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然活动:遇见茨菇

2023-11-13 02:57:06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邮镇秦邮幼儿园房崇亚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水缸叶子生长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邮镇秦邮幼儿园 房崇亚

自然环境是幼儿获取知识经验的丰富源泉,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巧妙利用幼儿园内外的自然资源,并在幼儿自发开展的探究活动中敏锐捕捉幼儿潜在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基于对周边事物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学习与发展。虞永平教授认为:“种植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对种植的关注就是对生活的教育价值的认可,在种植中学习也就是在生活中学习。”我园地处里下河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多年来,我园借助地域优势开展了亲自然生活课程的实践探索,生成了一系列以“遇见茨菇”为代表的课程案例。从幼儿发现茨菇苗开始,他们便精心呵护、耐心观察,充分感知植物的生长变化,对其叶子、生长环境、果实进行逐步探索,进而对生命充满感情,倾注热情。教师发现幼儿在遇见茨菇的过程中,同时遇见了影响多领域发展的具体而生动的知识经验。

测量茨菇,初步感知茨菇的特征

夏天,大班幼儿在种植区的水缸里偶然发现了一株茨菇苗,他们瞬间对茨菇的叶子形状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这是什么叶子?”“这是荷花的叶子。”“不是,荷叶应该是圆形的呀!”于是,幼儿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与交流——这到底是什么植物的叶子呢?幼儿将已知的植物特征与眼前的茨菇苗逐一比对,并未得出一个符合已有经验的答案。通过求助厨房阿姨,幼儿得知这是茨菇的叶子。它的叶柄很长,叶子大大的,形状很特别,既像小兔子的耳朵,又像爱心……

此时,班级中正在开展关于测量的学习活动,幼儿依靠已经熟练使用的各种测量工具,纷纷对茨菇的叶子进行了测量和记录,有用筷子量的、有用纸筒量的、还有用直尺量的……忙得不亦乐乎。随后,幼儿拿着自己的测量结果与同伴对照、交流。“我用直尺量的结果是15厘米,你用筷子再去量一量看有几根筷子长?”他们相互交换测量工具,验证同伴的结果是否准确。经过多次测量和比较,大家发现不同的测量工具记录的数字各不相同,这时幼儿开始初步感知“倍数”这一数学概念。观察茨菇叶子的活动引发了幼儿对园内各种叶子大小、形状的观察,于是他们绘制了“我找到的叶子”调查表,有效提升了观察与表征能力。

阶段反思:生长在园内的茨菇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更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大班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有助于幼儿在与植物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各项能力的发展。基于长此以往对种植活动的热爱,幼儿对“这是什么植物”这一问题想一探究竟,随后,幼儿主动开始观察茨菇的基本特征,测量茨菇叶柄的长度,继而在持续的观察、比较中,其测量、记录、交流等多项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此外,幼儿还获得了有关植物叶子形状、大小等知识经验。

培育茨菇,开展对比实验

“茨菇怎么会长在这个水缸里呢?”“要是一直生长在水里会不会腐烂呀?”在测量活动后的讨论环节,幼儿对茨菇的生长环境产生了许多疑问。“茨菇为什么不像大多数植物一样生长在泥土中呢?”基于这一问题幼儿决定动手试一试,做一个有关茨菇生长环境的小实验。他们分别在装有水、沙子和棉花的容器里放入茨菇,计划通过连续观察了解茨菇在何种环境中能生根发芽。经过连续两周的观察与记录,幼儿发现茨菇只要放进水里就可以生长,并且放置在室内和室外的茨菇生长速度有着明显的区别,由此幼儿认识到阳光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

因为幼儿对茨菇种子孕育出的新生命过于喜爱,所以常常用手去抚摸茨菇新长出的嫩叶,这不,调皮的乐乐一不小心把一片叶子掰断了。然而过了几天后,幼儿惊奇地发现茨菇又重新长出了新的嫩芽,于是,大家纷纷感叹生命的奇妙。

为了掌握更多关于茨菇生长的秘密,我带幼儿观看了相关的科普视频。借助网络资源,幼儿积累了大量的新经验:要保证水缸里相对潮湿,茨菇变干以后要及时浇足量的水才能帮助它更快生长;茨菇很喜欢晒太阳,多晒太阳能帮助它更好地生长;茨菇的叶子足够多时,我们要把它塞进泥土里,让茨菇获得更多的养分。一个月后,我们一起把培育出的茨菇苗移植到了水缸中,并定期浇水。

阶段反思:植物的生长变化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幼儿若要领悟这些知识不但需要日常的观察,有时还必须借助动手操作来获得。因为种植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所以幼儿对自己培育的幼苗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显然从现实生活中所生发出的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开展深度学习——幼儿的探究从选择容器时就已经开始了,他们选择将茨菇种植在更利于观察的透明容器里,随后幼儿又构建了有助于茨菇生长的三种潮湿环境,并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和比较。

采摘茨菇,引发玩泥游戏

秋天是茨菇收获的季节,对于怎么采挖茨菇的问题,幼儿再次进行了讨论。

幼儿1:“你们知道怎么采摘茨菇吗?”

