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以港兴市”发展对策研究

2023-08-16 07:05:26王嘉祥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物流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海铁青岛港青岛市

王嘉祥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港城”关系一直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交叉领域。目前青岛港已经是位居全球前列的具有高自动化特点的码头,进入了“港-城双向网络发展阶段”[1]。同时青岛又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上合峰会”等重大战略规划的主要城市,需构筑横穿亚欧、点线结合、双向贯通的港城一体化发展体系[2]。可以以服务型、知识型港口建设为先导,以青岛港口网络为纽带,聚焦、完善青岛市的第一、第二产业链条,以此规范青岛市整体制造业、服务业的结构与布局优化,实现“以港兴市”[3-7]。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对此,青岛必须继续牢固自身国际港口城市重点城市定位,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全球重要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提高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城市的影响力,加快实施和深化“以港兴市”战略,集聚新能源、新材料、新连接等高新类制造产业,构建完整的产业网络,将青岛打造为“工业互联网之都”,以此带动山东省、我国北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发展,打造青岛对外开放新格局[8]。

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已经达到全球排名第4,但是大多只挣“车马费”,对于附加价值较高的高端海运服务业则表现平平。在物流运输方面,青岛港是山西煤炭和胜利油田原油的主要输出港,也是我国目前海岸线上规模最大的油品装卸、中转、储存基地,在技术、自动化程度、装卸效率方面,青岛港都是具有全球一流水平的自动化码头,可减少80%的人工成本,年吞吐能力可达500多万TEU,屡次打破由自己创下的世界纪录。在基础建设方面,青岛港是首个实现5G全覆盖的“智慧码头”,有利于青岛港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为将来进行平台化管理打下基础,向全球展现“民族力量”与“民族制造”。

1.2 研究意义

山东港口青岛港紧随“一带一路”倡议、上合示范区等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克服种种困难,申请多项专利,建成了技术、自动化程度、装卸效率都处于全球一流水平的自动化码头。青岛港目前已经是国际性的、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为贯彻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重要战略,连接我国东西部、沟通我国南北部、畅通海陆,以更有力的辐射作用,带动青岛市乃至中国北方城市群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以港兴城”[9]。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青岛市、青岛港目前发展的相关文献,总结得出青岛港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青岛港目前发展的优劣势,选取青岛市GDP与青岛港营业收入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研究思路见图1。

图1 研究思路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山东港口青岛港营业收入与青岛市工业增长值的关系。模型建立好后还需对其进行F检验、t检验、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及拟合优度检验,以便对检验过程实施复核、控制。

2 数据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使用的青岛市季度GDP数据来源于青岛市统计局,青岛港营业收入数据来源于前瞻网。本文选取青岛港营业收入作为指标分析其与青岛市GDP之间的一元线性关系。

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岛市GDP和青岛港营业收入都在总体上呈现出几乎沿每个季度增长的趋势,并且在2020年可能受经济下行影响,青岛港营业收入大约只占青岛市GDP的1%左右;在2021年之后,青岛港营业收入占青岛市GDP的比例总体上呈现沿每季度增加的趋势,最高可达1.3%左右。因此预测青岛港营业收入与青岛市GDP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若青岛港营业收入与青岛市GDP存在正相关关系,则可以通过青岛港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以港兴市”。

表1 青岛市及青岛港相关数据

2.2 指标选取

本文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青岛市GDP与山东港口青岛港年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已经确定了被解释变量(青岛市季度工业增长值)和核心解释变量(山东港口青岛港季度营业收入)的基础上,选取以下控制变量。

常数β0:用于表示当X=0时函数Y=β0+β1X+ε与Y轴的交点;

回归系数β1:用于表示函数Y=β0+β1X+ε的回归系数;

误差ε:用于表示误差Y=β0+β1X+ε项函数,通常期望值为0;

总平方和SST:用于表示N次观测值的总变差;

回归平方和SSR:用于表示Y的总变差;

残差平方和SSE:用于表示各实际观点与回归值残差的平方和;

判定系数R2:用于表示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

线性关系的检验统计量F: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

回归系数的检验统计量t: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中回归系数是否显著。

2.3 模型建立

首先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ε。

误差项是一个期望值为0的随机变量,且服从正态分布并独立,即E(ε)=0。

使用SPSS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然后通过R2=SSR/SST来检验拟合优度、F检验进行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最后对回归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

2.4 实证与结果分析

使用SPS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由表2可知,根据青岛市GDP与青岛港营业收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数据分析,估计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545.226+73.908X。

表2 模型系数表

回归系数β1为73.908,实际意义为青岛港营业收入每增加1亿元,青岛市GDP就多增加73.908亿元。

根据表3可知,线性关系的检验统计量在90%的置信水平下F=7.48,且SignificanceF<0.05,两者都明确表示青岛市GDP与青岛港营业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表3 方差分析表

根据表4,发现R2=70.1%,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即青岛港营业收入与青岛市GDP之间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表4 模型摘要表

3 青岛港发展优劣势分析

3.1 发展优势

政治优势。青岛港拥有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经济循环“双节点”、东北亚物流枢纽、“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等多个政策叠加赋能。同时紧抓全球化、高端化的全球航运趋势机遇,为青岛市高新技术类、旅游服务类、海洋专项研究等领域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地域优势。自然环境方面,青岛港环黄海,全年风暴较少,便于海运运输。对外贸易方面,青岛港位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和中韩自贸区,是山西煤炭和胜利油田原油的主要输出港,每年可获取较为稳定的货量和货源。在“海铁”联运方面,港区铁路专用线长达一万两千多米,直通胶济线,为青岛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技术优势。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亚洲最先进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具备多项专利,可减少80%的人工成本。设备运行可靠率达到了99.6%,可在不到一年的运行期内提升150%的工作效率。同时青岛港自主研发的自动导引运输车拥有无人驾驶、自动循环充电技术,克服了货车司机短缺、人工出错率高等现实不利因素的影响,整体提高了青岛港货物运输效率。

