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领民,孔维达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其教育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方方面面中,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而物流工程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尤要重视其人才培养方面,要想深入挖掘物流工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立德树人本质,就需要把“课程思政”融入与物流工程专业有关的课程教学当中,最终为实现培养一批建设交通物流强国的现代化人才而努力。
新时代,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因此,在物流工程相关专业中充分挖掘其内在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有着成效显著的基础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思政”的目标即是将课堂教学与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相融合,从而起到引领学生价值观的显著作用,在物流工程专业方面即表现为要为我国培育现代化的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培养有爱国情怀的专业人才。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间接隐形的教育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符合我国国情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与深化。目前,在我国国内物流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把物流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的前期设计、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课后的相关评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机结合,既传授了相关专业知识,也内在蕴含了正确的价值观,要知道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是极为重要的[1]。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多元化,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充斥着学生们的生活,在如此复杂的大环境下若不对学生加以引导,稍有不慎他们就会被一些利益集团和网络虚假宣传所误导,从而迷失方向,走上错误道路。因此,在物流工程的具体实践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类资源的价值,使之发挥出有效的引领作用,通过这种“专业课+价值引领”的方式来更好地实施物流工程相关教学的“思政”引领,从而为国家现代化交通物流建设培养专业能力强、爱国主义情感深厚的新时代“物流新人”。再者,“大思政”育人模式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以生命力,使相关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能更吸引学生。这体现在两者相互融合后构建了较为高效鲜活的价值体系,在构建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正确价值导向。物流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使自身跟得上“课程思政”与物流工程相关专业融合所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也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吸纳两者融合后的内容,教师们需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的来源与背景。在具体的授课实践中,讲授《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到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的巨大价值,教师可以以《建国方略》中的实业计划为背景,介绍孙中山先生对我们交通体系实现现代化的宏大设想。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这百年变化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取得的伟大成就,由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种方式,把“课程思政”深度融入物流工程相关专业中,让学生在“大思政”的育人模式下,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专业课+思政教学”的魅力,更加准确地把握这种育人教学模式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内涵,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交通运输强国奠定人才基础。
“课程思政”与物流工程教学看似并无联系,但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结构性,物流工程相关教学同样需要“课程思政”的融入。目前,高校的现状是物流工程相关专业的部分教师仍然不清楚如何将两者紧密结合,只能生搬硬套两者的内容,在讲课过程中稍显突兀。在该课程教学中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依据“观念+机制+育人”三位一体的逻辑机制体制协调前进。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树立“大思政”课程理念[2],要加深对“专业课+思政课”的认同感,让学生对物流行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讲述如今大环境下物流发展的趋势,使学生树立服务国家物流产业的目标。因此,高校要着力把以上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机制完善好,进一步把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学生的价值引领机制配合好,把物流工程的专业课教师打造成一支“专业知识传授+价值观引领”的新时代高校物流教师队伍。再者,要把二者的结构性置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遵循的基础上,使二者成为完整的物流工程教学体系,帮助学生通过自主预学习、课堂讲解及课后巩固,以PPT讲解的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汇报。首先,教师通过视频、图片展示和讲授等方法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其次,学生通过观看、互动、学习,对物流的作用展开思考,加深学生对物流的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灵活使用积极教学法,推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思政教育,都在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课转变为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全面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对船舶、港口进行讲解时,可以提出新华社评出的去年国际十大新闻之一的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让学生通过分析堵塞的“长赐号”的大小、载重量,判断苏伊士运河的最大通航能力为多少;同时也可以分小组讨论如果不走苏伊士运河,亚欧之间的通道还有哪些;运河的堵塞会造成怎样的经济影响等。采取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全程参与,师生合作共同设计出我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在交通运输方面受阻碍的因素,并从价值观的角度和重点出发对其进行相关阐述,达到构建出涵盖大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的效果。
高校要在专业课基础上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并借此把物流工程教学融入国家思政课建设的大环境当中。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体现在课堂中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缺乏责任感和认可度,更是在个人道德建设中的理论素养不足。这些情况在物流工程教学当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提倡把“课程思政”融入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中,在此基础上把新时代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思政课”的多方位育人效应相结合,在保障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3]。该举措意义重大且深远,而物流工程相关教学更是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交通强国的艰巨任务。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调研和考察得知,专业课教师的技能传授方面相对健全,但是相关教师也只是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较为重视,把重点全都放在了专业技能的讲解上,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思想理论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研部的任务,因而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重技能、轻德育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能适应物流专业人才强国建设的需要。
