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柱杉,孙浩翔,温嘉伟,杨大海,谭笑,夏蕾,张维东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3033)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 Pers.)属于子囊菌亚门(Aseomycotina)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中最著名的食用蕈菌,因其菌盖表面有不规则交叉皱褶网格似羊肚而得名[1]。 羊肚菌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味道鲜美,因此广受美食者追捧;同时,羊肚菌也是重要的药用菌,不仅含有多糖、脂肪酸、维生素等,也是γ-型药效氨基酸的重要来源之一[2],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癌症、抗病毒及降血脂等多种功效[3]。 目前羊肚菌的来源包括野生采摘和人工栽培,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野生羊肚菌越来越稀少,现今供应市场的羊肚菌主要为人工商业化栽培[1]。 有研究表明,相比于野生菌,人工栽培的羊肚菌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含量及口感均欠佳,这意味着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探索解决[4]。
目前,关于羊肚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栽培、培养基配方、发酵技术、菌核形成、多糖提取、抗氧化机制等方面[5]。 在人工栽培中,研究主要涉及培养基质对羊肚菌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如沈彤等[6]的研究表明,以生土、羊粪和菌糠组合施用可显著提高羊肚菌菌柄直径、菌柄长度、菌盖直径和单菇羊肚菌重量,子实体水分、粗纤维、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粗多糖、粗脂肪含量较低;宋崴等[7]研究发现,以草炭、香菇菌糠和有机肥组培作为培菌基质材料,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以香菇菌糠和有机肥组配栽培的羊肚菌钙、钾、镁含量最高。
有研究表明,矿物质养分在羊肚菌菌丝发育及品质形成等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8]。 肉斯塔木·艾买提等[9]研究表明,培养营养袋基质中的氮、碳氮比可显著影响羊肚菌的出菇时间、出菇质量及产量。 王月等[10]研究发现,最适宜羊肚菌发育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和甘油,最佳氮源为硝酸钾,对氨基酸和铵盐的利用效果较差。 Ayaz等[11]研究表明,土壤中的大量元素N、K 和微量元素Fe、Mo 是影响野生羊肚菌种群密度和挥发性物质成分的重要因子。 上述研究为羊肚菌人工栽培中的施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主要集中于碳、氮源等大量元素,对微量元素的作用鲜有涉及。 基于此,本试验研究Zn、Mn、Fe 及其组配对羊肚菌菌丝体发育、营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羊肚菌的田间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于2021 年11 月—2022 年3 月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试验场进行。 供试羊肚菌物种为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采用PDA培养基接种M.septimelata纯培养物,然后在PDA培养基上于16 ~18℃超净台中进行传代培养14 d,之后转移到聚乙烯包裹菌种培养袋(300 g,70%麦麸、15%锯末、10%谷壳、1%蛭石和4%纯土)中,于16~18℃、75%湿度环境中培养15 d。
供试微肥分别为硫酸锌(ZnSO4·7H2O)、硫酸锰(MnSO4·4H2O)、硫酸亚铁(FeSO4·7H2O),均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暗棕壤,耕层土壤理化性质为有机质含量38.59 g/kg、全氮2.09 g/kg、碱解氮116.27 g/kg、速效磷24.38 mg/kg、速效钾152.71 mg/kg,土壤含水量23%,pH 值6.56。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共设置8 个处理,以不施微肥为对照(CK)。 其中,单元素处理分别为Zn、Fe、Mn;相应的组配处理分别为Zn +Fe、Fe +Mn、Zn+Mn、Zn+Fe+Mn。 其中单元素处理为化合物纯量6 g/m2,双元素处理为各纯量3 g/m2,三元素组配处理为各纯量2 g/m2。 每处理重复3次。 小区面积12 m2(长4 m,宽3 m),小区间以50 cm 宽深沟间隔。
