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文化在虚拟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数字化转译策略研究

2023-11-15 07:31:18杨金宝
商展经济 2023年21期
关键词:虚拟环境图解温州

杨金宝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温州 325016)

随着温州市锚定“数字化改革先行市”总目标的不断发展,虚拟环境设计作为城市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在虚拟环境设计中开发和利用瓯越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温州地区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也有利于瓯越文化便捷化、全球化的推广与传播,更有利于温州文化数字资产的多元开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需求。

1 瓯越文化应用研究现状

就国外来说,截至当前,通过在中国知网平台搜索查阅,暂未检索到国外有关瓯越文化在虚拟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数字化转译的相关研究内容,笔者将持续关注。就国内而言,当前关于瓯越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丰富,但从其虚拟场景设计方向来看并不多。以“瓯越文化”为主题进行检索,相关文献数量不足百篇,而且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瓯越传统文化、历史建筑、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遗产等方面,对于瓯越文化在虚拟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较少。

在瓯越文化研究方面,徐辉以瓯越文化为例,探究地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内在发展逻辑与塑造路径,提出通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强化载体文化元素、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实施遗产保护专项行动、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等措施,深挖瓯越文化精神,铸牢温州城市文明之魂;汪德宁通过分析三波“文化热”演进的内在逻辑,总结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研究了基于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瓯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提出特色小镇是文化输出和传播的策源地、特色小镇是传承文化的“活”的博物馆、特色小镇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等观点;徐日辉在《瓯越文化与谢灵运简论》中,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讨论瓯越文化与谢灵运的关系,他认为瓯越文化浓重的乡土元素滋养了谢灵运的山水情感,同时,谢灵运作为文化内容的一部分又丰富了瓯越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在环境设计研究方面,朱建宁在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温州园设计中,基于场地地形特点,以钟灵毓秀的山、蜿蜒流淌的河、美轮美奂的诗为切入点,多元提取山川造型、河流肌理、园林古建等造园要素,着力构建出具有温州文化符号和人文特点的园林景观;叶瑞龙则基于温州大学校园人文景观建设,融合温州乡土文化提出规划设计构想,并结合学校实地情况对局部景观进行深化设计。

2 瓯越文化在虚拟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2.1 赓续文化根脉,展现瓯越风采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区域内生态、民俗、文化等元素的融合体,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独特的历史烙印,也是最具传播性的地区软实力。在虚拟环境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可有效提高场景的辨识度,深入挖掘瓯越文化内涵,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传统建筑、园林、民俗文化等标志性元素在虚拟空间设计中进行探索有利于提高瓯越文化的知名度,展现瓯越风采。

例如,在2021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线上展览中,永嘉馆以“宋韵楠潭”为主线,从楠溪古村落宋代民居建筑中提取设计元素,运用一缕金粉、两点渔火、挥墨三笔,以木质画版材质与主体结构相呼应的方式,配以楠潭青绿山水画卷,展现具有山水灵气的楠溪桃花源,巧妙体现出独有的楠潭江宋代建筑风格,实现了“抬头俯身看风景,线上线下品宋韵”的奇妙体验;在第十三届园博会中,温州园林以“屹立亿年的山、流淌万年的河、吟诵千年的诗”为立意核心,采用堆山叠石的造园技法,将山、海、江、屿以小中见大的方式展现,表达温州作为山水诗、山水园林发源地的自然山水特征,园内亭子、廊桥、舴艋舟等景观小品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温州园林建筑的文化源点特征。

2.2 激发心理共鸣,提升情感归属

虚拟空间来源于真实世界,作为真实空间的一部分,其包含着丰富的场域情感。汪博在其《从“空间”到“地方”:游戏世界空间意义体验的设计思考》中认为,“地方”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人对其的“归属感”上,归属感的形成与人对某一场所产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相关,认同意味着人能安定下来,视地方为自身的归属。瓯越文化是温州地区土生土长的地域文化,其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浙南人民的劳动智慧和文化涵养,是人们身体中流淌着的文化血液,并且世代传承。拓展瓯越文化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有利于增强浙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荣誉感,提升人们在不同空间状态下的文化体验,强化本地区的共同情感归属。

2.3 多元文化传承,益于遗产保护

瓯越文化是浙南地区优秀的文化代表之一,“温州五瓯”——瓯剧、瓯绣、瓯塑、瓯柑、瓯窑闻名遐迩。泰顺的廊桥文化、苍南的夹撷、乐清的细纹刻纸和黄杨木雕等丰富的瓯越文化遗产不仅反映出温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也为温州地区的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宝贵资源。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类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传承方式及受众群体单一、互联网平台中非遗文化体验感不足、非遗题材的创新作品缺乏实质内涵、营销困难等诸多问题,文化遗产亟待探寻新的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瓯越文化在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可利用网络三维空间拓展传播途径,同时也可以让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形成古语新貌的理想格调,让更多人关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

