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劳动教育 落实灵动育人

2023-09-18 08:00:19伍叶林夏丽萍
中国德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小兰劳动学校

伍叶林 夏丽萍

兰溪,地处浙中西部,因兰阴山下有溪,崖岸多兰花,故水名兰江。在兰江之畔,坐落着一所百年名校——兰江小学。学校结合地域优势构建“水韵文化”。近几年,学校提出“让学生灵动起来”的劳动教育理念,以“水韵文化”为引领,将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样态多样、机制健全的灵动劳动教育体系,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勞动教育需灵动

(一)基于“弘扬劳动精神”的解析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二)基于“劳动课程缺失”的叩问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由此,劳动课程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但劳动课程迄今为止并未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等诸方面,都还远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基于“五育并举”的诉求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调整,“五育并举”旗帜鲜明,“劳动教育”价值回归。

(四)基于“劳动教育价值回归”的调查

三年前,学校开始聚焦劳动教育,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劳动精神的缺乏、劳动课程的缺失以及对劳动价值的轻视,不但导致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习惯不良、劳动技能低下,更滋生了学生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学生很可能养成四肢不勤、懒散闲逸、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这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和职业观。

二、劳动教育促灵动

(一)四维目标: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将与劳动紧密相关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划分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维度。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围绕这四个维度确立了具体目标:以“最美兰江人”为总目标,培养“朝气蓬勃、勤劳耐挫、智慧创造、自信合群、热爱家乡”的“新兰小人”,不断推动劳动教育生根发芽。

(二)劳动类别:全面覆盖的课程内容

《新课标》中将劳动内容划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并建构了十个任务群,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生活化与情境化。据此,学校重点打造了三大劳动主题教育任务群,基本实现了劳动教育内容的全覆盖。

1.“小兰农”课程群

学校在挖掘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周边的兰江、农耕文化基地、古村景点等资源,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广泛的课程资源体系,开发了凸显区域特色的田园课程群。“小兰农”课程群以学习特色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学科融合、地方特色为两翼,设计研发了快乐种植园、江河文化廊、园艺展示厅、气象探索站、生命体验馆五大项目十门课程。

2.“理享家”劳动课程群

学校以“理享家”家庭劳动教育为主题,开设和增设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四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学校通过一系列“爱家”劳动项目,以清单化的学习方式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让学生逐步体验劳动、爱上劳动,发自内心地“享”受劳动,打造心中向往的理想家庭环境和氛围。

3.“小精灵”部落课程群

学校在“联村导师”的基础上,研发了“小精灵部落”微信平台报名系统,整合了沙龙讲座、实践基地、劳动明星等资源。学校围绕安全、环保、感恩、爱心等多个主题,在微信平台上发布各种劳动课程项目,形成了线上预约报名、参与交流与线下辅导实践、体验感悟相结合的服务型劳动教育模式。

三、劳动教育显灵动

(一)整体规划,上好灵动的“基础+特色”劳动必修课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要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是关键。为此,学校将劳动课列入一至六年级的课程表,以浙江省省编劳动教材为基础,确保每班每周一节劳动课。同时,学校结合实际,设计了“创意飞进菜园”“快乐小兰农”“爱家爱劳动”等96项特色劳动内容。这些劳动内容有目标、有示范、有评价、有拓展,易于学生理解并进行劳动实践。通过研发校本教材,学校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有效保证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顺利开展。

三大课程群以“主体+拓展”的形式进行整体推进,除了“创意飞进菜园”“快乐小兰农”“爱家爱劳动”基础性课程外,劳动特色课程还不断推陈出新,增设了拓展性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走进中草药”和“树叶变形记”中感受植物的神奇;在“二十四节气”和“红领巾气象”中感悟传统节气和现代科学的融合;在“最爱故乡味”“与兰花有约”和“兰江印象”中感受家乡的乡土人情……课程群遵循“顶层设计、分段推进、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原则,按照年级逐步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彰显灵动内涵。

在热爱劳动的土壤中,学校开设了一系列优秀的劳动社团,如陶艺、编织、手工、蔬艺园、航模制作、石头彩绘、烹饪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劳动课程中树立了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了乐意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学科融合,抓好灵动的“跨科+混龄”劳动教育渗透

学科课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全面落实劳动教育,不仅要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还要恰当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四育”中。学校在小学低段开展劳动教育时,应主要体现生活化、趣味化、故事化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启蒙和劳动安全意识;在小学中高段,还应体现情景化、主题化、操作性的特征,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小兰农”课程群中,学生在做发芽率实验、测量图形、计算蔬菜收成和利润、计算株距和行距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观察种子萌发、观察菜苗生长中学习科学;在写观察日记、种植体会、蔬菜的广告语中学习语文;在不随便掐花揪叶、不随便践踏田地的教育中提升道德品质。“小兰农”课程将枯燥乏味的单一学科的学习方式轉变为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将维度单一的评价变为多向的广角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加强“小兰农”课程群与各学科的融合,“‘小兰农语文”“‘小兰农美术”“‘小兰农STEM”“‘小兰农音乐”等课程应运而生。