2021 年11 月9 日菌种播前于土表撒施尿素(N 90 kg/hm2),0~20 cm 土层用旋耕机细耕,于试验田离地2 m 正上方搭建遮阳网。 将含有大量菌核的菌种培养基质(300 g/m2)均匀撒施于土表,并覆一层细土(3 ~5 cm),喷洒细水雾湿润表层以保证菌丝发育。 菌种播后20 d 将相应处理微肥溶于5 L 水中采用隔离式喷施,第二次喷施微肥于播种后60 d 进行,CK 喷清水。 期间不定时适量补给水分,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规羊肚菌栽培。 试验周期133 d。
1.3.1 羊肚菌菌丝体生长测定 根据Liu 等[12]所述方法采用无菌水配制成6 mol/L 的相应微量元素化合物。 从传代培养基中挑取一环(6 mm)菌丝体于另一PDA 培养基中,按照相应处理每天加入1 mL 微量元素化合物溶液,且每天下午使用变焦立体显微镜(NSW-20P-260, Carton, Japan)观察菌核颜色和菌丝发育情况,并采用微卡尺随机测量菌丝体的延伸情况。 菌丝体日生长速率计算公式:菌丝体生长速率(mm/d)=(菌落直径-6)/(2×培养天数)[13],本研究中菌丝生长测定时间为7 d。
1.3.2 羊肚菌氨基酸成分含量测定 成熟期采收羊肚菌子实体(菌盖和菌柄),并用去离子水小心、仔细清洗。 将子实体在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粉碎处理,相关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测定参考熊丙全等[14]的方法略有修改。
准确称取约100 mg 样品于水解管中,加入6 mol/L 分析纯盐酸4 mL,采用氮吹仪吹入纯氮气15 min 后封管。 将封口的水解管置于110℃保温箱中水解24 h,之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开管,采用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 准确吸取1 mL 定容液,采用氮吹仪二次吹氮,在60℃条件下吹脱至干燥。加入0.02 mol/L HCl 溶液2 mL,采用液漩涡器充分混匀,过0.26 μm 有机膜小柱,终液采用全自动高速氨基酸分析仪(L-8900, Hitachi, Japan)测定。
1.3.3 羊肚菌产量与相关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羊肚菌多糖含量参照NY/T 1676—2008 标准测定,粗纤维参照GB/Y 5009.10—2003 标准测定,粗脂肪参照GB/Y 5009.6—2016 标准采用酸水解法测定,粗蛋白参照GB/Y 5009.5—2016 标准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产量以小区子实体收获的干物质重换算而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整理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邓肯氏多重比较法(α =0.05),采用Origin 2018 软件绘图。
由表1 看出,不同微量元素处理均可提高羊肚菌菌丝体的生长速率,其中含Mn 各处理表现较好,Mn、Fe+Mn、Zn+Mn、Zn+Fe+Mn 处理较CK分别显著增加21.83%、23.81%、19.77%、21.29%,且各处理的菌丝活力均较强。 单施Mn 处理,菌株最早形成菌核(第9 天),CK 和Zn+Mn 处理菌核形成较晚,分别为第16 天和第15 天,各处理菌核出现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为Mn>Zn+Fe+Mn>Fe+Mn>Zn+Fe>Fe>Zn>Zn+Mn>CK。 此外,在菌核颜色中,所有微量元素组配处理的菌核颜色较单施处理更深。
表1 微量元素及其组配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由图1 看出,在羊肚菌菌株发育过程中,菌核首先在复杂交错的菌丝网中形成,随后慢慢壮大;菌核最初是白色的,成熟后颜色由淡黄色变为棕色(图1A~D),在菌核(以白色棉花球的形状存在)覆盖培养基表面之前,培养基中生长的菌丝体短而密集(图1E)、疏而直立(图1F)、密集而丛生(图1G),最后菌丝完全覆盖于培养基表面,在立体显微镜下还观察到菌核表面有许多短的垂直菌丝体(图1H)。 在变焦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菌丝体晶亮、形态宽、扁平,且呈螺旋状扭曲,但各处理菌丝形态无显著差异(图2)。