3 瓯越文化在虚拟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3.1 考古文化遗产,凝练地域内涵

温州作为东瓯古国、永嘉旧郡,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相当丰富。

温州的文物古迹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一是历史序列完整,二是文物门类齐全。例如,在温州最新发掘的朔门古港遗址(见图1),揭露了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8座码头、2艘沉船、1条木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等重要遗迹,同时通过遗址中大量龙泉瓷的发现,证明该遗址承载着独特的海洋文化信息,展现了温州作为千年商港的繁荣景象,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内涵;在温州谯楼遗址中,作为温州城市天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谯楼建筑风格独特,高约40米,共有九层,每层楼的建筑结构都基本相同,由檐口、檐柱、檐牙、檐梁、檐脊、檐条、檐瓦、檐角、檐下、檐板、檐枋等木质结构组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典型形式,谯楼的建筑结构、装饰艺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因此,依托于史料及史实,借助VR、MR等虚拟现实技术,可让沉睡在纸面上、静躺在泥土下的古文、古迹再次活化,以数字化的形态穿越千年时光对话现代社会生活,从视、听、感等方面全方位散发出地域文化内涵的古朴与厚重,也让情景化的虚拟空间环境设计变得有据可依、有迹可循,而不再是空洞的、泛泛的、缺乏文化内涵的形式上的复古。

3.2 传承园林风貌,美化空间设计

古时,温州是“楼台俯舟揖,水巷小桥多”的水乡。到了宋代更是有“繁华海上头,唤作小杭州”的美誉。温州传统风景园林以“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山水斗城风貌为基础,在继承传统江南园林的理景艺术的同时,兼具“幽轩相对久,古意自翛然”的悠远之意,“返朴复拙,以全其真”的拙真之风。受制于温州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肌理,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下,温州传统风景园林分为三大类型:城镇园林、山野风景、邑郊园林。城镇园林虽由人作,但却注重取法自然,展现出“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和谐景象;邑郊园林兼顾人工与自然的叙事章法,凸显景借文传、蔚然大观的园林景语;山野风景借助山河骨架,因势就形点缀传统文化元素,构筑意境清幽的山水田园景观。以温州且园为例,园中有“衔远山亭”“亦舫”“梅花书屋”等“且园十景”,园中空间错落有序,堂庑宽敞,竹修林茂,怪石嶙峋,曲径通幽,清代郭钟岳诗曰:“且园花草总精神,何处重寻且道人。”

就虚拟环境艺术设计中景观园林风格、空间布局、山水理景、园林建筑、植物景观等方面而言,“巧于因借”同样适用于解决景观数字化设计中创意理念空、设计脱离实际、文化元素在地性不强的现实困境。借这并不意味着抄,而是借其形、会其神、融己意、进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神似兼意美”的美好境界。

4 瓯越文化在虚拟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数字化转译策略

4.1 以数字化图解创新转译方式

数字图解作为现代建筑设计领域重要的数字化辅助设计手段之一,其发展随着技术发展及理念的转变,由解释性的图解逐步向生成性图解演化。起初,设计师利用图解的形式再现设计概念及其成果,较为侧重图解的解释性功能。随着云计算以及AIGC技术的发展迭代及创新意识的强化,图解的生成性功能不断被开发出来,满足了人们逃脱“再现机制”的现实需求。

在德勒兹哲学的生成性图解中,生成性图解被认为是一种抽象且不可描述但却创造了可见图解结构和可述图解内容的机器,具有生成新事物的作用。基于生成性图解,通过场地调研文化元素相关性及参数、建立参数模型,使参数模型具象化,得到设计雏形(三维)三个过程,虚拟环境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创新性地实现对瓯越文化中园林布局、建筑元素重构、二维图形解构重组等不同文化形态的数字化表达,进而优化传统设计实践中习惯将整个空间系统拆解为不同的个体,然后通过线性思维去拼凑这种立体交叉关系的一般方法,实现传统瓯越文化元素在虚拟场景中的分类应用,并创新展现。根据瓯越文化元素在空间中存在形式的不同,以图案类文化元素为例,其数字化生成方式可以以符号可读性、视觉确定性、设计规范性等为标准,设计出基于内在关联、具有判断行为的程序模型(见图2),从而为后续的环境设计应用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基础平面元素。

