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雨
(西安思源学院,西安 710038)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该时期会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以及经济压力等,给个人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个体面对压力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如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积极思考或消极逃避和回避等。这些应对方式可以影响个体在压力下的心理适应和情绪状态,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1]。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和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提供实证依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数据,并对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
随机选取陕西省某高校大一到大四年级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3.0%。查阅相关文献后,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进行测量,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共48道题,包括解决问题、求助、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六个因子;本研究采用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2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该量表共20道题,由自我肯定、忧郁以及焦虑3个维度组成。
在调查对象中随机选取15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访谈提纲见表1。
表1 应对压力的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访谈提纲Tab.1 Outline of the interview of pressure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情况Tab.2 Ways of coping with stress and the scores of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n=279)
如表3所示,从性别差异来看,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型、求助型、幻想型以及退避型的性别差异显著(P<0.01),其他类型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年级差异来看,应对方式中问题解决型和求助型的年级差异显著(P<0.05),其他类型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心理健康水平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表3 应对压力的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和年级方面的差异Tab.3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in coping styles and mental health
以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为主题,对随机选取的15名大学生进行个人访谈,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得出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性。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会采取各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主动解决问题、寻求支持等。②个体差异性。每名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会有自己独特的应对方式,会受到个人性格、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③可调节性。部分大学生选择自我调节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进行身体锻炼、心理放松技巧、艺术创作等。④受情绪调节的影响。在面对压力时,有很多学生尝试通过调节情绪来应对。⑤转换性。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会根据具体的压力源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⑥效果的差异性。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大学生缓解压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加剧其压力和心理负担。
由表4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问题解决型应对和求助型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幻想型应对、自责型应对、退避型应对以及合理化型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1)。
表4 应对压力的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Tab.4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表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型和求助型应对方式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P<0.05),而幻想型、自责型、退避型和合理化型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5)。
表5 应对压力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Tab.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ping styles to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从问卷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和年级差异均不显著。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以问题解决型为主。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型、求助型、幻想型以及退避型的性别差异显著,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型和求助型的年级差异显著。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具有多样性、个体差异性、可调节性、转换性和应对效果不一等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问题解决型应对和求助型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幻想型应对、自责型应对、退避型应对以及合理化型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问题解决型应对方式和求助型应对方式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幻想型、自责型、退避型和合理化型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对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提出以下建议:
1)了解和认识压力是正常的生活体验,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各种形式的压力。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减轻焦虑和压力感[2]。大学生可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管理和表达情绪,并学会释放负面情绪。给自己留出时间来放松和休息,不要过度劳累。尝试做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深呼吸、冥想、瑜伽、听音乐或阅读等,以缓解身心压力。
2)积极寻找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导师分享你的困扰和压力,他们可以鼓励和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3]。如感觉无法应对压力或者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应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的帮助。
3)设定清晰的解压目标和时间管理目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减少焦虑和压力[4]。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将学习与个人爱好、娱乐和休闲有机结合。
4)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水平,明白保持心理健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来维护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