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雯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劳动教育是各教育主体以劳动观念、行为习惯、劳动技能等为教育内容,以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实践为介入点,以引导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熟练掌握劳动技能为劳动教育目标[1],其内涵是动态和发展的过程,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获得价值感和精神上的升华[2]。专业认同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体验感和认同程度,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为去探索专业内容和技能,在此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并通过内心感受和外化行为展现出来,这是认知、情感及行为移入的过程[3],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职校技能人才的劳动教育与专业认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均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情感、情绪和主动行为来认知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是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和专业认同感的培养。
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文化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活、生产及服务性的劳动,引领学生亲身实践,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4]。劳动教育与劳动观教育的联系在于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区别在于劳动观教育更具针对性,是从上层建筑层面培养学生,而劳动教育不仅包含劳动思想层面的教育,还包含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方面的传授(详见表1)。
表1 劳动教育与劳动观教育的联系Tab.1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labor view education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43名在校生填写高职学生专业认同问卷[5]。问卷采用5点计分标准,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理论中值为各维度数乘3,即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情感、专业目标的理论中值分别为24、21、24、21。借助SPSS 27.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P<0.05代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得分越高代表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越强。共回收有效问卷227份,详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Tab.2 Basic in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n=227)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现状。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劳动教育指导下其专业认同水平较高。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情感、专业目标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高职院校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认知能力及专业行为频率,并根据专业情感设定专业目标。从各维度均值与理论中值差来看,专业行为均值与理论中值相差较少,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行为上还有待提升。详见表3。
表3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描述性统计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education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在学科上的差异对比。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目标在学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同学科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培育和指导下提升自身专业认知及发掘专业目标的水平有所差别,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学科的属性和思维方式不同,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认知程度,同时还会受到学生的个性、兴趣及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详见表4。
表4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在学科上的差异对比Tab.4 Comparis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education
为更细致地了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知及专业目标在学科上的差异性,进行了塔姆黑尼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经济学类学生与理科类、艺术类学生在专业认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经济学类学生均值较高,说明其专业认知水平较高,能够在劳动教育的指导下提升对专业的认知能力,了解所学专业存在的价值及意义。理科类学生与经济学类学生在专业目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理科类学生均值较高,说明其更善于设定专业目标,原因可能受学科专业属性的影响,理科类需时刻保持科学性和目标性。详见表5。
表5 不同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塔姆黑尼事后多重比较检验Tab.5 Tamhani’s PostHoctest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s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对比。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行为、专业情感、专业目标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时限不同,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详见表6。
表6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在学科上的差异对比Tab.6 Comparis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education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年级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行为、专业情感、专业目标、专业认同上的差异性,进行了塔姆黑尼事后多重比较检验。二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在专业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二年级学生均值较高,说明二年级学生在校园内的专业行为频率较高,原因可能在于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二年级开始学习专业技能,而一年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较多;三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情感、专业目标及专业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三年级学生均值较高,原因可能在于三年级学生处于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阶段,且实训课较多,在实训期间更能够认识到所学专业存在的价值及意义。详见表7。
表7 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塔姆黑尼事后多重比较检验Tab.7 Tamhani’s PostHoctest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情感及专业目标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专业行为上还有待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行为、专业情感、专业目标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专业认知、专业目标在不同学科的学生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和学科不同会影响其专业认同水平。根据结论提出如下建议:高职院校应以参与相关专业活动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多校联合的多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专业行为,提升其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及认同程度。高职院校应以职校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劳动教育方面的需求,便于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劳动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