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焕 王士龙
摘要 基于来宾蔗区23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认知特征3个层面对蔗区农户加入甘蔗合作社意愿的制约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蔗区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土地细碎化程度严重,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基于此,提出加强蔗区农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其认知能力;加强土地整合力度,推进机械化操作的政策建议,进而提高蔗农参与甘蔗合作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促进当地甘蔗产业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 农户;入社意愿;甘蔗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4-0251-03
基金项目 来宾市糖资源综合利用人才小高地项目(来人才发〔2019〕12号);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糖料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GXKSKYPT2021006);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糖蔗资源绿色高效技术开发与应用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GXKS2020QNTD01)。
作者简介 朱景焕(1984—),女,河南南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现代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通信作者,工程师,在读博士,从事糖蔗高效生产农业大数据信息技术研究。
食糖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仅是人类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而且是我国食品、药品等行业的重要基础原料[1]。甘蔗是食糖的主要原料,我国广西、广东等地均广泛种植。其中,广西作为甘蔗的优势产区,是蔗糖的重要生产基地[2]。来宾位于广西中部,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甘蔗特别适合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种植,并且成为当地农民谋生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和来源。当地政府为了加快甘蔗产业现代化、规模化进程,倡导以甘蔗为主导产业,积极落实推进农产品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甘蔗合作社的出现则为当地甘蔗产业的稳健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农户作为最为重要的甘蔗经营主体之一,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对甘蔗产业发展至关重要[3]。因此,从蔗农参与的角度出发,针对蔗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对当地蔗区的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1.1 数据收集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选取来宾蔗区甘蔗合作社辐射范围内的农户作为调查对象,综合考虑样本的代表性以及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共发放了245份问卷,剔除信息不完善或无效问卷之后,一共收回有效问卷230 份,问卷有效率为 93.9%。
1.2 样本描述性统计
1.2.1 个体特征描述。从表1可以看出,蔗农的年龄大多数分布在51岁及以上,占比高達62%,而年轻人较少,40岁及以下的仅占7%,说明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当地的年轻人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甘蔗收入水平偏低,而外出务工则能带来更多收入。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甘蔗产业用工荒用工贵的问题将更为严重,这将制约甘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蔗农文化程度以小学层次为主,占总样本的50%;其次是初中层次,占比25%;高中、技校(职高)层次的占比12%;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总样本的2%。由此可见,该地区蔗农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当地政策和甘蔗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和局限性[4-5],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甘蔗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推行,进而限制了当地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身体状况方面,主要集中在“一般”选项,占总样本的 52%,说明当地农户身体状态普遍一般,不太适合劳动强度过大的田间劳动。而甘蔗种植是一种体力活,往往需要较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才能很好地经营。进一步分析表1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蔗农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其加入甘蔗合作社的意愿在不断上升,在残疾或无劳动能力这一选项中入社意愿比例高达100%。
1.2.2 蔗农的家庭经营特征描述。
蔗农的兼业化程度是指家中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与家庭总人口数的比值。一般来说,家庭非农劳动力占比越大,代表家中成员的兼业化程度越高[6-7]。随着我国第二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更加倾向于外出务工以获得更多收入,从而使农地的经营效率大大降低,严重制约了当地甘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由表2 可知,在受访蔗农中家庭非农劳动力占比在 20%及以下的有 21户,占比 9%,家庭非农劳动力占比在 21%~40%的有39户,占比17%,家庭非农劳动力占比在 41%~60%的有78户,占比34%,家庭劳动力占比在 61%~80%的有80户,占比35%,家庭非农劳动力占比在 81%~100%的有12户,占比5%。由表2可知,家庭非农劳动力占比以41%~60%和61%~80%为主,这与当地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说明当地农户的兼业化程度普遍较高。实地走访发现,当地农户的甘蔗经营成本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因此,大部分青壮年会选择外出务工,甚至出现农地撂荒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蔗农的兼业化程度越高,其加入甘蔗合作社的意愿程度越高。
土地细碎化程度使用蔗农家庭拥有的地块数来表示,当蔗农拥有的农地块数越多, 表明土地的细碎化程度越明显[8-9]。由表2可知,家庭承包土地数以4~6块为主,共有159户,占总样本的69%。说明当地的土地细碎化程度明显,不利于甘蔗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操作。进一步分析中可知,当地块数最少时,农户愿意入社意愿的比例是最高的,随着地块数的增多,其入社意愿的比例则出现下降的情况,当家庭承包土地块数上升到最大时,其入社意愿又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整体呈现出“U”字型状态。
