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华,孙 平,韩 磊
(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山东 青岛 266071)
2020 年9 月23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1]提出,要培养医学“五术”人才,即具有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
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石,主要研究人体生命、疾病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中职医学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5 门课程。中职生正处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
经过调研,医学基础课程群在培养医学“五术”人才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医学“五术”人才培养内涵理解不深入;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不能充分体现“五术”育人精神;专业知识讲授与医学“五术”人才价值观塑造不能充分结合;思政案例在中职医学基础课程群不同学科教学中运用不恰当,如反复运用同一个思政案例等;评价方式单一不全面。为此,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通过医学基础课程群学科交叉融合,深入理解医学“五术”育人内涵,细化教学目标,构建医学“五术”育人思政案例资源库,改进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与医学“五术”内容有机融合,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于2021—2022 学年采用学科交叉融合医学“五术”育人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五维度、全过程、不重复原则,构建医学“五术”育人思政案例资源库,并编写以“器官”为主线的电子活页式教材;采用医学基础课程群学科交叉融合“五术”育人模式及“案例教学+BOPPPS”教学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师以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为目的,结合医学基础课程群学科内容,在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拓展医学“五术”育人内涵,将医学“五术”(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拓展为40 个二级育人目标(见图1)。
图1 医学“五术”育人内涵Figure 1 Education connotation of medical "five skills"
分别解释40 个二级育人目标,并运用思政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甘于奉献”的意思为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人民健康事业发展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冲突时,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甘于奉献”相应的思政案例为“衣原体之父”汤飞凡以身试毒,将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证实了这种微生物确实能引起沙眼,这项研究将我国沙眼患病率从55%降到6%以,使很多人避免了沙眼衣原体感染后致盲的问题。
在对中职医学基础课程群教师访谈、对学生调查后发现,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经常运用思政案例,学生也乐于接受。但同时发现,教师经常反复运用同样的思政案例,时常雷同的思政案例使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因此无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因此,针对基础医学课程群学科特点,组织教师定期集体备课及沟通交流,探究专业知识与思政案例的结合点,编写《中职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案例集》《医学“五术”教学案例集》,导入真实的医学案例,挖掘同一疾病中蕴含不同的思政元素,避免不同学科重复使用相同案例的现象。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分析《中职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案例集》收录的案例。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思政切入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思政元素:爱岗敬业;思政案例:呼吸科ICU 护士一晚上给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吸痰9 次,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持工作。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中,思政切入点: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白肺”;思政元素:人民健康;思政案例:电影《中国机长》中的机长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提高了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因此应积极锻炼身体。在生理学课程中,思政切入点: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肺通气障碍的问题;思政元素:善于研究;思政案例:通过国产呼吸道正压呼吸机——“鱼跃呼吸机”为什么是救命器械的问题,体现我国科学家善于研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思政切入点:在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过程中发现其小气道黏液过多;思政元素:学无止境;思政案例:通过尸体解剖得出新冠肺炎患者真正死亡的原因,为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利佐证。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思政切入点:新冠肺炎药物的开发;思政元素:科学研究;思政案例:Mpro蛋白抑制剂的发现,基于蛋白大分子结构设计制备出新冠肺炎治疗药物。在编写《中职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案例集》的基础上,编制医学“五术”育人PPT(180 个)、教学视频(180 个)、疾病预防健康宣教视频(俯卧位通气等36 个)、习题(180 套)等资源,供师生学习。
突破中职医学基础课程群的学科内容限制,根据岗位职责等,制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将医学“五术”育人内容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以“器官”为主线重新梳理课程内容,将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同一器官的知识进行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并编写电子活页式教材,电子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不仅要在其中融入典型工作案例、“1+X”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考点等内容,还要融入医学“五术”育人内容。
学科交叉融合“五术”育人模式的实施主要采用“案例教学+BOPPPS”教学法,通过将案例教学贯穿BOPPPS 教学的6 个环节(案例引入—明确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归纳总结),并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现实相结合(见图2)。
图2 大数据及多种信息化手段支撑的“案例教学+BOPPPS”教学法Figure 2 "Case-based teaching+BOPPPS" teaching methodology supported by big data and various information techniques