幼儿2:“用铲子挖出来就行了。”

幼儿1:“铲子从什么位置往下挖最合适呢?”

幼儿3:“要挖得很深。”

幼儿2:“要挖得刚刚好,还要把土挖出来。”

幼儿4:“可水缸里有这么多水怎么挖呀?”

幼儿2:“我们先把水舀出来吧!”

随即幼儿付诸行动——他们找来了一些可以舀水的工具,在舀完水后将茨菇从泥土里挖出来并清洗干净。挖着挖着,幼儿发现铁锹一类坚硬的工具很容易把茨菇挖断,或是在茨菇身上划出一道道伤痕。这时他们认为有必要更换工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实践过后,幼儿发现水缸里的泥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硬,于是便挽起袖子徒手伸进淤泥中采摘起了茨菇。幼儿有的扣泥、有的扒泥,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份又脏又累的活。幼儿从未有过如此玩泥的感受,当泥巴蹭到衣服上、胳膊上、脸颊上时,他们反而笑得更加开心了。

阶段反思:幼儿围绕“怎么挖”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在计划阶段就形成了初步的解决方案——水怎么处理、从何处开挖……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体现出幼儿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在商讨过后,幼儿决定先舀水,等到茨菇全部露出水面后开挖;但从何处入手开挖,同样在考验着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过茨菇的形状特征后,幼儿最终决定从根部入手——采摘茨菇的过程,让幼儿自然习得了如何按部就班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而基于教师的充分放手,采摘茨菇逐渐演变成有趣的玩泥游戏,可以说幼儿偶然获得了与泥土亲密互动的机会。

品尝茨菇,解锁味蕾体验

幼儿合作将茨菇上附着的淤泥清洗干净,他们发现这些茨菇大小各不相同,于是开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茨菇排序。对于一些差不多大的茨菇幼儿无法准确判断出大小,就将它们逐一放到电子秤上称一称、比一比。给茨菇们称完“体重”排好队后,幼儿又萌发了想把它们带入生活馆的想法……在我们的帮助下幼儿将茨菇煮熟,而后又由分餐小管家分发给大家品尝。这时一名幼儿提出了“要不要剥皮”的问题,有的幼儿认为,茨菇不需要剥皮,最外面一层脆脆的,也是可以食用的;有的则认为,茨菇的皮常年生长在泥土中,不干净,应当剥皮。幼儿讨论了许久,也未能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得知茨菇的皮吸收了泥土里的重金属,食用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身体健康。由于,幼儿无法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到这一知识,这明显超出了幼儿的探究能力。这时我选择直接告诉幼儿。品尝的过程中,幼儿互相交流着茨菇的的口感,有的说茨菇像糕点一样,有的说茨菇像土豆一样。令我惊喜的是,幼儿还说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食用过的含有茨菇的菜品。

阶段反思:幼儿能够以茨菇为操作材料进行排序,在排序的过程中幼儿了解到,比较茨菇的大小不仅可以通过肉眼观察,还可以通过称重等其他方法,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运用多种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幼儿形成敢于探究、乐于想象的学习品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此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茨菇不仅是一种自然材料,还是一种较为有趣的、低结构的操作材料——相对于区域活动中那些每天都能使用到的材料,使用茨菇进行比较和排序更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食用茨菇的过程中,我及时介入到幼儿关于“皮能不能食用”的问题中,让生命安全的保障走在自主探究之前。

教师的启发与反思

本次活动依据“全收获”理念加以推进,充分关注到幼儿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及感官体验,最终实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效果。整个活动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幼儿持续的探究兴趣,也让我们有机会抓住关键问题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从“是什么叶子”到“为什么长在水缸里”再到“怎么挖”“皮能不能吃”,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了多种学习探究能力。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且随季节、温度、气候的变化生长、繁殖、消逝。如果幼儿未能与各种资源产生有效互动,那么自然资源就会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割裂开来,不具备显著的教育价值。若要持续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与探究,则需要教师主动创造机会让幼儿直接感知到存在于他们生活周围的事物,继而通过观察捕捉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点,进一步支持他们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并引导其与自然资源产生有效互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知识经验。幼儿是喜爱大自然的,而遇见茨菇课程只是幼儿亲近自然的初步尝试——幼儿遇见茨菇更遇见了享受和热爱美好生活的自己。

猜你喜欢
水缸叶子生长
碗莲生长记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48
水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32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17 14:59:54
水缸的秘密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18
叶子
水缸第几天会满
生长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4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我进掉水缸里了
快乐语文(2016年12期)2016-11-07 09:45:39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