图1 羊肚菌菌丝和菌核形态
图2 微量元素及其组配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2.3.1 对羊肚菌氨基酸成分含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羊肚菌中检测到的7 类人体必需氨基酸(EAA)组分中,以亮氨酸(Leu)含量较高,但除甲硫氨酸(Met)外,各EAA 组分含量差距较小。 总EAA 含量各处理表现为Mn>Zn+Fe+Mn>Fe+Mn>Zn+Mn>Zn+Fe>Fe>Zn>CK,与CK 相比,各微量元素处理增幅为1.25%~10.87%,且Mn、Fe+Mn、Zn+Mn、Zn+Fe+Mn 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0.87%、7.93%、6.12%、8.38%。 在10 类人体非必需氨基酸(NEAA)组分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精氨酸(Arg)是组成NEAA 的主要成分,三者总和占总NEAA 含量的56.16%~59.14%。 总NEAA含量表现为Mn>Zn+Fe+Mn>Fe+Mn>Zn+Mn>Fe、Zn+Fe>Zn>CK,其中Zn 处理与CK 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处理较CK 显著增加2.09%~6.73%。各处理总氨基酸含量规律与总NEAA 规律基本一致。
表2 微量元素及其组配对羊肚菌氨基酸成分含量的影响 (%)
2.3.2 对羊肚菌中呈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羊肚菌的鲜味来自于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甜味主要来自丝氨酸(Ser)、甘氨酸(Gly)、丙氨酸(Ala)、脯氨酸(Pro)。 由图3A 可知,鲜味氨基酸总量以Mn 处理最高,CK、Zn、Fe、Zn+Fe、Fe+Mn、Zn+Mn、Zn+Fe+Mn 较其分别降低1.18、0.89、0.82、0.69、0.62、0.96、0.76 个百分点。由图3B 可知,甜味氨基酸总量以Zn+Fe+Mn 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其他各处理表现为Mn>Fe+Mn>Zn>Zn+Mn>Fe>Zn+Fe>CK,但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图3 微量元素及其组配对羊肚菌中呈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3 对羊肚菌中药用氨基酸含量及EAA/NEAA 值的影响 药用氨基酸类型主要包括赖氨酸(Lys)、亮氨酸(Leu)、甲硫氨酸(Met)、酪氨酸(Tyr)、苯丙氨酸(Phe)、甘氨酸(Gly)、精氨酸(Arg)、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 由图4A可知,不同微肥处理间羊肚菌中药用氨基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62.70%~65.15%,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是药用氨基酸的主要成分。 不同处理间,药用氨基酸含量表现为Mn>Fe+Mn>Zn+Fe>Zn+Mn>Zn+Fe+Mn>Fe>CK>Zn,其中Mn 处理显著大于CK、Zn 处理。 由图4B 可知,与CK 相比,施用微量元素均可提高羊肚菌EAA/NEAA 值,增幅为1.11%~4.01%,其中,以Mn、Fe+Mn、Zn+Mn 处理的EAA/NEAA 值较高,三 者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大于CK、Zn、Fe 处理。
图4 微量元素及其组配对羊肚菌中药用氨基酸含量及EAA/NEAA 值的影响
由图5 可知,羊肚菌中各营养成分含量因微量元素处理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 其中粗多糖含量以施Mn 相关处理较高,且表现为Mn>Zn+Mn>Zn+Fe+Mn>Fe+Mn;与CK 相比,上述处理粗多糖含量分别增加1.64、1.58、1.11、0.90 个百分点,其中Fe+Mn 与CK 无显著差异(图5A)。 由图5C 可知,各处理粗脂肪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Zn+Fe+Mn>Mn>Fe>CK>Fe+Mn>Zn+Mn>Zn+Fe>Zn,但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皆以Fe+Mn 处理含量最高,Fe+Mn 处理粗蛋白较其他处理增加0.48%~7.27%,粗纤维含量则增加6.16%~15.89%,且Fe+Mn 处理两指标值均显著高于CK(图5B、D)。
