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李旭红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 210042)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上[2]。江苏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强省,农业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已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7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百分点[3]。江苏省始终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江苏省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本研究主要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为研究视角,对“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下一步优化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发展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作为江苏省支持科技创新和引导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以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重要目标之一,持续引导和推动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提高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坚实支撑。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项目共计申报10 000多项,立项项目2 000多项,支持资金近20亿元,项目申报量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等各项指标均保持逐年上升态势,充分说明了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活跃度以及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图1)。
江苏省南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较为明显,苏南地区是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远远领先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项目申报来源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占申报总量的近60%,立项率和获支持经费等各项指标均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
南京市是苏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同时也是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南京市申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项目达到全省申报总量的38%左右,立项数占立项总数的46%左右,获得政府支持资金占经费总额的43%左右,各项指标均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经分析,南京市农业科技研究方向重点集中在农产品加工、林木、园艺、畜牧、资源与环境以及植物保护等领域,这些研究领域在全省都具有较明显优势。
扬州市是苏中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在江苏省仅次于南京市。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扬州地区申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项目占全省申报总量的13%左右,立项数占立项总数的15%左右,获得政府支持资金占经费总额的16%左右。经分析,扬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向重点集中在畜牧、作物育种、农产品加工、作物栽培以及植物保护等领域,其中畜牧领域在全省具有较明显优势。
盐城市是苏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盐城地区申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项目占全省申报总量的5%左右,立项数占立项总数的4%左右,获得政府支持资金占经费总额的3%左右。经分析,盐城市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向重点集中在作物育种、农产品加工、资源与环境以及水产等领域,这些领域相对该市其他领域较为突出,但是较苏南地区的城市尚有明显差距。徐州市与盐城市在各项指标上类似,其在农产品加工和作物育种方面相对较强。
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聚在高校,其次是科研院所,再次是企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高校获得的支持项目最多。据统计,“十三五”以来高校申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项目约4 500项,占全省申报总量的44%左右,获得立项支持1 300项左右,立项率达到了28%左右,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近7亿元。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在项目申报量和获得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较为突出,该校研究领域重点集中在畜牧、园艺、植物保护、作物育种等方向。
科研院所各方面相对均衡。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科研院所申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项目约3 000项,占全省申报总量的29%左右,获得立项支持近700项,立项率为23%左右,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约5亿元。其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项目申报量和获得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相对突出,该单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畜牧、作物育种、园艺、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等方向。
企业获得支持力度最大。据统计,“十三五”以来企业申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项目约2 600多项,占全省申报总量的26%左右,获得立项支持500多项,立项率为19%左右,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超过7亿元,平均每项支持力度在各类型单位平均最高。其中,南京绿领种业有限公司和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项目申报量和获得资金支持等指标方面较为突出。
经对“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畜牧、园艺、作物育种、资源与环境、林木、水产等领域(图2)。本研究选取其中部分领域进行详细分析。
农产品加工业是最大的制造业,是促进三产融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产业。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4]。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产品加工的项目申报约 1 900 项,研究方向重点集中在粮食产品深加工、果蔬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畜禽肉制品深加工等方面,分别占该领域项目申报总数的22%、19%、14%、9%(图3)。经大数据分析发现,该领域项目研究内容集中在肉制品、微生物、蛋白质、益生菌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图4),开展相关研究较多的单位有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
畜牧养殖业是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衔接产业,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省土地面积1 072万hm2,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12%,但在2020年生产出占全国总产量3.5%的畜禽肉类、6.7%的禽蛋和1.8%的生鲜牛奶;畜禽养殖业连续10年产值超千亿元,规模化率达83%,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达53.4%,累计培育国家级畜禽新品种19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5]。畜牧养殖业的现代化能有效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内容之一。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畜牧养殖的项目共计申报1 300多项,研究内容重点集中在兽医兽药防疫、养殖、育种、饲料等方向,分别占该领域项目申报总数的29%、27%、23%、17%(图5)。经大数据分析发现,该领域项目研究内容集中在线粒体、大肠杆菌、疫苗、添加剂、禽流感等方面(图6),开展相关研究较多的单位有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核心产业,是确保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6]。江苏省是产粮大省,水稻和小麦产量均位居全国前5名,2022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 3 769.1万t,比上年增产0.6%,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7],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优质丰富的种质资源以及先进的育种技术等农业科技实力的支撑保障。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作物育种研究的项目申报约1000项,研究重点集中在水稻、小麦大麦、玉米、大豆、甘薯、油菜等作物新品种,分别占该领域申报项目总数的32%、18%、9%、9%、7%、5%(图7)。经大数据分析发现,该领域项目研究内容集中在水稻、调控、选育、基因、小麦、大豆等方面(图8),开展相关研究较多的单位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
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围绕重大品种选育、种业“卡脖子”技术和核心种源等问题,重点开展关键种质优异基因挖掘、生物育种技术与核心种源攻关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现已拥有国家级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家,水稻品种进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品种名录17个,占全国1/8[8]。其中,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实现了江苏省内不同生态区的全覆盖,推广面积居全国第4名;小麦新品种扬麦33实现了抗赤霉病与高产的协同,有效解决了小麦赤霉病的世界难题;中粳新品种金香玉1号突破了稻瘟病抗性普遍偏弱的“卡脖子”难题。
