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及对策

2023-09-06 11:16:48文春波郝民杰范福磊高红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村庄文明生态

文春波,郝民杰,范福磊,高红莉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52)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地区的具体践行,对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旗帜鲜明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随后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该研究以河南省西峡县为研究对象,解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1 研究区概况

该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区,地貌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兼有,基本上分为南部深山区、中南部浅山区、中部和北部为平川区和丘陵区,全县山地、丘陵、平川区分别占总面积的70.2%、19.6%、10.2%。该县辖14个乡镇、193个行政村,总面积2 305 km2,常住人口45.1万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体,经济作物有烟叶、花生、蔬菜、棉花等,林木资源丰富,养殖业发展良好。初步形成了以采矿冶炼、建材、机械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但总体上工业发展滞后,资源优势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209元,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该县村庄区域分布不均衡,北部乡镇和县城周边乡镇村庄较为密集,南部山区乡镇村庄密度较低,行政村中3 000人以上的大型村庄共计28个、1 000人以下的村庄共计43个,其余均为1 000~3 000人,村庄约86%为农业主导型。

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2.1 调查指标和数据来源采用统计数据与现场调研相结合方式,优先采用统计数据,没有统计数据再问卷调查。数据收集2010、2020年的数据,用于判断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2.1.1调查指标。根据伏牛山区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数据得可获得性,调查内容为4个方面共计22个指标,见表1。

表1 2010、2020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和调查结果

2.1.2数据来源。根据各个指标不同的特点,2010年数据根据有关部门的历史数据获得;2020年数据按照优先次序分别来源于统计年鉴、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统计监测、乡镇农业统计报表,没有统计数据再开展现场调查,见表1。

2.1.3现场调查方式。对全县14个乡镇的193个行政村随机选取了50个村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为项目组成员和乡镇政府人员共同组成调查组,进入村庄进行调查,每村询问2名村两委干部和3名村民,由调查组成员填写客观条件调查表[1-4]。

2.2 生态文明建设变化趋势分析

2.2.1生态经济方面。2020年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为13.22%,相较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从发展趋势看,2020年仅比2010年高了2.34百分点,说明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发展缓慢。基本农田保护率保持稳定,略有提高。2020年测土施肥覆盖率比2010年提高了45.68%,说明近年来推进的测土施肥工作成效明显。化肥施用强度为357.00 kg/hm2,是河南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 280.00 kg/hm2)的1.28倍,2020年比2010年只降低了1.1%;农药使用强度为3.41 kg/hm2,是河南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3.0 kg/hm2)的1.14倍,2020年与2010年值基本相当,说明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生产仍然要依靠农药化肥的高强度施用来保障产量。

2.2.2生态环境方面。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伏牛山区作为长江、黄河和淮河3大河流的支流发源地,总体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从时间发展上看,2020年比2010提高了32.29百分点,说明近年来水污染防治的一系列工作成效显著。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3.55%,总体上满足国家土壤质量标准,说明该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2020年比2010年提高了8.58百分点,达到51.26%;同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比重稳步提高,说明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总体趋好,管理职能也在增强。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由2010年的33.38%提高到2020年的74.19%,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10年的74.59%提高到2020年的88.86%,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但此两类农业生产主要废弃物仍有较大比例没有合理处理,未来提升的空间很大。

2.2.3生态人居方面。农户中卫生厕所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2020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厕所革命”快速推进,2020年农户卫生厕所比例相较2010年提高了1.11倍。2020年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6.13%,比2010年提高了25.87百分点,说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成效显著,但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安全饮水仍需继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5.33%,相比2010年实现大幅度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2020年为14.37%,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生活污水处理设和配套管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伏牛山区各县域经济实力有较大差距。村庄绿化覆盖达到16.99%,村庄游园数量有大幅增长,从2010年的0.83个增加到2020年的2.15个。

2.2.4生态文化方面。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为67.78分,说明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本认可,但根据调查问卷统计,依然有38.26%的受访人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打分低于50分,在各项设施和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下,说明农村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提高,期盼良好生态人居环境的思想日益强烈。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为61.72%,村庄生态文明宣传氛围得分为3.48分,说明村庄中各类生态文明宣传栏、横幅、标语等都有设置,但与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相比,从另一侧面说明生态文明宣传效果不佳。

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海草系统治理,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3.1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伏牛山区特色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和中药材丰富,可打造循环型经济产业链,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与社会之间的耦合共生,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资源利用效率[5-6]。围绕农产品资源,打造“绿色农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利用”循环链,依托中药制药生产,打造“药材种植—中药制药—药渣生产有机肥”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矿产资源,打造“绿色开采—资源加工—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再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坚持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

3.2 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秸秆“五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收储体系。强化农膜和废弃农药瓶罐等处理,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健全农村环境监测执法体系,强化经常性执法监管制度建设,推动环境监测、执法向农村延伸。区分轻重缓急,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推进城乡一体化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有条件的乡镇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管干分开”的市场化保洁机制[7-9]。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优先支持乡镇政府所在地和经济条件较好、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污水管网短期内覆盖不到、居住分散的村庄选择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氧化塘、无(微)动力等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合理选择农户厕所改造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案,科学确定治理方式和技术,同步推进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科学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推广城乡污水处理型、村内管网配套型、生态大三格型、户用小三格型、集中公厕型等改厕模式。

3.3 践行生态生活加强村庄绿化,充分利用村边荒山、荒地、荒滩等闲置土地,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推进“乡村林场”、环村林建设。提升农村建筑风貌,新(改)建房屋要突出当地传统民居特色和时代特征。对“空心村”中长期无人居住、凋零破败的老旧房屋及残垣断壁,采取出租代管、收回复垦等办法,对院内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处理。推进天然气“村村通”工程[10-12]。因地制宜利用农林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等资源,发展有机肥和厌氧发酵处理粪污灌溉。在乡村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和太阳能供暖供热示范,支持农村大力发展户用太阳能,支持村庄实施太阳能照明工程。发展光伏发电,探索设施农业光电一体化新模式[13]。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在政府采购计划中优先采购保护资源与环境、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引导游客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推广节能环保车辆,普及生态厕所和水冲式厕所,应用节水型器具,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对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以便进行再利用或再循环。

3.4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公众节约资源和生态环保意识。加强党员干部生态文明培训。每年制定西峡县干部生态文明培训计划,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班,系统培训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定期对党员干部生态文明培训,全面普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除将相关内容渗透在地理、生物、品德、科学的课程中,各学校每周再增加一节环境教育课。强化生态文明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以及环保政务微博、社交网络、手机短信平台等新媒体,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式[9]。

4 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结果显示,该区生态经济方面总体水平不高,距国家、省设定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生态环境方面指标改善明显,但畜禽粪便和农村秸秆两类农业生产主要废弃物处理比例仍然偏低。生态人居方面指标增长迅速,但生活垃圾处理率较低,污水处理率很低,均有很大提升空间。生态文化方面,农村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提高,期盼良好生态人居环境的思想日益强烈,生态文明硬件宣传效果提高迅速,但宣效果不佳。人居环境改善策略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收秸秆“五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水平储体系,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践行生态生活,因村制宜提升村容村貌,加强与省内外先进技术和做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定期对党员干部生态文明培训,全面普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构建乡村管护长效机制、因村制宜,规划引领,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猜你喜欢
村庄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我的小村庄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对不文明说“不”
村庄在哪里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