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祎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传统幼儿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真正适合幼儿,能够让幼儿接触、学习更广泛、更多元的知识,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基础。而科学领域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知欲,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提高幼儿对科学的理解能力,还能缩短科学探索的等待期,及时回应幼儿的猜想,扩展幼儿科学领域知识面;同时丰富了亲子科学游戏,让幼儿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科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3-0068-03
幼儿园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其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幼儿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种新的教学方式、辅助性的教学方式也层出不穷。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成长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资讯科技高度普及的大数据时代,新的工业技术已经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幼儿的学习方式。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小学阶段进行科学研究,对幼儿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幼教教育要从直观性、高效性、扩展性等方面进行变革,从不同的角度指导幼儿,用信息技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改进教育方式,是所有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实践的重要内容。《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信息技术在科学领域的运用正体现了指南的精神。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使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得以提升,加速了教育的发展,而幼儿园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其运用于信息技术,不仅使科学领域各学科教学质量上得到了提高,同时还促进了各学科整合,提高了幼儿综合能力及科学意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幼儿园各个班级都安装了电视机、计算机,从而完善了幼儿教学方法,使得各个学科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幼儿对知识的认识。因此,将信息技术用于幼儿科学各个学科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让兴趣走进科学游戏,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探知欲
3-6岁的幼儿,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好奇心是激发幼儿兴趣的良药,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是激发幼儿好奇心、提高科学活动兴趣的最佳良药。利用幼儿熟悉的卡通形象,通俗易懂的简短语言向幼儿介绍科学百科,讲解科学现象,带领幼儿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充分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探知欲。除了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仍然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大班《认识人民币》的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超市的闯关模块,幼儿模拟超市购物,随机抽取购物金额,在第一环节,出现的超市物品金额均为和人民币对应的整数金额,幼儿能将手里的模拟人民币和相应的物品对应为闯关成功;第二关超市物品金额会出现7元、12元等,要求幼儿所购物品总金额不超过抽取的金额为闯关成功;第三关则要求幼儿能正确兑换剩余的金额则为成功,在此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设计幼儿最感兴趣的闯关游戏,将科学知识完美融合,在一关一关的闯关游戏中,重难点逐一突破,科学知识得到提升,科学的探知欲得到了激发。
(2)信息技术将抽象变形象,提高了幼儿对科学的理解能力。
幼儿的思维具有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更能理解、认知,而科学活动则具有抽象性。因此,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小班科学活动《认识圆形》中,为让幼儿理解圆形能平稳滚动这一特点,教师以为熊爷爷选购汽车轮胎引入活动,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让幼儿将不同形状的轮胎放在汽车上,生动形象的感知不同轮胎的汽车行驶的效果,通过亲自操作及信息技术完美的动画呈现,孩子马上理解了圆形能平稳滚动这一特点,同时知道了所有的轮胎都是圆形的道理。
(3)信息技术缩短了幼儿的等待期,及时回应了幼儿猜想,扩展了幼儿科学领域知识面
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演变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幼儿对某一事物持续的专注力有限,长期的等待极易磨灭幼儿对科学的探知,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将幼儿的等待期缩短,及时回应了幼儿的猜想,让孩子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毛毛虫变蝴蝶》中,毛毛虫会变蝴蝶吗?“不会不会,毛毛虫那么丑,蝴蝶那么美,怎么可能是毛毛蟲变得呢?”“毛毛虫在地上爬,蝴蝶在天上飞,蝴蝶怎么可能是毛毛虫变得呢?”“我好像听过这个故事,但是怎么变的不知道。”“我相信可以变,只要努力就可以!”“只要不挑食就可以,我妈妈说的”……孩子的猜想来源他们对日常经验的积累,如何让幼儿的猜想得到验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毛毛虫变蝴蝶的动画视频,孩子就像看动画片一样了解了变化的整个过程,这比教师的讲解、看图画书来得更加生动、形象,离园时孩子骄傲地告诉爸爸妈妈“妈妈你知道蝴蝶是什么变的吗?我知道哟!”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幼儿科学知识面越来越广了。
(4)信息技术让家长了解了方法,使科学亲子游戏变得丰富多彩
随着电子产品的丰富,孩子回家就抱着手机、iPad,刷抖音、玩游戏已成为家长最大的苦恼,如何利用好这些电子产品,让“玩”变得有意义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为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首先在班级群创设打卡游戏,每天一个科学小任务,完成的幼儿自动打卡,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如有新的知识内容时,则分组竞赛,需每组成员都分别完成任务后才算打卡成功,这样孩子和家长不仅自己积极参与还要监督同伴完成,信息技术让科学亲子游戏变得丰富多彩,家长找到了方法,苦恼变成了收获。
2.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应用的积极作用
