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当前的城市竞争,工业依旧是“重头戏”。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工业曾经一度是青岛经济发展的脊梁。近年来,青岛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发展质效有了一定的提升。传统动能活力增强。随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的加快,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发展质效快速提升。落后动能淘汰速度加快。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产值增速回落。新动能发展势头良好。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已逐步形成[1]。以互联网工业为特色,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青岛制造未能及时抓住产业转移机遇,也未跟上移动互联等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更新迭代滞后,工业基础地位弱化,被其他城市逐步反超。
近年来,青岛市工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下降趋势显著,从2016—2020年数据来看,青岛市工业增加值占比从32.2%降至26.4%,下降5.8个百分点,2020年占比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1.4和5.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增长趋缓,体现的不仅是工业发展规模不足,同时也反映了制造业高端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不足,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不足。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占比的快速下降,且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状况,更加凸显了青岛工业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工业经济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状况是事关经济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考量。美国等西方制造强国,一直控制着全球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环节。可以说,制造业发展能级关系到城市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对于青岛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分析,有利于正确认识青岛工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发现青岛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问题,以便相关部门助力企业精准发力,更好地提升城市工业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本文遵循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指标选取原则,客观考虑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围绕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绿色发展等4个方面构建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见表1)。
采用“熵值法”,通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各项指标权重,依据样本数据及权重计算出年度综合得分[2],对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状况进行评价(见表2)。
表2 青岛市2016-2020年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得分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呈下降趋势。从综合得分来看,2016—2019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0.88降至0.8081,2020年虽有所回升,综合得分为0.8212,但仍未达到2018年的得分水平。分别从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和绿色发展维度(准则层)看,结构优化得分一直处于波动中,分值在0.2480-0.2741之间,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和2017年质量效益相对更高,近几年得分有所下降;而在创新驱动方面,2016年和2018年得分高于其他三年;绿色发展得分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数2018年明显多于其他年份,而2017年比2016年虽然人数略降,但仍高于2019年,体现出近两年青岛市工业企业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明显下降,而R&D经费投入强度更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发明专利授权量前三年下降,后两年则明显提升,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有一定关系。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016—2019年逐年上升,但2020年下降趋势显著。在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下降的同时,财政支持力度连续三年上升,体现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与2018年创新驱动综合得分最高有一定关联。
2016—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比逐年下降,由32.2%降为2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6—2018年缓慢下降,由7.5%降为6.8%,但在2019年,增速骤降为0.6%,2020年虽然增速有所恢复,达到5.5%,但考虑到上一年几乎停止增长的状况,增速恢复的力度并不大。制造业就业人员数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由46.55%降为30%左右。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前两年保持在12%左右,后三年均超过15%,体现了结构调整后,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品相应增多,对工业出口的贡献度有所提升。
质量效益后三年虽然略有微升,但得分明显低于前两年,总体仍是下降走势。2016—2019年,总资产贡献率逐年下降,由13.37%下降为7.59%,2020年回升为8.2%。2016—2020年,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逐年上升,营业收入利润率前两年较高,后三年较低。与此同时,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比大幅下降,由64.95%降为9.95%。
从万元GDP能耗下降速度来看,2017、2018年降速较低,2019年和2020年降速分别超过6%和5%,取得一定成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前三年较高,均超过90%,后两年略有下降;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前三年连续下降,效果显著,后两年略有回升。总体来看,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1年10月,《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颁布。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重塑青岛制造新优势,提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重点建设领域主要包括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完善产业治理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等。为了更好地实现规划的远景目标,更应深入分析近年来青岛市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下降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到改进的路径。
一是创新链条空间分布不科学。部分产业研发地与成果转化地和产业发展不在同一区(市),难以满足创新活动靠近产业基地,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依托核心企业和产业配套的要求。因此,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在地理空间上的绝对分割,不利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管理体制机制制约较多。科研教育管理具备高知识密度特点,其发展离不开多部门、多行业的相互协作。要实现管理体制创新,就需要打破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而青岛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科研机构的发展和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
研发经费下降与研发人员减少倾向明显,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研发经费与研发人才是科技研发中最重要的要素,二者缺一不可。而同时出现研发投入不足和研发人员减少问题,势必会对科研创新带来不利影响,减弱创新动能,阻碍创新进程,降低成果转化效率。这与青岛城市财力不足相关联,由于能够投入创新的资金相对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创新效能,同时降低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而财力不足也正是工业经济发展效能降低的直接结果,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一是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升。工业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消耗大的特征比较明显,增长持续性堪忧。青岛市三次产业结构相差较大,第二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生物医药、设备制造等行业不仅布局分散,而且产业集聚度较低,产业链各个环节难以有效衔接。如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区、黄岛区、即墨区均有布局,很难避免区域间的恶性竞争。
