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南泉中心幼儿园 倪丹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大班幼儿的行为已经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年人的“口令”,他们有主见、有目的且独立意识更强,这一时期支持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提高自主性,以形成终生学习与发展所需的个性品质尤为重要。在此阶段,教师放手让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更有利于提升他们原有的经验,促进其多种能力的发展。基于此,笔者以“元旦汇演”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大班幼儿尝试自主策划排练节目、互相协调分配任务等指导策略,提高幼儿学习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让幼儿体验团结协作获得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
在学龄前阶段,计划书可以是游戏计划、购物计划,甚至是简单的学习计划。计划一旦形成,幼儿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在执行计划时会更有步骤地促进时间和任务的科学结合。计划书分为两种,即个人计划书和合作计划书。
个人计划书顾名思义就是幼儿以个人的形式,按照自己的想法将未来需要完成的任务呈现于书面之上。在“元旦汇演”的准备活动中,鉴于本班幼儿的前期经验不足,我们主动引导幼儿:“你准备表演什么节目?”再引导幼儿将问题引申到:“表演的衣服、道具都有哪些?什么时间段排练比较合适?音乐怎么播放?”随后,我们继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的计划表征出来。在此基础上,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促进个别缺乏主见的幼儿主动参与其中,让幼儿对自己将要表演的节目和排练的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
合作计划书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师的指引制定的。我们鼓励幼儿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比如与同伴合作制定表演计划书等。
“表演舞台相关设计”就是由教师发起的一次合作计划书的具象化活动。我们基于幼儿有相关表演的经验故尔问道:“我们班的元旦汇演舞台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小组成员第一次讨论实施计划:“要有舞台,要有灯光,还要有一个大大的屏幕。”当教师提醒道:“我们是在教室里面表演,没有射灯、大屏幕怎么办呢?”几经思考,幼儿在教师的协助下从网上找来了相关图片进行参考。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探讨如下内容:“所需要的材料(气球、彩纸等)从哪里来?数量有多少?由谁准备?活动当天的桌椅如何摆放?人员分工如何安排?”讨论结束后幼儿还将讨论结果以生动的表征跃然于纸上(见图1、2)。由此,便有了第二版的计划书,这也成了以后布置舞台的蓝本。幼儿按照计划书上的内容“采购”物品,例如,去园部资料室借相应数量的气球和纱幔、从家里带来化妆品等。在此过程中,大班幼儿注意的广度和交往的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会针对各项问题进行分工、合作。
无论是个人计划书还是合作计划书,幼儿在落地实施时都会严格围绕自己的计划,用规则“裁断”自己的行为,用目标“协调”执行步骤,我想这也是拟定计划书的意义所在。
图1.舞台设计图
图2.人员分工安排计划书
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创设一个供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幼儿敢于探索研究更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没有了外界的束缚,幼儿在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能力令人惊叹。
在“节目单收集设计”环节中,教师主动退居为观察者,为幼儿的创作提供充足的素材。思淇和韵韵挑起了收集、整理节目的重任——利用游戏时间协商制定节目单样式,敲定节目单最终样式后便开始行动:第一步,俩人先将纸对折成小格子(每一个格子记录一个节目),向全班幼儿询问、登记信息(见图3),例如,“你表演的节目叫什么名字?”“和谁表演?”遇上不会用绘画表达的节目名称时,比如“你今天真好看”,她们还会征求班级其他幼儿的意见,最终以班级幼儿“小好”的名字中的“好”字进行标注;第二步,思淇和韵韵耐心地向三位主持人讲解每个标注的含义;第三步,为方便串词、清楚自己的上台顺序,三位主持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在节目单上做了标注(见图4)。
幼儿制作的节目单看似简单,画面上也只是留下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数字和标记,但回顾幼儿的制作过程,我发现幼儿收获了最宝贵的财富——创新能力。天马行空的想象、恰到好处的实践是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基础保障。这样的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十分必要,既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又能让他们养成勤于动脑思考、敢于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还能让幼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建立不断创新的信心。
图3.节目单(局部)
图4.幼儿合作标注节目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当幼儿对元旦汇演充满了兴趣和期待时,教师因势利导,给予幼儿开放、宽容、自由的选择权,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主选择排练时间,甚至根据自己的需要毛遂自荐选择担任工作人员,例如主持人、场务、摄影等。
为教室增添节日氛围,就是由幼儿自发生成的一次持久性的装扮活动。在美工区,幼儿自由分为三组:串彩练、剪窗花、画气球,并开展装扮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发现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参与活动,在创作时他们会基于已有经验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创新。其中,有一部分幼儿会以“热爱”为为动力,长时间沉浸于创作中,例如,尧尧十分热衷于剪纸,区域游戏、课间休息时间、晨间入园活动,我们都能看见他拿着一支笔、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剪着各式窗花的身影(见图5),其他幼儿的赞赏、崇拜给了尧尧莫大的成就感。还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主动向同伴学习或向老师请教,可昕就是其中一个,她喜欢手工,但又学不会剪窗花,刚开始时,她或观看,或贴窗花,或在动手创作时向同伴请教,失败了继续尝试,她甚至还将“剪窗花”活动延伸到了家里。过了几天,可昕兴奋地拿着一叠窗花放到我的面前说:“老师,你看!我会剪窗花啦!”从此以后,班级墙上、玻璃上的窗花数量不断增加。
通过自主选择、自由参与,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动机、需要、兴趣、成就感的促使下,在同伴、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学会了主动学习。教师的放手使得幼儿的探索能力在不断试错中得到提升,使得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自控力得到提升,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5.剪窗花与贴窗花
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即对于幼儿一闪而现的行为要及时施教。教育契机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同样对于幼儿来说把握学习机会也至关重要。
好的演出效果必定会有较高统筹能力的幕后组织者。为了将此次元旦汇演变成幼儿真正当家作主的舞台,教师综合班级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最终确定了思淇为此次活动的“总导演”,因为她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因此在元旦前一个月,她的主要工作便是:不断根据节目单调整活动的当日座位、每天督促主持人和演员们的排练工作……“主持人当天也有节目,主持词该怎么安排呢?”“主持人当天生病了,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也早在思淇的考虑当中。有了这些前瞻性的思考,当日的活动开展得十分流畅,面临突发性问题时,也有候补队员及时补上。
机遇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如何让幼儿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去启发、指导,让幼儿有机遇意识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例如,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及时抓住由幼儿提出的“需要主持人”这一问题,开展了主持人选拔大赛,经过主动报名、自我展示、投票选举等流程最终确定了主持人名单。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源于生活并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可使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元旦活动的筹备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班级里没有打气筒怎么办?”“怎样能让气球粘在纱布上不掉下来?”“丝带剪多宽比较合适?“我不想剪了,我想去粘气球可以吗?”每出现一个问题,我们便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幼儿自己想办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沟通中,在征求“总导演”和教师的意见下学会了关注全局、相互配合、集体发力。
本次元旦汇演活动带给幼儿无限的乐趣,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意义。然而,对大班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它渗透于幼儿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生活即教育,环境即课程,教师需要关注幼儿成长的细微之处,利用多种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