以医学“五术”育人为导向,从学生育人模式接受度、专业结合形式、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等维度评价教学效果。结合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访谈结果、问卷星平台匿名反馈评价等情况进行育人成效评价。
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培养其救死扶伤的道术。利用《医学“五术”教学案例集》中的道术相关案例,如近代解剖学之父维萨里用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换来了科学的进步;生理实验科学创设者威廉哈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糖丸爷爷”顾方舟带头服用活疫苗的故事。以案例为主线,使学生牢记生命至上的理念,使学生忠于理想、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以培养出具备道术精神的医学人才。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校园及社区医务志愿、敬老院和幼儿园救护宣讲、疾病防治健康宣教等医务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医者精神,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联动,真正实现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医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学生始终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利用《医学“五术”教学案例集》中的仁术相关案例,如通过无语良师——大体老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霍乱弧菌“逗号”的发现——罗伯特·科赫“以身试菌”的故事;“科学公仆”——沙眼衣原体发现者汤飞凡甘于奉献的故事。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及厚德为医、医者仁心的红烛精神。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专业认同感不足的问题,以案例为切入点,探索一条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一日一案例,一周一演讲,一月一总结,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科研诚信的职业素养。如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勤于思考的故事;杆菌之父——罗伯特·科赫善于研究的故事;血型发现者——卡尔·兰德斯坦纳做事严谨的故事。利用案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善于自我反思、敢于自我超越,形成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的科研品质及学无止境的终身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喜欢动手、不善于总结的特点,探索一条“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注重实操训练,以培养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医学人才。采用《医学“五术”教学案例集》中的技术相关案例,如现代护理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吃苦耐劳的故事;胰岛素的发现——班廷勇于奋斗、精益求精的故事;宫颈癌疫苗之父——周建勤奋执着的故事。通过案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的“内化于心”思维能力,养成勤学苦练、敢于担当的“外化于行”行为习惯,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使其具备工匠精神。
将“1+X”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内容制作成视频、动画等,作为操作练习的参考,供学生观看学习;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市级职业技能大赛;在医学专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加强劳动教育;为每5 名学生配备1 位导师,导师定期进行专业指导,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针对我校农村学生居多,学生沟通能力欠佳、人文素养有待于提高的现状,探索一条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采用《医学“五术”教学案例集》中的艺术相关案例,如“万婴之母”林巧稚对患者关爱呵护的故事;中国获“拉斯克奖”第一人——马海德不戴手套和麻风病患者握手的故事;抗击埃博拉的女将军——陈薇的故事;因为沟通问题引起误解导致患者跳楼的反面案例。通过案例,注重学生倾听、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人文素养高、关爱患者、富有服务意识、有温度的医学人才。
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构建的学科交叉融合“五术”育人模式,突破了学科限制,以医学基础课程群为依托进行医学“五术”教育,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医学基础课程群教师拍摄疾病预防、健康宣教视频36 部,主持2021 年、2022 年山东省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两项,2021 年青岛市“十四五”教育课题1 项,2021 年青岛市教育学会课题两项;4 名教师获2021 年全国中职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4 名教师获2022 年全国中职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8 名教师获得山东省中职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多名教师在青岛市教学能力比赛、优质课、公开课比赛中名列前茅。
自行设计中职医学“五术”调查问卷,经教学督导专业委员会审核后通过问卷星向2021 级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内容包括医学基础课程群学科交叉融合“五术”育人模式的应用对学生道术、仁术、技术、学术、艺术方面的影响,对教师案例选取的意见,对医学“五术”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意见等。共发放问卷235 份,回收有效问卷233 份。
研究结果显示,97.20%的学生认为学科交叉融合“五术”育人模式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有帮助;97.00%的学生对教师选取的案例满意;95.27%、93.56%、94.85%、94.00%、96.1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自己道术、仁术、技术、学术、艺术的影响较大。通过访谈,相比传统讲授法,学生更喜欢CBL 案例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通过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道术,尊重患者、满怀仁爱之心的仁术,扎实学识、深厚功底的学术,勤于实践、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善于沟通的艺术,以期培养出医学“五术”人才。
调查显示,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教学参与度更高,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往届学生。
采用学科交叉融合“五术”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目前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医学“五术”育人思政案例资源库及多元化立体评价体系,细化电子活页式教材,提升教师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及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挖掘医学“五术”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以期培养出医学“五术”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