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度辽宁新收获玉米在农户储存期间真菌毒素现状的调查与探讨

2023-10-23 05:27:10朱旭东
粮食加工 2023年5期
关键词:赤霉烯酮毒素

朱旭东

(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事务服务中心,沈阳 110032)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些年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重视程度的加深,真菌毒素项目成为玉米食品安全的焦点指标,受到粮食收储企业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关键是要确保产出的粮食是安全的,这就需要做到关口前移,时刻关注和掌握农民手中存粮的实际情况。为了全面反映辽宁省地产玉米在收获后真实的质量现状,保证粮食的食用和饲用安全,在2022 年粮食收获季节对农户手中存有的新收获玉米,分三个不同时间阶段进行了真菌毒素的跟踪调查,为粮食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依据。

1 辽宁粮食产出基本情况

辽宁省是我国13 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其中玉米、稻谷是主要的两大种植品种。据权威部门统计,2020 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2 338.8 万t,其中玉米产量1 793.9 万t;2021 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2538.7 万t,其中玉米产量1 929.4 万t;2022 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2 484.5 万t,其中玉米产量1 888.2万t,从以上统计数据可知,辽宁省玉米产量占比较大,占储备粮的比例可达75%以上。

2 调查对象

根据辽宁省玉米主产区的实际现状,结合往年监测工作的情况,选择辽南、辽北两个重点区域,确定玉米种植具有代表性的大连市、铁岭市为监测对象,对辖区内部分农户家中现存玉米的真菌毒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3 农户储粮方式

在扦样现场发现农户储粮方式大多数为“玉米篓子”和“地趴粮”。“玉米篓子”搭建简单,底层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通风透气,能有效防止鼠害,但是上层如果遮盖不严,容易受潮,使得储存的玉米容易生芽、生霉、滋生细菌。“地趴粮”一般堆砌在屋顶或者地面平铺,储存方式简单、成本低且有利于通风,但易遭受鼠害,遇降雨降雪天气时冷热交替,内部易发热吸潮,导致发霉腐烂,有的农户为防止雨雪直接侵蚀粮食,在表面又加盖塑料膜,这样粮食不透气、不利于散热散潮,使玉米温度升高,更容易导致玉米质量发生劣变。

4 调查扦样原则

在辽宁省2022 年新收获玉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基础上,扦样地点选取能够代表本地玉米质量安全整体状况的典型种植区域,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选定有代表性的扦样点,从中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农户或种粮大户,针对其不同的储粮方式(如“地趴粮”、“玉米篓子”等),扦取不同位置(如上层、中层、下层)的粮食。扦样的监测点原则上固定,以确保调查工作的连续性、科学性。

农户家中扦样时,“地趴粮”用铁锹从上、中、下三个位置不加挑选的铲出玉米样品,每个位置至少两锹混合成一份综合样品。“玉米篓子”按上、中、下分层设点,可利用自制扦样探子从不同部位进行取样混合成一份综合样品。

为防止因水分过高原因造成霉变,样品应及时有效地晾晒和脱粒,做好样品的储存,确保跟踪调查的真实性。

5 样品监测情况

本次专项调查工作共进行三次,第一次监测时间为2022 年11 月下旬,第二次监测时间为2023 年1 月上旬,第三次监测时间为2023 年3 月中旬,每次扦取样品52 份(大连、铁岭两地区各26 份)。扦样的农户均固定不变,保证样品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5.1 监测项目

根据国家及地方政策性储备粮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辽宁省玉米收购实际,确定本次专项调查工作重点监测项目为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

5.2 检测方法

在保证样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下,为提升调查监测工作效率,采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认可的快速检验方法即胶体金法进行检验:LS/T 6113—2015 《粮油检测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测定 胶体金快速定量法》、LS/T 6112—2015 《粮油检验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测定 胶体金快速定量法》;当测定结果有疑异时,按照国家标准GB 5009.11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GB 5009.20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复核检验。

5.3 监测结果分析

第1 次监测结果:经检测,52 份样品中有18 份样品超出国家标准限量值,占比为34.62%,其中:呕吐毒素超标样品12 份,占比为23.08%;玉米赤霉烯酮超标样品11 份,占比为21.15%;超标样品5 份,占比为9.62%(详见表1)。

