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别嘌呤醇在老年痛风患者中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23-09-25 11:31:00刘晓蓉陈泽莲陈瑶崔容海
西部医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别嘌呤醇秋水仙碱小剂量

刘晓蓉 陈泽莲 陈瑶 崔容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四川 成都 640041)

痛风是高发于老年人群体的疾病,该病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机体血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从而引发关节炎症[1]。痛风患者以关节红肿热痛为典型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最终可导致患者病变关节畸形,关节活动严重受限[2]。另有研究认为,痛风还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危害患者生命安全[3]。别嘌呤醇是临床治疗痛风常用药,该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发挥治疗效果,但其对部分患者疗效并不理想[4]。秋水仙碱因独特弱化机体白细胞活性的效果,可减少乳酸形成,从而抑制尿酸盐结晶沉积,被广泛应用于痛风治疗中[5]。有报道指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疗效好,且可以避免大剂量用药引发的副作用[6]。然而目前尚缺少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的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老年痛风患者为例开展研究,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老年痛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60~82岁,平均(70.85±5.73)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47±0.44)年;痛风部位:手指关节10例,膝关节5例,肘关节6例,脚趾13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60~85岁,平均(71.63±5.11)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80±0.35)年;痛风部位:手指关节11例,膝关节6例,肘关节7例,脚趾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本研究经由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尿酸检查、关节滑液检查、X线检查、病理检查等结果符合《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7]中痛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对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②合并认知、意识、精神障碍。③合并活动性胃肠道疾病。④用药依从性差。⑤妊娠期、哺乳期。⑥对别嘌呤醇、秋水仙碱药物成分不耐受。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取低嘌呤饮食、降血脂、降血压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别嘌呤醇,使用黑龙江澳利达奈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别嘌醇缓释胶囊(国药准字H20041338),口服,0.25 g/次,1次/d,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使用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秋水仙碱片(国药准字20113208),口服,0.05 mg/次,2次/d,若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立即停药,24 h后再行用药,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估标准[8]:①显效:血尿酸处于正常值范围,关节疼痛及肿胀症状基本消失。②好转:血尿酸相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关节疼痛有所缓解,关节肿胀大部分消退。③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数×100%。评估两组疼痛情况,记录治疗期间关节疼痛急性发作次数,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患者疼痛度,由0分起始,逐渐过渡至10分,患者根据个人主观感受在表中做标记,分值增高代表疼痛感越强。采集两组空腹静脉外周血3 mL,常温下离心提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尿酸、血肌酐、红细胞沉降率等血常规指标。采集两组空腹静脉外周血3 mL,常温下离心提血清,行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IL-17)等炎症因子水平,仪器使用日本协和医药株式会社生产的AP-960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试剂盒使用上海谷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试剂盒,严格遵循说明书操作。统计两组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肝肾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n(×10-2)]

2.2 两组疼痛情况对比 观察组关节疼痛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更少,且治疗后NRS评分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情况对比

2.3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尿酸、红细胞沉降率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后肌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2.4 两组炎症因子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1β、IL-17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对比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肝肾异常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n(×10-2)]

3 讨论

痛风是与酶及代谢异常、核酸转换增加、嘌呤摄入增加、肾清除能力减弱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关节疾病,该病的常见诱发因素包括不健康饮食、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过量饮酒、合并代谢疾病等[9-10]。痛风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心动过速,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11-12]。别嘌呤醇是临床常用治疗痛风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拮抗黄嘌呤氧化酶和黄嘌呤脱氢酶活性,阻断次黄嘌呤的转化过程,从而抑制尿酸形成,减少尿酸盐沉积[13]。但有报道显示,部分患者单用别嘌呤醇效果不佳,且老年患者常受到药物不良反应困扰[14]。

秋水仙碱是从百合科药物中提取出的生物碱,可抑制白细胞的吞噬与活动减少尿酸结晶沉积,减轻疼痛反应[15]。但是,秋水仙碱容易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而这与其剂量有关[16]。李冠等[17]发现,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常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且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且关节疼痛发作次数更少,治疗后NRS评分更低(P<0.05)。这是因为别嘌呤醇可抑制尿酸形成,降低疼痛发作频率与强度,而秋水仙碱可以结合中性白细胞微管蛋白亚单位,改变中性白细胞细胞膜功能,抑制其趋化、黏附、吞噬作用,减少炎性反应,缓解痛风发作,同时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用药可以抑制关节局部细胞,控制关节周围红肿等炎性变化[18]。观察组治疗后尿酸、红细胞沉降率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这可能与小剂量秋水仙碱与别嘌呤醇联合作用打破炎性反应与尿酸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关,从而更好地改善尿酸及相关指标[19]。而两组治疗后肌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别嘌呤醇治疗不会影响肾功能。

除代谢因素外,免疫与炎症反应也参与老年痛风的发生与发展[20]。其中TNF-α属于多向性促炎因子,由活化的T细胞、B细胞及单核细胞分泌[21];IL-1β是生物学活性受到严格调控的促炎细胞因子,其参与多种细胞活动及多种免疫性炎症反应[22];IL-17可促进T细胞激活并刺激上皮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成纤维细胞分泌,从而加重炎性反应[23]。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1β、IL-17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提示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别嘌呤醇治疗可以改善老年痛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刘元德等[24]的研究中显示,使用大剂量秋水仙碱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58.3%,而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0.0%。本组中,观察组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肝肾异常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同样证明小剂量秋水仙碱安全有效。究其原因是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性给药可以减少痛风急性发作次数,减少药物使用频率,且避免了大剂量给药对胃肠的伤害[25]。

4 结论

老年痛风患者给予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别嘌呤醇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疼痛发作次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且安全性可靠。

猜你喜欢
别嘌呤醇秋水仙碱小剂量
秋水仙碱,痛风的你吃对了吗?
家庭医药(2023年10期)2023-10-19 19:42:02
小剂量激素治疗在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探究
甘肃科技(2020年21期)2020-04-13 00:34:14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别嘌呤醇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秋水仙碱治疗白塞病疗效分析
双醋瑞因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西藏科技(2015年12期)2015-09-26 12:13:45
谨吃半熟的金针菇
女士(2015年6期)2015-05-30 20:22:32
小心,半熟的金针菇有毒!
HLA-B*5801基因型与别嘌呤醇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