回避问题、掩盖问题,而是有生气的、有战斗性的,敢于严肃、负责地批评问题,客观、准确地揭露丑恶,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或降低党的政策在人们心中的权威,而且有利于推进问题的解决进程、消除消极现象,更加赢得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支持与信任。

党的宣传艺术之二在于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能够联络大众、汲取智慧、汇聚社会治理的意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党的宣传工作必须要体现党的意志,维护党的权威,也要收集群众意见,表达群众声音,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这里,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不再对立,而是走向了互融共生的和谐统一。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孰高孰低之分,既不存在党性高于人民性,也不存在人民性高于党性。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必须坚持党性。这种内在一致性就为人民群众理解、认同,进而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和理想信念,最终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把分散的民众聚合为政治性的人民,并把人民的政治性与政党的阶级性关联起来,在政党与社会之间建立政治共同体;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关联起来,在政党与社会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把革命的愿景与党的纲领关联起来,在政党与社会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党和人民的紧密结合、高度统一使全社会拧成一股绳,万众一心、团结一气,共同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党的宣传艺术之三在于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能够激发活力、动员群众,汇聚社会治理的行动力量。习近平在任职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就充分认识到,“我们党历来有一个传统,就是通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民,反映人民的呼声,弘扬正气,揭露消极腐败现象,动员组织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既体现了党的宣传工作要围绕人民来展开,针对人民群众的切实关切,又体现了党的宣传工作最终要落到实处,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也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宣传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习近平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指示和新要求。其中,针对性的“新”体现在适应分众化的传播导向,善于挖掘社会现实、主动设置议程;实效性的“新”体现在创新讲故事的方式,善用“群众语言”,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生动活泼地展现,增强话语的感染力、亲和力,从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澎湃热情与参与意愿,让人民群众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群众的觉悟与行动是党的宣传工作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治理的坚实支撑。党的方针、政策、理念,一经群众衷心拥护和内化,便会转化为最伟大的团结奋斗力量。

二、技术嵌入: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人人尽责”的工具理性

技术嵌入,意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手段,突破社会治理主体间的数据壁垒、信息壁垒,通过人—机连接的方式织密、筑牢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合作网络。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智能化、智慧化发展已经是潮流,社会治理也越来越强调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现代技术手段是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关系党人心向背的生命线,是贯穿于党革命斗争、治国理政全过程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作为一套独具特色且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新与发展,并在长期的国家建设历程中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必须贯彻群众路线这一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针,但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新形势,予以创造性的改进,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与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切实缩短社会治理距离,将线上线下治理一体化,激发民众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治理的技术路径本身就是工具价值的体现,其在高效推进人人尽责、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作为工具创造历史的“理性的动物”存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生命线,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根本方法和有效方式。党治国理政的客观依据和逻辑理路是“从群众中来”,过去想问题、做决策要立足于正确的调查和科学的研究,现在不仅要发扬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还要跟着百姓“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以上表明,党执政依靠人民,充分表达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旨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向人民学习、对人民负责的深刻体现。党的方针、政策执行则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过程,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指导制定公共政策,经由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实施,按照“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价值旨归,把民意获得程度作为评判标准。整体而言,党的群众路线为治国理政获取了广泛的民意,也就是赋予了人民群众平等自由表达、均等政治参与的权利和机会,“群众路线”在治理中的要义在于让被治理者参与到治理的实践中来,能够纠正治理者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失误,使治理者的政策更加接近经验和实际。事实上,群众路线是贯彻治国理政全活动全过程的根本路线,实现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有机统一。

从“治理”本身的意涵来看,较传统的“管理”概念更加强调主体的多元化,更加凸显行动者的互动,所以社会治理势必要打破过去“金字塔式”的不对称的单向控制结构,改变公权力一元主体模式,逐步还权于民,培育公民社会,逐渐走向多元权力向度的善治。党的群众路线从历史的角度、实践的角度深刻阐明了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恰好为社会治理的这一重大转向提供了现实契机,这是因为群众路线本身就是一种网络化的治理方式,通过加强各级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联系,建立起了上下互动与平行合作的行动线路。譬如,源于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以“党建统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防并举、共建共享”为核心内涵,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先进典范,通过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为群众路线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实践蓝本。所以,为建构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格局,群众路线必然是最佳选择。应利用官民相互信任机制、政社良性互动机制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群众自治组织增权赋能,培育更多的社会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多方协调,促进纵向国家权力与横向社会参与的有效连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升级。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公共领域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社会空间,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新载体和新平台,“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其通过征集社情民意,及时发现治理盲点和治理难点,自2006 年上线以来已累计解决约280 万件民生问题,充分发挥了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的治理效能。总之,群众路线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通过构建平等、协商、对话的关系网络,利于形成政府与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模式,显著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三、组织嵌入:党的根本宗旨形塑“人人享有”的价值理性

组织嵌入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正式组织化平台直接介入社会治理范畴,以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来引导和约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组织向各领域、最基层延伸,健全了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国有企业党建、高校和机关党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等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实现了党组织不断向下延伸,打通了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组织层面来看,社会治理在各区域、各领域都形成了党组织统领一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格局。

就前面提及的技术路径来看,把人的活动变成单纯的工具操作是片面的,长此以往会造成人的程序化。因此,必须直面工具理性遮蔽价值理性的问题,不仅要让技术回归实现人的价值的本质,而且要让以技术为重要依托的社会治理也回归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源上来。而党的组织嵌入恰巧为重塑、巩固社会治理的最高价值归宿提供了契机,即通过层层党组织,以党的根本宗旨为方向指引,不断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正式组织的硬性约束与春风化雨的柔性引导,让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充分享有治理成果,形塑着社会治理“人人享有”的价值理性。

政党是代表某一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阶级属性是政党得以存在的理由,是政党与政党之间的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任何政党都肩负着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重大使命。我们党夺取政权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也是在依靠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不懈斗争中实现的,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始终坚持一心一意代表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利益。中国工人阶级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茁壮成长,这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已经坚不可摧,是持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列宁曾指出:“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中可以看出,党的领导、政策和策略深深扎根于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始终践行着“为人民而生”的初心使命,把人民幸福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党必须对人民负责,“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所以,党的宗旨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立场,系人民之忧、解人民之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这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具体来说,一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出发点。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和最高标准,定方略、做决策,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时时为人民着想;始终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处处为人民谋利。二是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党的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执政的最终旨归。各项政策都是事关老百姓命根子、钱袋子的重大议题,应直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旨在不断为人民创造幸福。

党的根本宗旨指明了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刻影响了各层党组织乃至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思想,促使其牢牢谨记为人民、靠人民的初心,时刻保持为人民谋福祉的高度自觉。形成了系统化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并将其作为治国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延伸和触角,其价值取向无疑与党的根本宗旨具有内在统一性,因而社会治理的前进方向和根本目标自然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转化和现实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无疑指明了社会治理的初衷和使命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而且发展程度、发展目标随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党明确“发展是硬道理”,因而社会治理方向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型需要;步入新时代,党提出“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社会治理则致力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自身价值实现等各项权利的发展型需要。“人人享有”更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和深刻凝练,指明了人民是社会治理成果的所有者,是社会治理效果的最终受益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2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基层社会治理必须以党的根本宗旨为基本遵循和最高价值导向,如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四川考察时指出“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疆考察时又指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沉到基层,一定要接地气,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质言之,党的人民立场为社会治理厘清了“为了谁”的根本性问题,不断以人民情怀厚植、彰显社会治理价值。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公民与法治(2020年3期)2020-05-30 12:29:56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人大建设(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