二是产业链条延伸短,缺乏大项目支撑。青岛工业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项目的支撑,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项目又存在产业配套率低等问题,难以更好地支撑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相比之下,国内其他先进城市通过发展大项目,城市工业发展质效大幅提升,已远远领先于青岛。如合肥市通过坚持制造业优先,走科技创新引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高端产业作为发展的核心引擎,智能家电产业产值连续多年超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位居全国前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再如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自2013年起,连续8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产值均超过1万亿元。此外,青岛工业还存在深加工链条偏短、产业配套能力弱等问题。
鉴于青岛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创新动能不足、工业发展质效亟待提升等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动青岛工业高质量发展。
5.1.1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优化创新链条布局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发展体制机制,以确保相关产业得到持续、有效、稳定的发展。修订完善产业规划,针对目前创新链布局不合理问题,加快产业研发地、成果转化地和产业发展的地域调整,推动产业延链、补链,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提质增效的带动力。同时,以产业发展实力的提升为产业创新奠定更好的基础,提供更多保障。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利用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战略平台的发展机遇,以工业互联网重塑国际产业合作体系,以数据贯通双循环战略节点,巩固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势头。
5.1.2 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对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将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纳入国家和国际标准;引导企业提升品牌附加值,以更大力度培育工业创意企业和品牌策划机构,推动工业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山东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为354.8亿元,居全省首位,但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仅位居第7位。这说明青岛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应更好地推动形成政企学研金共同发力的研发氛围,为广大科研人员营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
以协同创新尽快攻克卡脖子技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能力。瞄准智能芯片、海洋装备、氢能与燃料电池、生物创新药物等领域,梳理一批“卡脖子”关键短板技术和产品清单,集聚优势资源力量,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实现技术突破,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保护公平竞争。推行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的支持政策,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对于有利于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领域的研发给予优惠支持政策。以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加快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为契机,推动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奖补等融资政策的落地实施。
5.3.1 聚力先进制造业大项目引进
2021年青岛新设外资企业1111户,制造业123户。今后,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应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领域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项目,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链。对于当前具备一定发展优势的轨道交通等行业,应加大对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引进培育零部件配套企业,提升本地产业配套水平,培育产业链整体优势。突出“产业链”项目招商,加快推动歌尔、京东方、融合光电等一批产业链重点项目投产、增产。通过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兴显示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加快落地一批补链、强链项目,以进一步提升青岛在制造领域的地位,并带动其他地区先进配套企业迁入青岛集聚发展。
5.3.2 聚焦以数字化转型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
《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突破发展十大新兴产业链,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青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力度,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更好地融合,使传统技术更加智能化,工业生产的精准度大幅提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与品质,有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将数字科技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尽快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弥补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远落后于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短板。推动消费领域与产业领域的数据打通,更快实现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用户体验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循环,从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5.4.1 进一步推动功能区改革创新
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推动功能区规模与效益双提升。优化调整功能区布局,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推动功能区之间及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协同创新,加大高端项目引进力度,尽快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应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视角,推动功能区发展能级提升,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制定发展计划,推进功能区产业协同、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构筑科技赋能数字化金融服务生态圈,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5.4.2 充分发挥上合示范区的带动作用
青岛自贸片区总投资200亿元的青岛国际资源配置中心(海辰园)进展顺利,规划建设的科创研发总部集群、全球技术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创新资源集群等功能区,将成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新平台。随着新平台的搭建,应研究推动自贸片区更好发挥自身功能的举措,申请扩大自贸片区管理覆盖范围,提升自贸片区辐射影响力,为向贸易港转型奠定基础。同时,创新推动上合示范区物流与双向投资合作,促进上合示范区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以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协同促进工业可持续性高效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化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化发展与绿色发展相互助力,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2020年以来,我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因此,在推动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不合理用能。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为新动能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对新上项目提前进行绿色测评,对已投产项目,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监管。进一步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改进煤电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绿色园区,形成绿色生态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同时,还要加强与胶东经济圈其他地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协同治理和数字化发展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产业数字化协同转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