表1 第1 次监测情况 μg/kg

第2 次监测结果:经检测,52 份样品中有10 份样品超出国家标准限量值,占比为19.23%,其中:呕吐毒素超标样品8 份,占比为15.38%;玉米赤霉烯酮超标样品5 份,占比为9.62%;超标样品3 份,占比为5.77%(详见表2)。

表2 第2 次监测情况 μg/kg

第3 次监测结果:经检测,52 份样品中有10 份样品超出国家标准限量值,占比为19.23%,其中:呕吐毒素超标样品5 份,占比为9.62%;玉米赤霉烯酮超标样品7 份,占比为13.46%;超标样品2 份,占比为3.85%(详见表3)。

表3 第3 次监测情况 μg/kg

从3 次的监测结果显示,真菌毒素平均超标率为24.36%。第1 次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超标样品比例较大,第2 次与第3 次超标样品比例相同,但综合来看超标问题仍然突出,应当引起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的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6 真菌毒素污染因素和防范措施

6.1 真菌毒素污染因素

通过对本次监测工作结果的分析研判,经咨询相关专家,认为玉米受真菌毒素污染主要因素如下:

(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被称为“田间毒素”,即使严格按照良好农业规范耕种,也会受当年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玉米被真菌毒素污染而出现含量过高的现象。

(2)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玉米成熟期如果大量降雨,使病原菌分生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引发玉米穗腐病,导致玉米产生相应毒素。

(3)玉米种子大多采用包衣的方式,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会引发田间玉米真菌毒素的浸染和流行。

(4)毒素一般在植物体受伤部位繁殖生长,玉米生长期间遭受台风引起植株倒伏落地,或受虫害、机械损伤,都会引发病原菌在植株落地和受伤部位繁殖生长。

(5)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在田间的大量累积、堆积,成为镰刀菌、玉米螟越冬的有利场所。玉米生长期,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附着在土壤中秸秆、根茬中的镰刀菌成为引发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最初源头。

6.2 真菌毒素的防范措施

了解了真菌毒素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比如:

(1)做到良好的田间管理,防止玉米倒伏、植株体的机械损伤、害虫损伤,从源头上抑制真菌毒素的产生。

(2)防范玉米穗腐病的发生。湿度是关键,必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采用地膜全覆盖或半覆盖、适期早播使玉米提早成熟。关注天气变化,成熟后及时收割,尽量避开雨季,降低玉米穗轴患病率和籽粒的含水量。

(3)毒素对粮食的污染是一个连续过程,在田间开始侵染,随后在收获、干燥和储藏过程中逐步增加。收获后,将带有穗腐病的果穗尽量捡出,尽早脱粒,尽快晾干。保持环境干燥、通风,避免大量堆粮、地趴粮。

(4)选用对穗腐病具有优良抗性的玉米品种,农户在玉米播种前使用种衣剂,防止土壤中病虫侵袭。

(5)处理好玉米秸秆、根茬,减少病菌初浸染源,对玉米秸秆、根茬及时采取喂(家畜)、氨化(氨化饲草)、粉(粉碎喂猪)、沤(沤肥或沼气填充料)、烧(烧坑做饭)等方式方法进行处理。

(6)合理使用杀真菌剂与杀虫剂,这是传统的防控真菌毒素污染的方法,但这些化学试剂的使用越来越受限于其本身的毒性残留和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应在实践中探索使用。

7 隐患预防建议

本次玉米调查监测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辽宁省2022 年度新收获玉米的真菌毒素污染状况,为粮食收购及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鉴于近几年辽宁省玉米受真菌毒素污染较重的实际,为有效降低粮食质量安全隐患,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重点地区毒素监测预警,制定行之有效的监测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与管理;②切实把好粮食入库关口,履行粮食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超标粮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③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应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在粮食收购时严格把好粮食安全关口;④持续加大农户科学储粮宣传,提高农户安全储粮意识,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为夯实粮食质量安全根基打好基础;⑤建立健全规范的超标粮处置办法,对超标粮进行单独收购、单独保管、单独处置,严禁超标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粮食加工企业,全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赤霉烯酮毒素
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
中国饲料(2022年5期)2022-04-26 13:42:46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赤霉酸处理对核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河北果树(2022年1期)2022-02-16 00:41:06
What Makes You Tired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严苛标准方能清洗校园“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分离及降解特性研究
异长叶烯酮合成条件优化及动力学
化工进展(2015年3期)2015-11-11 09:08:17
铀酰-Salophen与环己烯酮的作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