基建优势。在基础建设方面,青岛港是首个实现5G全覆盖的“智慧码头”,有利于青岛港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并且为未来建设平台数字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助推青岛港智慧码头建设。

3.2 发展劣势

缺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就目前来看青岛港的货物大多在港口进行搬运、装卸、转运,营业收入虽高但是利润空间较低,难以顺应全球航运高端化发展趋势,未来青岛港需加强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类产业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完善供应链、产业链网络,进而促进青岛市全面转型升级。

港口联动作用较差。青岛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沿海港口集疏运的比例较低,对比欧洲和北美等地的发达国家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同时青岛港“多式联运”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存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转运效率较低、人员沟通困难等问题,无法很好地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

4 青岛港发展对策建议

4.1 加强海港与“陆空铁邮”港口合作,提升运输效率、服务质量

青岛虽然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和完善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基础运输设施,但在青岛这个丘陵地区较多的沿海城市,货物运输还是以海路和公路运输方式为主。因此青岛市应该大力发展更具有规模效应和技术经济优势的“海铁”“海陆”“海陆空”等以海港为导的多式联运,并围绕该领域进行深度的市场开拓,特别要借助青岛海港自动化程度高、货物吞吐量大的优势,提升海运整体运输效率,实现“以港兴城”。

近年来,在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产业链下游企业的联合推动下,青岛港集装箱“海铁”货物运输量持续高速增长,在海铁联运服务产品、服务网络、服务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从市场份额来看,青岛市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沿海港口集疏运的比例仍然较低,对比欧洲和北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水平存在明显差距[10]。因此,要想推动海运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做大做强海铁联运市场,持续完善“海铁”联运基础设施、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落实运输和人才优惠政策,不断提高“海铁”联运市场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充分把握中欧班列国际铁路发展契机,开好“齐鲁号”中欧中亚班列,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享有国际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海铁”联运线路,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从政治、经济两个层面提升青岛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作为节点城市的重要性[11]。

大力发展“海陆”联运可以借助山东省内公路基础建设较好的现成优势,即长距离干线运输采用海路运输,衔接过程中的短距离运输采用已经建设好的较为便捷的公路运输,不仅能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更加环保,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海路和公路运输企业在运力协调和信息沟通等方面对协同运输的要求并没有特别高。还要在“海陆”联运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海陆空”联运模式,通过海运将原材料运输到青岛,利用青岛市内的合作企业将原材料加工成附加价值较高的半成品和成品,最后通过青岛胶州机场发往接收地。这种方法可以带动青岛市海运、陆运、空运三种运输形式在货运量、基础设施、临港区方面的发展,拉高青岛市整体消费水平,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也在逐渐完善,在青岛市逐步完善电子信息类、医药类等高新技术类的产业网络[12]。

4.2 加强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类企业合作,完善供应链

虽然青岛港自动化程度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青岛港运输的货物附加价值较低,与本地企业联动较少,大多只能挣“车马费”,利润空间较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岛港的发展,也无法很好地带动青岛市相关产业、布局优化。

对此,青岛港需要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基础上,加强与本地企业的海外运输合作。例如与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国际化发展的本地企业展开合作,有利于本地企业对供应链全过程加以控制与激励,同时减少本地企业海外运输费用。其次,青岛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黄岛区、城阳区引进中低端制造业企业,在将自身打造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过程中,加强与青岛港口的运输合作,构建稳定的供应链[13]。持续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节点城市进行石油、煤炭、重金属、工业品的运输合作,树立青岛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龙头城市”的新形象。完善供应链,形成产业网络以此兴港、兴港借此兴市的局面,进而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14]。

此外,还需加强区域间制造业技术的学习和交流。区域间学习交流是提升制造业技术薄弱地区技术水平的最佳方式之一,一方面,青岛市政府应该牵头组织技术学习、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本地企业自身亦应该积极求进,摒弃固步自封的思维模式,见贤思齐,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4.3 增加青岛港人文文化建设、交流

打造高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提供多功能、一体化服务的“青岛港文化”,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凝聚作用,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在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基础上提高青岛港整体效率,实现“安全第一,质量兴港”。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加强青岛港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城市的合作,开展高新技术类、旅游服务业、海洋专项等多领域、多方向的合作。借助青岛港文化的导向作用,促使青岛市形成稳定健康的经济环境,以带动青岛市整体良性发展。

在文化方面,青岛市应发挥“帆船之都”文化优势,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友好城市进行合作,协力开展海上休闲体育中心建设,带动彼此旅游服务业发展,联手开发国际精品旅游项目。在科技方面积极拓展与中亚、西欧等地的青岛友好城市战略合作伙伴,提高开展交流学习会、投资合作、贸易博览会等商务活动的频率,逐步实现“以文化兴港,以港兴城”。

猜你喜欢
海铁青岛港青岛市
全球最大集装箱船首航青岛港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7-28 08:39:46
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启用
青岛港的“无人”奇迹
金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3:56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0
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突破60万标箱箱量全国第三增速全国第一
中国储运(2019年2期)2019-01-28 13:54:11
我国海铁联运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交通与港航(2018年6期)2018-12-26 07:38:26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 08:00:20
营口港海铁联运及国际多式物流大通道发展情况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6:50
青岛港上半年净利实现两位数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