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淞南阳光幼儿园 褚瑛瑛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幼儿是天生的小小建筑师,他们对各种建构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乐于将生活中观察到的东西融入进自己的设计图中,想办法呈现在每一次的建构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分享收获更多的经验与美好。由此,教师们在幼儿中开展了大班建构活动——城市建造师。
教育本身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归于生活。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其提出“生活即教育”。建构活动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反应周围生活的造型活动,它来源于生活,也反应生活点滴。在本次活动中,我以幼儿生活的城市为背景,结合幼儿对居住环境的了解,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地展开本次建构活动。
在第一次活动前,通过谈话活动“你生活的城市里有哪些建筑物”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幼儿一听到问题就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建筑物名称,如医院、各种商场名字、邮局、派出所、居住的小区等,显然幼儿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所以对活动的热情也非常高涨。了解了幼儿对这些建筑物的初步印象,于是鼓励家长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带领孩子们参观、了解、记录这些建筑物的结构特征,来园时让幼儿介绍自己观察到的内容以及感想。经过这些准备,幼儿对自己周围的建筑物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城市建造师”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教育资源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来源于整个社会。“城市建造师”这个建构活动,主题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围绕着幼儿的生活点滴。我利用家长资源、周围环境资源,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熟悉周围环境中的建筑物,拍摄照片、录制视频。在建构活动开始之前,通过准备好的照片、视频绘制设计图,这是建构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关键;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将观察到的城市建筑用积木、辅助材料等进行重现,最后呈现的是一个缩小版的城市风貌。社会生活给教育提供了资源,幼儿园将这些资源整合在活动中,资源的融合促进了幼儿更进一步的发展。
有主题的建构活动是在幼儿掌握了一定建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建构中幼儿们学会和同伴一起分工、合作,参与建构辅助材料的制作,最终有耐心地完成建构作品。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鼓励和支持幼儿用积木、纸盒、拼板等各种形状材料进行建构游戏或制作活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缺一不可。
建构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合一”的一种自然体现的过程。发挥教师的支持引导作用,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的教,幼儿的学和做环环相扣。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第一次“城市建造师”活动中我就开始做出改变——确立了建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之后,我开始和幼儿一起讨论“我们到底要搭建哪些建筑?”幼儿的回答大多数都是“医院、邮局、警察局、小公园、居住小区”等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最终幼儿们通过投票确定要搭建的建筑物;之后,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组成了五个建筑小分队,分别搭建“小公园、居住区、医院、警察局、运河大桥”。
分组完成之后,幼儿开始绘制设计图。在幼儿提供的照片中,每一组建筑我都挑选出几张有特征的照片,例如,小公园——里面有滑滑梯、秋千等标志性建筑;运河大桥——将桥的各个面展现出来。幼儿在绘制设计图的时候,以这些照片为参照物就不会无从下手,也更加有针对性。绘制完设计图,我还和幼儿一起琢磨建构技巧,幼儿一起动手比划,最后我总结示范几个较为复杂、在建构中都能够用到的方法。有了这些经验准备,第一次的活动开展很顺利,幼儿也很有成就感。
在活动中,幼儿能够有选择的使用积木并且用到多种建构方法,并且在最后的作品呈现中,一眼就能够看出幼儿搭建的是什么,建筑物的特征都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幼儿的学和做是紧密相连的。第一次活动进行到尾声阶段,我和幼儿一起对活动进行了评价。在互相欣赏作品的基础上,交流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互相评价作品,说一说成功之处和不足的问题。在幼儿互评结束之后我进行总结,在关注幼儿技能技巧的同时,更加关注幼儿的情感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体验,很快,我们就进行了第二次活动,幼儿对第二次的建构活动跃跃欲试。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了一个问题“你的建筑物还有些什么?”。幼儿在第一次搭建的时候都是将建筑物的特征凸显出来,但是建筑物并不完整,于是我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再一次仔细观察图片或者亲自去现场观察,发现之前没有关注到的地方。大讨论之后,幼儿们或多或少都有了新的发现——“老师,我家房子周围都是围墙,只有一个大门可以出去,还有保安站岗。”“我家也有。”“我去医院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警察局也有围墙的。”“还有停车场。”除了运河大桥,幼儿们发现建筑物都是被围墙包围着的,并且有大门,都有停车场等设施。有了这些新发现,幼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第二次建构,在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运河大桥的建筑小分队遇到了难处,他们不需要围墙,也不需要停车场等,其他幼儿提到的搭建困难似乎和他们毫无关系。于是,我和他们一起仔细观察图片,看一看还缺些什么。幼儿很快说到,“桥上有很多条马路,桥下有船。”幼儿很快就注意到桥上有很多车道,马路不只有一条,于是他们开始拓宽桥面。“那桥上的车怎么上去和下来呢?”我给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快,幼儿就反应过来,车子需要上坡和下坡的路,这样桥才变得完整。
在第二次建构过程中,幼儿完善了自己的作品,有的筑起了围墙、建起了大门,有的拓宽了马路,作品愈发有型。但是,呈现出的作品是单个的、缺乏联系的,而现实的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且幼儿们使用的材料几乎都是深色的积木,缺乏色彩和活力。于是,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给城市增添点颜色,很快幼儿就有了答案——“制作树、铺马路、红绿灯、小汽车、草地、河流”等等,增加了这些景色的城市一下子“活过来了”。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自然,辅助材料的寻找与制作也从生活中来,就在幼儿身边。幼儿找来纸板、KT板等材料,用勾线笔、双面胶、剪刀等工具和材料制作出马路;进入幼儿园的小公园,观察果树,然后画出来、塑封,最后贴在纸筒上;将家里破了的蓝色蚊帐裁剪成长条,当作水流;用捡来的小石头铺石子路等等,幼儿通过寻找身边的材料加以改造,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助,最终,幼儿们用双手建构的城市充满了活力。
无论是第一次活动还是第二次活动,师幼都是共同参与的,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加以引导,在幼儿有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支持,教师教的是幼儿当前需要的、可以解决问题的;幼儿学和做的是能够在已有水平上提高的。因此,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自己的学和做。诚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调整活动,而引导支持幼儿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所以说,“教学做合一”,师幼是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
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启示下,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在开展活动时,始终提醒自己要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能够主动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要渗透“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教育理论精神,还幼儿以自由,解放孩子的天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