(1)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一切的源泉,也是推动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对社会和规则的理解还很模糊。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他的爱好。因此,对幼儿而言,一提到科学,他们就不会马上喜欢,因为他们对科学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探究其中的奥秘。只有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接下来的课程才会顺利进行。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的声音、图案等组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各种不同的声音、图案等组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科学特性和含义,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符合当今社会幼儿的心理特点,对从小就伴随着电子设备长大的幼儿而言,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某些科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幼儿的理解和动龄的原因,注意力很难集中,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在幼儿园里,经常難以完成整个课堂的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对科学的研究也会变得浅显。除此之外,通过运用资讯科技,将幼儿所喜爱的动画元素,从他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元素中筛选出来,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而在幼儿园从众心理比较强烈,经常会有两三个人喜欢能让小伙伴产生兴趣,从而形成一个很好的氛围,让科学活动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了一些科学知识,让孩子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愉悦的学习气氛。而且,可以反复播放多媒体视频,有助于加深幼儿的理解、记忆和身体的感受,从而巩固教学效果。
(2)更能凸显幼儿的主体性
在当今的教育思想中,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主体性、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很好地贯彻这种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而科学活动又受到场地和环境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出科学的变化。同时,科学活动本身也需要一些实践教学进行辅助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有时孩子会因为语言和行为而变得难以理解,从而变得沮丧厌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孩子学习得不好,学习起来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信息技术具有更新快、信息量大、色彩丰富、动态画面常新等特点,能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的实验分解,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愿望,让幼儿从被动变成了主动,让幼儿能够从被动变成积极。孩子愿意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循环。
(3)有利于丰富知识面,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幼儿园里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又像是一块海绵,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汲取着新的知识。而在科学的世界里,很多小知识、小妙招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幼儿对科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内容,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以后的义务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科技活动中,资讯科技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小朋友因年龄较小,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对危险的认识较少。虽然教师在探索科学的时候,倡导的是探险,但是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不能用真正的危险行为强化他们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画面变得更有质感、更有色彩、更有冲击力,再加上一些信息技术,可以让一些场景变得更直观、更有冲击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经常会教孩子如何预防雷击、电击等自然灾害。但是这样的伤害是无法用实际行动展现的,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比如用动画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看到雷电的形成原因、雷电的危险、雷电的威力、雷电的危害,并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反应,教导幼儿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并在教室里进行雷电的模拟。比如,关门窗、拉窗帘、熄灯、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画面等创造环境,使孩子能够根据刚才所讲的逃生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己的安全。
3.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策略
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正面效应,而不能只依靠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教育,而要加强对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掌握好信息技术的时机,不要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最后,要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加深幼儿的印象,增强幼儿的科学素质。例如,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力,可以运用资讯科技与幼儿园的科技角进行互动游戏,既能提高幼儿的生命保护意识,又能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例如,建立一个天然的角落,用来饲养兔子、乌龟、小金鱼等日常生活中的小动物。引导孩子参加喂养、清洁、换水等日常生活。教师用图片将幼童的成长历程拍下来,然后用多媒体录像的方式呈现在教室里,让孩子回顾小动物的成长历程,了解成长的不同阶段。比如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收获等。在观察的同时,还能引导孩子自己动手、自己播、等着萌芽、细心照料。由于幼儿年龄小,不会写字。因此,幼儿教师用图画的方式,让幼儿观察各种种子发芽、成长的状况,并透过观察,找到种子、发芽、成长的全过程。这种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动手过程,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打破了以往的单调的课堂模式,而且在孩子的参与下,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只小白兔在自己的喂养下长大了多少岁?孩子忍不住对科学课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是一种激励,让孩子变得更加投入、更加享受、更加期待、更加珍惜科学课的学习,教室也终于达到了“以孩子为中心”的目的。
4.结语
在新的时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更好地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起点。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对文化的理解与积累,还包括对幼儿的能力、思想、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幼儿期正是思想形成的黄金时期,要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丰富的科学环境,让孩子认知和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培养幼儿的生活情趣和创造能力,引导幼儿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不断的探究中寻找最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欣.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
[2]李德华.幼儿园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教师,2021(32).
[3]冯君.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07).
[4]郭小娜.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J].智力,2020(21).
[5]陈小珠.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