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亭亭,赵梓瑞,吕鑫钰
(天津天狮学院,天津 30170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身体没有疾病、精神及社会适应处于完好的状态,强调健康不仅包括健康的体魄,也包括健康的心理及精神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学生成材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其能否成材的基础[1-2]。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情况[3-5],家庭关系、考试、就业、考研、社交、学习、生活环境等是导致其焦虑的主要原因[6-9]。近年来,高校医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现象比较常见,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了医学生工作后的精神状态,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应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本研究以某校医学院学生为调研对象,研究其焦虑现状及其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科学职业规划提供数据与理论参考。
一般情况调查表。通过问卷星自编问卷,收集调研对象的性别、专业、年级等基本信息。
传染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表。该量表包括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及防控措施。共10题,单选题选对得10分,选错得0分,总分值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越高(≤70分为低认知,>70分为高认知)。
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定义的评估测试者的症状出现频度,分为4级,有15个正向评分,5个反向评分,20个得分相加得到粗分,乘以系数1.25后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量表以50分为分界值,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表。自编问卷收集调研对象的职业规划情况,包括考研、就业去向,专业认同度等信息。
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931份,剔除作答时间过短问卷,有效问卷共计926份,有效回收率为99.46%。计数资料采用频率及占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及标准差描述。
由传染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表的调研结果可知,调研对象的平均得分为(74.3±17.12)分,表明医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水平较高。最高分为100分,有112人,最低分为10分,有3人,从总体成绩看,及格率为86.73%。由图1可知,≤70分的学生有462人,占49.9%,>70分的学生有464人,占50.1%。
图1 医学生传染病认知水平Fig.1 Cognitive leve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medical students
本次调研中,有焦虑情绪的学生为90人,占9.72%,其中轻度焦虑学生68名,中度焦虑学生18名,重度焦虑学生4名。焦虑学生中,男生20名,女生70名,男生的焦虑比例为9.30%,女生的焦虑比例为9.85%,二者焦虑比相当,见图2、表1。
表1 医学生焦虑水平影响因素Tab.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n=926)
图2 医学生焦虑情况Fig.2 Anxiety of medical students
926名被调研对象的总体焦虑评分为(37.14±9.19)分,较中国人常模人群焦虑评分(33.80±5.90)高,这与女生基数较大及女生情绪波动较大有关。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在家庭关系、线上教学、专业认同感、就业信心等方面均不容乐观。
性别、年级、专业、对传染病的认知度等是可能影响医学生焦虑水平的因素。由表1可知,从年级上看,大四医学生的焦虑水平最高。从专业上看,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焦虑水平最高。从对传染病的认知情况上看,高认知组焦虑水平低于低认知组。这三组数据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表的调研结果,69.8%的医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会变好,想扎实学好理论知识,珍惜临床实习机会,以增强临床技能,这表明大部分医学生就业信心足,能立足自身情况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调研数据显示,毕业后想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与选择考研的医学生排在前两位。从往年就业数据看,大部分医学生从事了与医学相关的工作,这与医学专业的专业性较高及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有关。大部分医学生想进一步提升学历,但从往年数据看,考研成功率较低,医学生应提前做好充足准备。
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上,70.7%的医学生表示愿意做好投身相关工作的准备,体现出医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积极心态。有172名调研对象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过志愿者工作,且在参加志愿工作后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从性别上看,男生焦虑比例为9.3%,焦虑水平为(36.75±8.83)分;女生焦虑比例为9.84%,焦虑水平为(37.26±9.29)分。但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蔡文婷等人调研发现,医学院校本科生具有较高的社交焦虑水平,且焦虑水平在性别方面具有差异,这主要与研究对象的专业、年级、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有关,且女生具有情绪波动大、对内外环境较敏感等特点,导致女生焦虑水平较男生焦虑水平高[10]。
从年级上看,大四医学生的焦虑水平最高,这与其临近毕业及就业压力大、情感波动、考研备考等因素有关。陈建云等的研究表明,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其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女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男生[11]。
从专业上看,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焦虑水平最高,这可能与线上教学、专业暂未分流等因素有关。焦虑水平较高的还有护理学专业医学生,这可能与近年来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有关。康复治疗类专业医学生的焦虑程度较其他专业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传染病认知水平上看,认知水平越低焦虑水平越高,加强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储备可有效减轻其焦虑情绪。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在家庭关系、线上教学、专业认同度、就业信心等方面较悲观。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乎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面貌。为让医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社会、家庭要为其提供三位一体的就业与心理支持,制定适合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干预措施,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之一,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可线上线下相结合,提供优质的就业培训和心理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度过情绪低谷期,顺利完成学业并适应就业后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