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怡
摘 要: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好奇心、探索与的驱使下,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认知周遭事物、开始学习新鲜知识。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为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教师要在园内打造安全而充满趣味的探索环境,在科学指导下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探索方式、探索态度,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对此,教师应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打造“提问—探索—发现—实验—总结—提问”这一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由此创设科学有趣的幼儿探索活动。本文结合幼儿园教学活动情况,分别对创设幼儿园自主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要点、策略三方内容予以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科学探究活动;幼儿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7-2539(2023)13-0071-03
科学现象存在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气温变化、植物成长,大到飞船升天、星球运转,其背后离不开科学道理的支撑。科学探究活动顾名思义,便是以科学规律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活动,教学目的在于启发幼儿心智、锻炼幼儿肢体能力、拓宽幼儿知识视野、训练幼儿生活技巧。考虑到园内幼儿的年龄限制,教师在传统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认知常常覆盖幼儿认知,如何转变这一教学局面、创造智趣兼备的活动环境便是亟待幼儿教师解决的问题。
1.创设幼儿自主科学探究活动环境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目前,我国幼儿园招生年龄设置在3~6岁范围内,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重,对生活中的自然事物、社会现象本就抱有浓厚的探究欲望。像是园内植物会随着四季更迭、天气变化产生颜色、形状、姿态等不同转变,故教师应将这些生活元素、自然元素融入科学探究游戏设计中,以此调动幼儿的自主实践热情。自主科学探究环境便是为了满足幼儿探索欲望而营造的,其规划了幼儿的探索范围、引导了幼儿的探索路径,让幼儿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在收获中建立探究自信,长此以往,幼儿便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由此成长为健康快乐的个体。
(2)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为达成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落实幼小教育衔接工作,幼儿园通常设有语文、美术、音乐、科学等不同课程,以此园内幼儿的不同成长需求。无论是绘画教学还是手工制作,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儿歌学习,无论是绘本阅读还是实验操作,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均是为了达成培养幼儿个性思维、创新思维的目标。与幼儿与生俱来便拥有探索欲不同的是,创新能力往往需要经历后天培养,对此,自主科学探究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幼儿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让幼儿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拓展科学视野;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在科学实验中增强彼此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增进幼儿间和谐关系,循序渐进提升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
(3)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自主探究活动实质上是以幼儿为参与主体的实践活动,考虑到园内幼儿的年龄限制、认知限制,其常会在探索过程中未能注意到潜在危险,甚至在探索过程中受到伤害。因此创设探究环境便是教师对幼儿做出的必要保护,幼儿在进入环境前教师便已基本去除了潜在危险,有利于让幼儿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此外,教师也可在幼儿实践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规则教育,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手段帮助幼儿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由此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2.创设幼儿自主科学探究活动环境的要点
(1)环境观察要点
教师在创设幼儿自主科学探究活动环境前,应先对园内幼儿加以深入观察,掌握幼儿的兴趣偏好,以此筛选出最切合幼儿预期、最符合幼儿能力的活动主题。通常情况下教师观察分为整体观察和目标观察两种形式,整体观察即幼儿教师对班级内所有幼儿加以简单观测,得出整体性观察结论;目标观察则是教师从每班选出特定目标,这些目标应是性格突出或是能力突出的幼儿,借由对特定目标的观测得出最低或最高标准,由此预估活动开展情况。两种观测手段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教师应结合园内情况加以选择。但无论教师选择了哪一手段,都需及时留下书面记录,方面研讨小组研究和教师个人回顾。这些记录既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也将成为后续教学改革的参考依据,因此教师应重视环境观察、主题选择工作的必要性。
(2)情境创设要点
活动环境是幼儿实践的主要场所,这是幼儿自我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诚如前文所述,幼儿的年龄和阅历均十分有限,教师需在活动环境中进一步创设特定活动情境,以此减轻幼儿的陌生感、距离感,让幼儿积极投身于活动之中。情境创设应包括如下两方面。第一,物理情境。物理情境即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境,生活、自然是幼儿探索的实际范畴,也是幼儿探索反向作用的具体空间。物理情境还按照园内区域划分为室内、室外两层环境。室内环境范围较小,室外环境范围更大,但室内环境拥有更多的智能化设备支持。对此教师应串联室内室外环境间的转换关系,设计出两种环境均能顺利开展的教学活动。举例而言,春夏之际常有微风,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教师可在课上播放风筝放飞、制作相关视频,并以图片形式拆解风筝的部件要求,引导幼儿运用现有材料制作自己的专属风筝。制作完毕后教师便可将幼儿带往室外环境,让其自行放飞风筝看风筝是否能顺利升空。在放风筝过程中,教师可逐步引导幼儿思考:“你认为风筝起飞需要哪些因素?”“你认为什么样子的风筝飞得高?”“你认为哪种材料最适合制作风筝?”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有所收获。总之,物理情境创设应满足灵活性、简便性、趣味性三重原则,如此一来才能便于实践、全员参与。第二,社会情境。生活是知识生成的背景,知识又将回馈于生活,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在幼儿教育中格外重要。社会情境实质上便是在活动环境中融入实际生活场景,让幼儿在碰撞中产生激烈交流,以此增强幼儿的自主表达、自主探究意愿。仍以前文提及的风筝制作活动为例,教师可在园内举行风筝比赛,看规定时间内谁的风筝飞得最高、飞行时间最久。幼儿在这类活动中会自然形成竞争关系,竞争所带来的问题便是需要幼儿自主探究、自我解决的。当然教师应留心“矛盾”激烈程度,若幼儿情绪激动、无法调和,教师便需及时介入帮助幼儿疏解心结,防止幼儿因难以调和的分歧而分道扬镳。