在“课程思政”的改革中,物流工程的相关教学与“思政元素”存在结合较为生硬的现象。一部分物流专业学生反映其学习内容比较单一枯燥,教师只是简单地提及思政元素的相关内容,同时学生也向教师提出了要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结合其他时政元素的建议。相关教师应当重视当下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意见,上述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课程思政”和物流工程教学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也存在一部分教师虽然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是思政课接触的知识相对较少,不能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增加“思政元素”的融入,并使二者有效衔接。
目前,开设有物流工程教学的高校,虽重视物流专业建设,但对该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支持力度和鼓励措施不足,没有有效合理的实施步骤。目前,我国对物流专业的建设比较重视,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支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物流专业人才更为重要,这是建设物流强国的基础要求。高校在物流专业课程中,虽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但是却没有制定一些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要求,也没有开设一些“课程思政”与物流工程专业高效融合的精品课堂,须知开设此类精品课程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鼓励专业课教师及时汲取最新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本专业相融合,也有利于学生对精品课程进行相关学习,由此达到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当前时代下,高校仍然要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仅仅依靠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达到目标,要在高校各类专业课中贯彻“课程思政”。因此,也必须在物流工程相关教学中添加有机“思政元素”,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强化自身对“思政课”的认同和归属,在内心中自觉将专业课知识和“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此基础上,如何把“思政元素”和物流工程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如何选取可融合的思政知识及如何有效传递“思政元素”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两者在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容不可简单机械、融合过于肤浅。基于这些方面考虑,深入分析“课程思政”融入物流工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整体性融合的方式亦可称之为全面性融合,在物流工程的相关教学中,要把物流的相关知识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进行结合,使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物流工程教学的每一章、每一专题内容进行“原理+知识”的协同发展,以“点+面”的覆盖和整体性概括的方式,发挥出系统性、全局性的融合作用[4]。比如在《现代物流装备》这一专业课的讲授中,在讲解《应用光伏技术》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政元素”中发展的观点看待光伏产品的发展,将有关法律知识融入光伏并网系统的建设中,使课程由原本枯燥单一的专业课内容转变为融合多种“思政元素”的活力课程,进一步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由原本的不愿学、畏难学发展到自愿学、喜欢学。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资源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相关性融合方式即是要保证所选择的“思政元素”与要应用的环境、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足够强,所以教育者对该融合方式尤其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最新消息和动态。另外,教师选取的“思政元素”必须与所对应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相匹配,让每个专业知识都可以深挖出我们所需要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使每个元素和物流专业知识点形成一种“点+点”的基因结构状。比如在讲解《运输与配送管理》的课程知识时,要把运输和配送体系建设和当前国家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把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政策进行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引入的事例要热门,要更能引起学生注意,要在学生学习物流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家国情怀。
我们所强调的分层融合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和具体过程中的融合不同。首先,根据受教者层次的不同,要选取恰当的“思政元素”,不能让教育对象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高度,而应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注重实践导向。其次,把“思政元素”分层有序地融入物流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当中[5],积极开展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载体以及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以第一课堂的形式进行基础理论教学,讲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基础技能;第二阶段主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第三阶段即为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个阶段的滚动式学习,可以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运用型人才。在《物流学》的相关知识讲解中,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通过对我国物流发展历史、现当代物流发展历程的学习,学生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刻了解年轻一代继往开来的使命,树立更远大的志向,真正担负起新一代的历史责任。创新点在于将“课程思政”巧妙融入课程内容中,争取达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效果。
为何要在物流工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这个问题是每一名教师都要搞清楚、弄明白的。我们的物流工程教师队伍要把教学目标放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有目的地引入优秀价值引领案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物流运作优化》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无人配送车、无人仓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介绍5G技术、AI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物流应用场景,解读无人物流技术对物流行业的推动助力,将国家智慧物流建设内容、物流人才创新故事(思政目标)与配送流程知识点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现代化配送流程,促使其掌握配送路线并制定具体的原则及方法(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帮助学生坚定从事专业创新工作的决心,进而培养具有改革创新、使命担当的物流新青年。
我们目前倡导的“专业课+思政课”的融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思政元素”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要将“课程思政”与物流工程相关的重点要素进行融合。在《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装卸作业对象知识点,分析集装箱船舶载箱量的变化过程,举例分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进而引出我国目前在船舶制造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融入“世界最大修造船基地——长兴岛造船基地”的思政案例内容,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国家明确地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交通物流强国,物流工程专业必然是建设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时代“物流人”。基于此,我们更要努力实现“课程思政”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的完美融合,高校相关专业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物流领域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