图5 微量元素及其组配对羊肚菌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由图6 可知,施用微量元素均提高了羊肚菌子实体产量,各处理间表现为Fe+Mn>Zn+Fe+Mn>Zn+Fe>Fe>Zn+Mn>Mn>Zn>CK。 与CK 相比,微量元素各处理产量提高3.79%~15.37%,与Fe+Mn 处理相比,CK、Zn、Mn、Zn+Mn、Fe、Zn+Fe、Zn+Fe+Mn 分别降低13.32%、10.04%、9.23%、8.50%、5.17%、4.05%、3.69%。 此外,Fe+Mn 处理与CK差异显著,且二者分别与其他处理均无显著差异。
图6 微量元素及其组配对羊肚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微量元素是生物体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矿质养分,可改善生物体细胞原生质的胶体化学性质,提高和改善相关生物体的生长、产量与品质[15]。 锌(Zn)、铁(Fe)、锰(Mn)是羊肚菌子实体含量较高的3 种微量元素,但目前关于三者对羊肚菌菌丝发育及产质的功能作用知之甚少[16]。本研究结果表明,在Zn、Fe、Mn 及其组配处理与CK 之间菌丝特征没有明显差异,但微量元素处理均不同程度促进了菌丝体的生长和菌核的形成,这表明Zn、Fe、Mn 对羊肚菌孢子萌发及菌丝发育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Fe、Mo 是影响野生羊肚菌繁殖的重要土壤因子[11]。 此外,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含Mn 处理(Mn、Fe+Mn、Zn+Mn、Zn+Fe+Mn)对菌丝生长速率、菌丝活力及菌核形成的积极效应更优,且Fe+Mn 处理最优,表明Fe 与Mn 存在协同作用。
在氨基酸营养品质的质量评价中,人体必需氨基酸(EAA)的组成与含量是评价其营养品质的重要参考[17]。 本研究结果表明,CK 与微量元素处理的氨基酸组成丰富、种类齐全,但各氨基酸含量、比重高低不一,且甲硫氨酸(Met)、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含量均较低,这种氨基酸组成含量会显著影响氨基酸的整体利用率,导致其他EAA 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产生浪费[14,18]。 整体而言,各处理总EAA 含量表现为Mn>Zn+Fe+Mn>Fe+Mn>Zn+Mn>Zn+Fe>Fe>Zn>CK,且含Mn 处理(Mn、Fe+Mn、Zn+Mn、Zn+Fe+Mn)较CK 显著提高6.12%~10.87%。
WHO/FAO 中,氨基酸组成模式是进行营养评价的重要标准,被广泛用于各类食用菌的营养评价分析[19]。 根据FAO/WHO 推荐标准,人体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比例(EAA/NEAA)需高于0.465[20]。 本研究结果中,EAA/NEAA 为0.450 ~0.468,其中Mn、Zn+Mn、Fe+Mn分别为0.468、0.467、0.466,表明Mn 及其与Zn 或Fe 组配施用更有利于提高EAA/NEAA 值。 此外,药用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总量整体以含Mn 处理较高,表明施用Mn 肥可提高羊肚菌中呈味氨基酸含量,提高药用价值,这是羊肚菌爽口、味道鲜美及保健效果较好的重要原因。
微量元素是重要催化酶、大分子物质及香味物质的重要媒介[21],因此可影响羊肚菌的营养品质。 本研究中,Mn、Fe+Mn 处理下粗多糖、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整体较高,表明二者处理有利于提升羊肚菌的食用口感;同时粗脂肪与CK 无显著差异,这可满足健康食品的要求。 产量是反映羊肚菌生长、养分总含量及保障经济收入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中,各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Fe+Mn>Zn+Fe+Mn>Zn+Fe>Fe>Zn+Mn>Mn>Zn>CK,即微量元素均可提高羊肚菌子实体产量,但仅Fe+Mn 处理较CK 产量显著提高15.37%。
综上,Mn 肥对羊肚菌早期菌丝发育及最终营养品质均有重要作用,整体而言Mn 与Fe 组配(Fe+Mn)效果最佳,其可有利于菌丝体发育和菌核形成,羊肚菌子实体氨基酸营养价值及营养品质效果较佳,且可保障产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