1.2.3 农户对甘蔗合作社的认知。由表3可以看出,了解甘蔗合作社的农户有156户,占样本总数的68%,而且了解甘蔗合作社的农户整体上的入社意愿要远远高于不了解甘蔗合作社的农户,这说明是否了解甘蔗合作社对农户是否愿意入社有明显影响;在对甘蔗合作社经营方式的认可程度方面,整体情况比较乐观,而且农户对甘蔗合作社经营方式的认可程度越高,其入社意愿越强烈,在“认同”和“非常认同”的样本中,其入社意愿高达100%,这说明农户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方式的认可程度与其入社意愿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在加入甘蔗合作社对增收的期望值方面,2%的蔗农认为加入甘蔗合作社会明显降低自己的收入,但是该样本中有入社意愿的比例高达75%,主要原因是此样本中的蔗农年龄普遍较大,而且身体状况不太理想,故会选择加入甘蔗合作社。认为加入甘蔗合作社对增收并无变化的蔗农有69户,占比30%,其余58%的蔗农持乐观态度,认为加入甘蔗合作社会增加自己的甘蔗经济效益。
2 蔗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人才日益匮乏
通过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来宾蔗区的产业发展中,劳动力以中、老年人为主,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随着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追求非农工作,选择在城市生活,这将导致蔗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用工荒、用工贵将成为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亟待解决的难题。此外,该区域蔗农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多以小学和初中层次为主,对蔗区新政策新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甘蔗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这将限制甘蔗经营效益的提高和蔗区产业的发展。
2.2 土地细碎化严重,不利于机械化操作
调查发现,来宾蔗区甘蔗种植大都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而且土地不够集中,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导致甘蔗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几年人工成本的大幅度上涨,甘蔗产业的经济效益逐年下滑,蔗农的种植意愿不够强烈,部分蔗农改种其他果树甚至撂荒,这对甘蔗产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此外,随着蔗农兼业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化作业越来越受到农户的青睐,但因土地细碎化严重,种植要求不标准,加上农机体积较大,在田地作业或是调头难度大,导致机收效率低、效果差。
3 对策建议
为了充分提高農户家庭甘蔗种植的愿意,更好地推进蔗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蔗农认知能力
蔗区农户老龄化现象严重,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蔗区政府需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力度[10-11],培训内容可侧重于甘蔗产业新政策的理解、甘蔗种植技术和甘蔗新品种的推广等。同时,需加强蔗农对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了解,比如甘蔗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待蔗农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之后,可邀请甘蔗种植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学习甘蔗种植新技术,互相交流甘蔗产业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以此开拓蔗农的视野,进而使其在思想上更容易跟得上产业发展的新步伐[12]。此外,可依托蔗区高等院校和糖料体系,开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定期向蔗区农民培训专业种植技术,比如:节本增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御技术、农机田间操作技术等[13]。同时,在甘蔗经营的关键时刻,委派技术人员现场协助指导蔗农的田间管理工作,进而提高蔗农的种植意愿及综合管理水平,为甘蔗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2 加强土地整合力度,推进机械化操作
调查情况来看,目前蔗区并未形成规模化经营,甘蔗种植多以农户家庭为主要单位,且农户的土地也比较零散,这种种植模式规模小、成本高且经济效益低[14]。因此,需抓紧落实政策,坚决按自治区“双高”糖料蔗基地的建设要求,加快对小块地的整合并推进土地流转和蔗业机械化操作的推广,以此达到“三减一提”的效果,即减少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经营成本,进而提高甘蔗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蔗业的机械化作业是一种发展趋势,要推进蔗区产业的发展,必须将农机和农业深度融合,以机械化推广助推蔗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
参考文献
[1]白晨.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糖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J].中国糖料,2021,43(1):62-66.
[2] 李丽梅.来宾市兴宾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11):32-33.
[3] 吴晨,陈艳红,穆玉花.农户甘蔗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西宾阳县的调查数据[J].南方农村,2019,35(2):15-19.
[4] 汪恭礼,崔宝玉.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纵横,2022(3):96-102.
[5] 鲁俊辉,张朝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何以健康发展[J].人民论坛,2019(6):70-71.
[6] 孟志兴,杨春,张富程.山西省农牧交错区农户饲草种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模型和两县区的调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2):136-141.
[7] 陈新华,方凯.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广东省207家水禽养殖户的调研分析[J].价格月刊,2016(5):80-86.
[8] 宋浩楠,栾敬东,张士云,等.土地细碎化、多样化种植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2):18-29.
[9] 霍堃,郭春辉,张大鹏.不同兼业程度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以肥西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4):225-229.
[10] 黄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5):73-79.
[11] 潘玉锡,王洪清.舟山市桃花岛水仙花合作社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277-279,282.
[12] 姚航.甘蔗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有效路径[J].乡村科技,2020(17):50-51.
[13] 卢星高,范业赓,丘立杭,等.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热带农业科技,2019,42(2):51-54.
[14] 易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湖北省Z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5):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