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铭,郭 强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92,上海)
根据学界已有的分析,总体来说,乡风是基于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明而形成的行为模式的总和[1]。学界尚未对乡风文明的概念有统一的定论,但综合认为乡风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乡风文明”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要求之一。在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建设将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深入。鉴于此,本文对近几年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归纳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期为其他学者开展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不断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本研究使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范围限定为“学术期刊”,检索词为“乡风文明建设”,检索方式为主题词检索,检索式为“主题%=乡风文明建设”,检索出版物来源为“核心期刊”。检索时间为2022 年9 月22 日。
文献检索后,由两位人员分别独立对文献进行检查并阅读,排除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排除信件、收稿通知等,两人参考意见不一致时由第三者讨论得出。所有纳入的文献题目、作者、附属机构、国家、期刊名称、关键词、摘要、出版时间、研究方向从CNKI 数据库中提取,收集与“乡风文明建设”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分析。
文献计量学通过将文献体系及计量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把握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CiteSpace 是由陈超美博士团队研发,用于文献分析,通过信息单元化和联系结构重构,将各种不同意义的结构关系作可视化分析的软件[2]。VOSviewer 是在2009 年推出的分析软件,用于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具有强大的文献整理、数据集合及分析的功能[3]。本研究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 用于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使用CiteSpace 及VOSviewer 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分析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发表单位、发表期刊、作者之间的合作和引用关系,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分析该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最终共筛选出来自121 个机构的332 名作者发表的224 篇相关文献,这些文献发表在146 种期刊上,涵盖了11 个学科。有关乡风文明建设的文章研究较丰富,涵盖学科较广。
图1 展示了所有纳入分析的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从2005 年开始第一篇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文章发表,至2022 年,发文量呈现了双峰分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之中的重要内容[4]。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要决策提出后,学界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发文量也呈现出第一个高峰,2006 年发文量达到峰值35 篇。2011 年到2017 年发文量处于低谷,年均发文量约为3 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乡风文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2018 年1 月颁布的中央1 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从思想、文化、行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5]。可以发现,2018 年至今发文量呈现另外一个高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支撑。
图1 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献发文量的年份分布图
共有332 名作者发表了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论文,其中7 名作者发表了超过1 篇的相关文章,其作者信息见表1。来自吉林大学的韩广富和刘欢是此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两位作者,两位学者以共著者的身份发表了5 篇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论文,获得了50 次的引用,篇均被引频次为10。而此领域获得最多引用频次的学者为赵增彦,其发表的3 篇相关论文获得了90次引用,篇均被引频次为30。
表1 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发文量大于等于2 的作者相关信息
图2 所示为此领域的作者共作图谱,该图谱由VOSviewer 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之后得到,每个圆点代表一位作者,圆点的大小代表作者的发文量,圆点之间的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圆点之间的距离代表合作的密切程度。该图谱中,共有322名作者出现,各位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大多数是两至三位作者的合作。中间部分以刘欢、韩广富、张爱军、周大迈为首的几位作者的联系程度较高,与他人合作关系较为密切。但总体来说,所有作者合作关系较为分散,说明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研究探索阶段。
图2 乡风文明建设相关文献的作者共作图
在121 个机构中,有11 个机构发文3 篇及以上,其基本信息见表2。其中吉林大学以发文量6 篇成为发文量最多的单位之一,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发文量为4 篇,紧随吉林大学之后。而中共中央党校的总被引频次及篇均被引频次最高,说明中共中央党校的发文质量较高。党和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得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6]。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内容,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乡村开放程度变得更高,乡风文明也呈现出更明显的引领作用[7]。乡风文明建设在全国各地取得一定成就,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表2 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发文量大于等于3 的机构相关信息
所有纳入的文章中一共出现了779 个关键词,有40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大于等于3,图3 展示了关键词的共现图谱。所有的关键词被分为了9 个聚类,分别是“乡风文明”“互动机理”“乡村治理”“乡村文化”“移风易俗”“乡村旅游”“农耕文明”“教育扶贫”“乡村建设”。从聚类的分布可以发现,“乡风文明” 的研究是学界聚焦的趋势和热点。
图3 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及聚类分析
乡风文明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高洪洋将乡风文明建设视为推动美丽乡村发展的系统工程,提出从物质、思想、产业等多方面发力,助推乡风文明的建设[8]。高维从教育角度出发,阐述了乡土文化教育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9]。刘启英从文化角度说明要发挥乡村优秀文化的作用,使其焕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10]。学界对乡风文明的研究未消减,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入新的内容,并挖掘新的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遵循其总要求从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1]。李长学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能一味地发展工业文明,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逻辑,带动农业文明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12]。刘盛通过分析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强调针对现实暴露的问题,从个人、社会及政府多个层面发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持[13]。蒋婵从乡村振兴的内涵切入,分析乡村振兴要实现农业、产业、教育等多方面共同振兴,切实缩小城乡贫富差距[14]。
乡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百姓的精神栖息地。陈晓霞通过分析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强调要加强思想培育、文化传承、设施配备等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5]。赵淑清主张“再造”,通过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基础[16]。赵秀玲主张要辩证把握不同文化向度之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融合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17]。
本研究通过对有关乡村文明建设的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作者合作关系、发文机构、高质量文献、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的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总结了乡风文明建设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得出以下方面的研究结论。
在文献计量学方面,乡风文明建设领域文献的发表数量和质量随年份变化呈现其发展特点。数量总体上是增长的,高质量文章也呈现上升趋势。该领域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相关学者持续深入关注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多样化、全方位的探索。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需要更加贴合生活实际,缩短与人民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在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来进行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之外,青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本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分析不同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经验,探索各地区的做法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示范作用。
在研究内容方面,学界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内容是逐渐深入且集中的,乡风文明建设领域的文献关键词共被分为9 个聚类,分别是“乡风文明”“互动机理”“乡村治理”“乡村文化”“移风易俗”“乡村旅游”“农耕文明”“教育扶贫”“乡村建设”。通过关键词的不同聚类也可以充分反映出,学界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是与时俱进的,在此不断发展的研究过程中,“乡风文明”始终处于主线地位,“乡村治理”“乡村文化”“移风易俗”等也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断产生的新内容,促使乡风文明建设更加丰富且贴合实际。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1)运用理论与实践高效统一的研究方法。如近几年来社会所关注的婚俗改革,正是因为一些地方存在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高价彩礼的现象让群众不堪重负,社会也更聚焦于这些需要治理的现象,如何结合地区实际构建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婚俗文化,如何更好地助力移风易俗行动的开展,如何更有效地推进树立健康的婚恋观与家庭观,这是需要结合实践来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学者们可以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科学分析及时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契合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发展趋势,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双重支撑。
(2)把握乡风文明建设领域研究的主线。在已有的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较多探讨关于基层党建、红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少数学者对既有的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文献进行总结研究,通过提炼理论要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推进乡村振兴,激发出乡风文明建设蕴含的强大力量。
(3)开展多学科领域的交融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自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后,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通过各种学科的专业角度对乡风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社会学以社会研究的视角进行思考,通过相应的调研进行探索。教育学以教育扶贫的视角,通过关注乡村教育,为乡风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政治学关注乡风文明建设本身的发展历程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研究乡风文明建设的演进趋势。例如,乡风文明建设的互动机理、实现路径、基层治理等是目前研究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这同时吸引多领域的学者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促使研究信息的资源共享[18]。展望未来,需要集合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多层次、高质量的数据分析,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