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蕾 马壮
(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辽宁 沈阳 110016)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VTE是一种住院患者院内可预防的死亡疾病,因此,如何减少住院相关VTE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2-4]。近年来,虽然各级医院都已逐渐加强对VTE的防治和管理相关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同级别的医院VTE规范化防治水平、整体管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质量评价与管理是VTE防治中的重要环节。《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指南(2022版)》的颁布[5],提出了系统评价VTE防治效果的质量指标,为科学、系统地评价VTE防治效果提供了依据。本文希望通过最新指南的解读,促进医院管理者加强医院内VTE防治体系建设,促进临床医务人员规范进行VTE评估与防治措施的落实,最终减少医院相关性VTE事件的发生。
国内外研究数据提示,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内科住院患者,40%~60%的患者存在VTE风险[6-7]。如果能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及时进行预防,可以明显降低医院内VTE的发生率。因此,明确医院内VTE防治的重点人群及科室至关重要。
院内VTE防治的重点人群及科室[5]包括①入住ICU的患者,以及虽然未入住ICU但病情危重的患者。②骨科手术患者。③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需行外科手术的患者。④妇科和产科患者。⑤≥40岁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脑卒中、风湿性疾病、合并感染(如脓毒血症、腹腔感染等)的内科住院患者。⑥住院时间≥14 d,或年龄≥70岁的患者。⑦易栓症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本指南不适用于年龄<13岁的患儿、住院时间≤24 h的患者以及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
患者在住院期间,随着病情、手术等处置的变化, VTE风险和出血风险也在动态变化。因此,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至关重要。临床医生要严格把控3个评估关键时间点,做到及时评估、及时调整预防措施。3个关键时间点包括患者入院后24 h内、病情或治疗变化时、出院前24 h内。
医院内VTE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包括评估质量、预防质量、结局质量3大核心指标。
3.1 评估质量指标 主要包括VTE风险评估率、VTE中高风险比例、出血风险评估率、出血高风险比例[5],见表1。
表1 医院内VTE防治评估质量指标
3.2 预防质量指标 主要包括药物预防实施率、机械预防实施率、联合预防实施率[5],见表2。
表2 医院内VTE防治预防质量指标
3.3 结局质量指标 主要包括医院相关性VTE的检出率、规范治疗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5],见表3。
表3 医院内VTE防治结局指标
随着医院对VTE认识的逐渐加深,院内VTE是可防可控的,各级医院也都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如要持续精准地做好院内VTE防控工作,就需要管理者定期进行质量评价,这是推动VTE防治工作持续改进的关键。故医院内VTE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明确医院内VTE防治质量评价核心指标、规范医院内VTE管理是VTE防控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医院内VTE的发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