(三)三位一体,办好灵动的“真实+丰富”劳动实践活动

1.校园劳动常态化

每年五月份,学校都会开展常规“乐劳”月活动。学校在“三能”训练营中,通过“家政小岗位”“自理自立大比拼”“帮厨小能手”等竞赛,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劳动锻炼的机会。同时,学校还开发了“空中菜园”“阳光花坊”“果蔬园”“中草药基地”等校内劳动基地,开展各类种植养护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精心设计并开展“三角”(班级植物角、空中菜园认领角、“中草药园”班级角)、“三节”(开荒节、丰收节、亮点节)、“三会”(清明节会做清明粿、端午节会做粽子、春节会包汤圆)等丰富多彩的劳动特色活动,将特色活动课程化。

2.家务劳动清单化

学校通过家长课堂、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让家长认识到在家庭开展适当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并引导家长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整理出“爱家”劳动清单和家长“爱家”锦囊清单,让学生主动参与打扫、整理、清洗、种植等日常家务劳动。学校每周还布置以“做父母的小帮手”和“做孝顺的好孩子”为主题的劳动作业,通过每日劳动打卡、每周家长评价的方式,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清单化。在“爱劳月”活动中,家校携手开展家务技能大赛、传统节日美食大赛、小鬼当家等活动,使劳动教育切实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

3.社会劳动特色化

依托校外劳动基地,学校组建了多样化的学农项目活动小组,开展季节性、项目式、有层次、多样性的学农实践活动。“春种秋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既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又明白了勤俭节约、劳动光荣的朴实道理。学农校外基地自建立以来,已有两千多名小学生在这里接受了学农社会实践教育和锻炼。另外,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与田园有关的趣味活动,如蔬菜种植、植物标本制作、水果采摘、田间逮鱼等。学生在有趣的田园创意活动中体验了别样的劳动经历,从而爱上劳动、爱上生活。

4.服务劳动“岗位化”

学校组织各班全面设置班级劳动岗位和校内包干劳动岗位,通过岗位认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校在班级和校园中设立“分餐小帮手”“垃圾分类监督员”“劳动基地认领岗”等岗位,让所有学生上岗服务。同时,学校为提升学生的自主自理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招募了“红(小雷锋)黄(环保)蓝(礼仪)”三队志愿者,服务学校和社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四)创新评价,打造灵动的“多元+多层”劳动评价体系

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学校构建了“护照+考评+勋章”的劳动教育三级评价体系。“劳动护照”制度实行三位一体的全覆盖管理模式,让学生集齐家、校、社三本“护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分级考评”制度则着力实现多元评价创新,建立并完善“劳动新星”“劳动标兵”“劳动能手”三级考评机制。“劳动勋章”制度重在开展榜样示范教育,评选意识突出、品质优秀、技能精湛、创新有成的“劳动小能手”,并将他们推荐为市级“最美少年”人选。

四、劳动教育促灵动

学校在做活劳动教育后,通过创设亲身劳动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领悟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进而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品行。在学生身上,灵动的劳动教育所具有的“朝气蓬勃、勤劳耐挫、智慧创造、自信合群、热爱家乡”等优良传统品德也逐渐回归并得到了强化。

随着课程的持续开展,大部分学生不同程度上掌握了多项劳动技能。他们在平时都能主动参与劳动,改掉了以往只顾埋头读书不干家务活的不良习惯,具备了主动劳动的意识,逐渐养成了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在育人理念、课堂形态、学习方式等方面也开始自觉地探索育人模式的变革和创新,集中体现在育人理念从“知识中心”逐步转向“劳动素养”,育人路径从“课堂学习”转向“劳动实践”,育人主题从“常态教育”走向“劳动精神”。

学校从一个学科、一个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出发,不断推进基础学科与劳动实践的融合。在不断进行“跨科跨龄”统整的同时,学校努力放大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真实实践、自主探究、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为小学劳动课程群的架构与实施提供了一个接地气的新范式,同时为助推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样板。

【伍叶林,浙江省兰溪市兰江小学校长,高级教师;夏丽萍,浙江省兰溪市兰江小学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乔 羽

猜你喜欢
小兰劳动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小兰的故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不得不爱
当代工人(2016年17期)2016-11-23 20:52:59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小兰愚蠢的一吻
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10:49:47
奇妙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