图2 基于生成性图解逻辑的瓯越文化(图案类)数字化转译方法

4.2 以形式美塑造视觉感知

形式美属于唐纳德·诺曼体验三层次中本能层次范畴,形式美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包括色彩、形体、声音、光感等自然因素,这些因素根依照平衡、调和、对称等原则加以组合,就构成了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温州在古城城市格局建构中依然保留着山水斗城的空间格局及“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风貌(见图3),在二维空间视觉界面中,呈现出“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障绕画楼”的美学特点,在整齐中强调自由,在多样中注重统一,同时结合山水绘画“平远、高远、深远”的空间营造,展现温州山水园林的艺术特征;色彩是城市的生命韵符,在色彩组合应用中,注重运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典园林建造理念,以解构主义的视角借鉴使用乡土材料、民俗色彩进行建筑、祠堂、寺庙、街道的设计与装饰。例如,将城市建筑屋顶设计为低明度的灰色系,参照旧城立面中的红黄色系、灰黄色系、蓝绿灰色系,在新城立面色彩的色系构成中注重创新融合,适度增加暖色系艳度,进而形成以黄灰、红黄、红褐色系等暖色调为主,蓝绿、蓝绿灰为辅的色彩体系,凸显瓯越文化中与山水为伴的历史文化根脉。

图3 清代温州府地图

虚拟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孪生体,其在视知觉上虽然可以突破现实制约,但就设计理论而言,仍然受制于人的自身文化情感和审美需要。因而,虚拟环境艺术设计中美的表达虽然超越现实,但却基于现实,基于对城市肌理、色彩、建筑样式、园林营造中美的捕捉和归纳,并最终在虚拟世界以数字代码的形式予以创新性表达。

4.3 以具象化景语传达场域情感

景语是园林艺术作品创作中展现某种理念、情感的景观的统称。这些通常由亭台楼阁、花木、山石、湖水等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所有机组合的场景往往能够传递出浓重的人文气息,有助于在数字化语言条件下使毫无生命力的代码迸发出细腻的情感语言。就瓯越文化而言,因借自然的园林风格、内外交融的空间布局、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景致各异的植物搭配等均是不错的探究方向。

例如,“林园无格,借景有因”,村落园林作为温州现存最多的传统园林,多巧于“因借”之法,受益于自然山水之胜,进而相对完整地体现出“宛若天开”的园林风格,如碗窑古村、库村古村、芙蓉古村等,皆是以天然山水为骨架,随地势之高下,合体形之方圆,顺乎自然;相较于苏式园林,温州传统建筑不刻意追求精雕细琢的雕梁画栋,而是注重因地制宜的建筑形体,其建筑空间开敞通透,有轻盈飘逸的大屋顶、众多深远的挑檐,展现出瓯风宋韵之姿如出水芙蓉般的清秀之美。廊桥、路亭、墙垣式等特色景观元素在虚拟空间的构建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标志性景语,起到一叶知秋、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温州自古有花木之胜,家家栽植花木,清郭钟岳的《瓯江竹枝词》有诗云:“种花移柳总精神,天气真如四季春。莫叹河阳潘令老,满城都是惜花人。”得益于温州“不寒不燠”的气候特点,在温州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多种植各种各样的繁花杂木,追求景语内容的多样性。此外,在众多文献记载中,柳、荷、竹、菊等标志性植物在景观布置中亦屡见不鲜,在因借自然、借景抒情的同时,也很好地营造了一个劝谕教化的空间。如岩头村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景观建构钟灵毓秀的人居空间,人们将进宦湖与智水池巧妙组成象征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寄托对后世子孙文运兴盛、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望。同时,还依托进宦湖的镜面作用,分别在塔山山麓和山顶上建文昌阁和文峰塔,每当日月当空,建筑倒映于湖中,便自然形成了一个钟灵毓秀的文教空间,升华了空间的情感表达。

在虚拟空间环境设计中适时借助传统文化精髓,准确应用景观语言和创新空间情感表达将极大改善人机交互的心理感受,弱化虚实空间之间的文化落差,增进人和虚拟空间的情感交互。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虚拟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应用探究愈发活跃,这既是人们内心文化根脉的自发驱动,也是文化强国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瓯越文化作为包罗万象、内涵丰富的特色地域文化,将在数字化转型的助力下,摆脱地理空间限制,借助网络空间的无线延展,为浙南地区的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独特作用。

猜你喜欢
虚拟环境图解温州
虚拟环境中空间压缩问题的影响与改善
包装工程(2023年16期)2023-08-25 11:32:42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06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0
温州,诗意的黄昏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前庭刺激对虚拟环境三维空间定向的影响及与空间能力的相关关系
载人航天(2021年5期)2021-11-20 06:04:34
如何通过虚拟环境有效管理Python第三方库
难忘九二温州行
中国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5
虚拟环境下大数据智能并行聚类方法研究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群众(2016年11期)2016-11-28 10:45:58
图解天下
新财富(2015年8期)2015-11-20 10: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