(3)材料选择要点
幼儿活动离不开道具支持,这意味着教师除过营造活动环境外,还需选择科学、适宜的活动材料,以此制作可辅助幼儿活动的相关道具。活动材料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物美价廉。幼儿身心发育迅速,有时上半学期还能使用的游戏道具到了下半学期便无法吸引幼儿的关注,因此活动道具材料选择应遵循物美价廉原则,活动道具无须过于昂贵,只要无毒无害、环保耐用便可。以花瓶制作活动为例,教师可先行安排幼儿观察市面上的流行花瓶款式,借助塑料瓶、玻璃瓶、彩纸等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花瓶。从这一活动不难看出“废物利用”既能节省教学经费,又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幼儿对生活细节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第二,灵活百变。灵活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均是考虑到幼儿探索欲望的转变速度。像是花瓶制作活动中的玻璃瓶,其不仅能制作花瓶,还能制作风铃、乐器等其他事物,这类灵活性强、变化多样的材料便是值得教师予以尝试的活动要素。第三,操作简便。幼儿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考虑到幼儿的真实情况教师不宜选用过难的教学材料。因此教师在筛选活动材料时应将自身放置在幼儿视角上,切身处地思索幼儿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由此设计出解决方式。总之,教师在筛选活动材料时应适时考虑幼儿的真实需求,在活动过程中落实自身陪伴、监督、指导职责,由此确保园内幼儿均能全身心投入进活动之中。
3.创设幼儿自主科学探究活动环境的策略
(1)创设活动环境,激发探究意愿
环境在幼儿成长中有着重要影响,科学而富有趣味的环境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自主实践热情。就实践而言教师应始终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站在幼儿视角观察世界、探索世界、挖掘世界,由此创设生动而有趣的活动形式。春夏之际多雨,雨后晴空常会出现彩虹。对此,教师便可在室内要求幼儿用彩笔绘制自己心目中的彩虹画面,随后在大屏幕中播放雨后彩虹出现的视频,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彩虹生成的原理。除过视频播放外,教师还可带领幼儿参与“喷水制作彩虹”相关实验,让幼儿在实验中思考“彩虹生成的要素”这一问题,潜移默化中推进活动进展,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意愿。
(2)优化活动氛围,深化探究力度
幼儿的观察视角与成长的观察视角截然不同,那些在教师眼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幼儿眼中可能就是别样画面。因此教师切不可嘲笑、讽刺幼儿的这些细微发现,而应给予幼儿足够的肯定与尊重。举例而言,有的幼儿知道麻雀、燕子拥有翅膀能在空中飞翔,便下意识认为所有鸟类都能飞翔,故教师让幼儿以“企鹅”为主题创作时,这些幼儿便会画出会飞的企鹅。有的幼儿学习了“饭前便后要洗手”的知识,不止这般严格要求自己,更会抱着自己的宠物洗手、洗澡,如有的幼儿想用肥皂为自己家中的金鱼洗澡,这些行为看似幼稚而荒谬实际上则是幼儿勇于实践、乐于探究的外在体现。就活动指导而言,教师应发挥自身引导、观察职责,主动放低姿态与幼儿交朋友,拉近师幼关系、构建师幼信任桥梁。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动画观看、游戏实践中增强幼儿的实践认知、激发幼儿的探究力度。就实践而言,幼儿班级均会种植绿植用于班级装饰、净化室内空气、提升幼儿的责任意识。对此,教师可将班级幼儿划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分发给每组成员同等数量花种,安排每组幼儿承担播种、浇水、晒太阳等各项任务,并在工作记录中留下记录。一月过后教师应安排幼儿集中展示小组绿植成长情况,借助文本记录让班级幼儿进行经验分享、实践交流,像是土应该埋多深、水应该浇多少、太阳下要晒多久等技巧便是源自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事实上这类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又提升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让班级幼儿关系朝着良性角度不断发展。
(3)增强师幼互动,建立探究自信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取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那些操作简单、互动频繁、趣味横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得到幼儿的广泛认可。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样符合上述要求,探究活动意味着幼儿需要调动全身感官观察、挖掘、分析身边事物,经由动手操作、用脑思考全过程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身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监督者,幼儿教师应充分激化活动环境,建立师幼间、活动项目间、活动环境间的衔接关系,以此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目前,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环境包括室内科学区角、科学实验室、室外自然环境等不同类型划分,无论环境大小、道具丰富程度如何不同,但只有被教师充分激发才能发挥其应有效力。因此,教师需增强自身与幼儿的深入交流,扫清幼儿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水杯是日常生活中幼儿常用物品,其有着塑料、玻璃、陶瓷等不同材质区别,但无论何种材质的水杯长时间盛装茶水、饮料后均会在杯中留下黄黑色污渍。教师可以此为题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知道的去除污渍方式,并邀请幼儿当堂实践自己的去污技巧。考虑到教学时长有限,教师只需随机挑选一至二条幼儿意见便可,操作结束后教师应总结出切实可行、操作简便的方案,鼓励幼儿回家尝试。除过清理水杯污渍外,清扫窗户、去除衣物油污等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技巧,教师可借由科学活动手段传授幼儿生活经验,以此提升幼儿的家务参与热情,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总之,教师应多给予幼儿足够的认可和激励,将生活场景转变为活动主题,引导幼儿发现生活问题并探寻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探究是幼儿认识世界、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手段,自主探究活动可充分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幼儿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科学化趣味化的自主探究活动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已然成为幼儿园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于千. 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支持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2]文闻.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北华大学,2019.
[3]朱萍.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环境创设[J].幸福家庭,2021(09).
[4]范玉华.在自然环境下如何开展幼儿科学教育[J].好家长,2017(3).
[5]梁晓寧.浅谈科学区环境的创新发展之路[J].学周刊,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