农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问题,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9]。近些年,江苏省积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借助科技创新加快转换升级农业发展方式,大力促进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共计申报与农业农村资源环境有关项目700多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利用、环境监测及风险管控等方面,分别占该领域项目申报总数的51%、20%、8%、5%(图9)。经大数据分析发现,该领域项目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秸秆、生物、降解、土壤、修复、微生物等方面(图10),开展相关研究较多的单位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
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积极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从2021年起江苏省科技厅面向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围绕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和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碳源转化等技术方向,设立了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农业农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开展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构建低碳农业技术发展新模式,推动江苏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农机装备是优化升级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装备的现代化发展。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指出农机装备要坚持自主创新发展、要强化协同攻关;江苏省出台多项举措,大力推动产业关键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探索以“揭榜挂帅”等形式调动多方积极性,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共计申报与农业装备有关的项目500多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农田作业机械、设施农业装备、农产品精加工及物流配送设备等方面,分别占该领域项目申报总数的51%、25%、9%(图11)。经大数据分析发现,该领域项目研究内容集中在智能化、机械化、机器人、拖拉机、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方面(图12),开展相关研究较多的单位有江苏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以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智慧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0]。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共计申报与智慧农业相关的项目400多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智能农机装备、作物精确管理、设施环境监控、环境灾害监测、产品溯源和信息平台等其他方面,分别占该领域申报项目总数的32%、25%、13%、10%、10%(图13)。经大数据分析发现,该领域项目研究内容集中在智能化、信息化、传感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识别方法等方面(图14),开展研究较多的单位有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
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是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系化方式激活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江苏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布局,并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经国务院同意,设立了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农高区,该园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重点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展示与推广、人才培训与科普宣传等功能;2022年组建了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围绕重要种质资源/优异基因挖掘、新型关键育种技术研发、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三大方向,重点开展新品种培育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攻关以及生物育种人才培养等服务。
世界农业强国共同的特点是企业处于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农业创新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动力,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尚未构建成熟,“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379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43家,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11]。经对江苏省科技计划中农业有关项目的申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目前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主要依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实力相对薄弱且与高校院所的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图15),这种情况不利于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更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据统计,2017—2022年企业共计申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项目2 000多项,其中大型企业申报量仅占5%左右,中型企业申报量占37%左右,小型企业申报量占58%左右,并且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图16)。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激发涉农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机制、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优势互补,深度开展先进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才联合培养、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合作,进一步畅通和加强农业科技的产、学、研链条,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苏北是江苏省农业主产区,该区域农业人口接近总人口的80%,耕地保有量占江苏省耕地总面积的54.74%[12],但由于农业领域的高校院所、平台载体、科技人才等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大部分聚集在苏南地区,导致苏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苏南地区,同时由于受经济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苏北地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较苏南地区也不具备竞争优势,后续发展潜力受限明显。从江苏省科技计划涉农项目的申报情况来看,苏北地区申报量仅占全省申报总数的21%,远低于苏南地区的59%。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引导机制,加强对苏北地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苏南与苏北、苏中的农业产业创新合作,引导更多科研人员到苏北、苏中地区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苏南、苏中、苏北在人才、产业、资金、区位、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构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格局。
科技创新政策只有符合产业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才能有效释放政策功效,达到政策制定初衷和实施目标。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和继起性,与工业领域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复杂度更高、不确定性更强并且研发周期更长[6],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支持政策要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避免出现过度跟随产业热点频繁切换引导方向的现象,让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瞄准某一目标深入开展研究,最终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根据农业科技创新高风险的特点建立更加完善的容错机制,让农业科技人员敢于尝试创新,没有后顾之忧。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要求农业科技从业人员要更加吃苦耐劳、要更加耐得住寂寞,相关管理部门需通过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才能吸引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为江苏省农业科技持续稳定发展构筑更加稳固的基础。
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是江苏省“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为代表的科技政策支撑保障体系,将继续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在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均衡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江苏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装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