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生活美育”思想映照下的幼儿美育实践

2023-08-07 09:59:57金蓉
求知导刊 2023年14期

摘 要:当前的幼儿园美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美育”思想,主张以审美的精神办教育,使教育成为美化人的工具,对幼儿园美育有借鉴和指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美育”理论,以幼儿为主体、以生活为根本、以审美为核心、以实践为手段,来加强幼儿的审美教育,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生活美育;幼儿美育;美育理念

作者简介:金蓉(1994—),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机关)幼儿园。

美育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人,它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幼儿园美育既能满足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又契合新时代发展和幼儿园课程设置的需求。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情况来看,美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美育”思想,指出美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教师要通过培植向上的生活力,最终实现塑造真善美的人的目的,要以审美的精神办教育,使教育成为美化人的工具。将审美活动和现实生活相统一,着眼于美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关注生活美学的积极意义,对当代幼儿美育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生活美育”思想映照下幼儿美育的理念

(一)幼儿美育扎根于生活的沃土

在陶行知先生的美育思想中,美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始终和劳动、实践、创造结合在一起。美作為线索,贯穿于环境、行为等有关生活实践的每一个方面。生活不仅为美育提供素材,同时也是情感和想象力发展的原动力,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幼儿不竭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幼儿美育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并最终指向美好的生活,这种扎根于生活沃土的幼儿美育才能真正焕发活力。

(二)通过实践实施幼儿美育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美育理论的方法,也是核心内容之一。美育是在生活中发生的。生活中产生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求解实际问题,才是真正的学问。幼儿美育应该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幼儿应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并从中获得经验。过程性是美育的一个特点,其目的和价值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现。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艺友制”,强调“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指出了美育过程中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大家共教共学共做”的美育效果。在美育的过程中,施教者是老师,受教者是幼儿,也可能完全相反,师生是相互作用的,即所谓教学相长。

(三)注重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陶行知先生提倡和向往自然、朴素之美,讲求“本真生活”就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机勃勃的状态。幼儿美育注重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也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幼儿美育应以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会为重点,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具有独特个体差异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作为开展美育活动的前提。为此,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引导幼儿愉快地感受、体验与表达,进而形成审美和创造能力。

二、“生活美育”思想映照下幼儿美育的价值

(一)满足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指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将幼儿培养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地培养上去,幼儿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实施美育的最佳阶段是幼儿时期,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美育。幼儿美育的任务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通过周围环境发展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美育对幼儿的心灵塑造、智力发展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使幼儿成为拥有较高审美趣味、审美品格的人。

(二)契合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关于诗的谈话》中,陶行知提出:“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并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可见,受教育者在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在了解着社会、改造着社会。

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由“知识核心”迈向“核心素养”,当前,人才培养的症结在于创新力不够,而创新力的重点是想象力的培养。幼儿美育,重在引导幼儿进入想象力的王国。比如,数学的秩序感也存在于音乐中,几何的空间美学也存在于舞蹈和美术里。以美育人,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契合幼儿园课程的需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激发其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同时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教师应注重对幼儿进行美的启蒙教育,使其学会用发现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幼儿理解和欣赏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之美的能力。

三、“生活美育”思想映照下幼儿美育的启示

在“生活美育”思想的指引下,幼儿美育应以幼儿为主体,以生活为根本,以实践为手段,以审美为核心,四者互为前提,相互作用。

(一)以幼儿为主体,更新幼儿美育理念

科学的理念引领着幼儿美育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教师要更新幼儿美育理念,以幼儿为主体,了解幼儿在该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明白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需求。教师还要倾听幼儿的想法,理解幼儿,给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教师在幼儿美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领着幼儿,所以,教师不仅要更新自身的幼儿美育理念,还应帮助家长共同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美育的价值。教师要和家长一同做好幼儿活动中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鼓励并支持幼儿用不同的形式、材料,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笔者所在班级有一个区域叫“小小日子放光彩”,意为“感受生活”“发现生活”“记录生活”,这里放著孩子们用来记录生活的本子,有他们的生活、想法、心情,孩子们会拿着本子和伙伴一起记录、分享,也会定期将本子带回家和家长分享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有一次,有个孩子和笔者说:“爸爸说我画得乱七八糟,一点也不好看。”翻开那一页,笔者看到很多流畅的线条,一下子就明白那是孩子观察到的小草,因为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在草地上写生。笔者及时对孩子的记录表示肯定。受这一事件的启发,之后笔者都会在画面上增加“孩子的话”“老师的话”,来向家长传递更多的信息,并在家长群中分享我们的活动过程,让家长能更容易理解孩子的作品,从而肯定和鼓励孩子。在这之后,孩子们会和笔者分享家庭中的美育活动,比如,幼儿和家长继小草写生活动后,一同用相机记录下各种各样的草,以及幼儿观察草后的新感受。只有在正确的美育理念下,才能真正做到以美育人。

(二)以生活为根本,让幼儿美育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立足生活谈美,他对美的理解是广义的,并且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做一桩事情,画幅图画,写一张字,如能自慰慰人就叫做美。一餐饭烧得好,能使自家人吃得愉快舒服,也能够使人家愉快舒服,岂不是一种艺术吗?”教育的出发点、过程以及落脚点,都是生活。只有懂生活、会生活,才能更好地生活。生活是一种广泛的教育,因此,幼儿美育要打破校园的藩篱,打破课堂的禁锢。教师除了将美育融合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还应该将美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教育回归生活。

教师应在生活中渗透美育,以生活化的手段促进美育的实施,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强烈意愿,让幼儿在生活中接受美的教育,在美育中更好地生活。对此,教师可以开发生活化资源,使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受到美的熏陶;利用生活化材料开展美术活动,激发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幼儿的特点,以情境、游戏的方式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充分释放,心灵得到升华;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去探索世界、积累经验,更加积极地参与艺术活动,以达到以美怡情、以美启智、以美激趣、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目标。

(三)以审美为核心,优化幼儿的美育环境

幼儿只有有了充分的感受和体验,才有表达的欲望,所以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才能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环境浸润是幼儿美育的途径之一。幼儿园的环境是无声的老师,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一直致力于改善教室、走廊、公共区域等的环境,力图带给幼儿美的感受,丰富其审美经验。

生活中处处藏着美,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跟幼儿一起留心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让幼儿发现不同的美,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表达可以是言语,可以是图文影音,也可以是三维场景。教师要用美育的方式解放幼儿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社会,与万物为友,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对社会进行分析,在大自然、社会中陶冶性情,锻炼意志。

幼儿园的晚秋,落叶铺在地上很美,幼儿路过时却很少会停下来观察这些叶子。于是,在散步活动中,笔者带着幼儿去寻找幼儿园中秋天的变化,给予他们慢慢欣赏、慢慢发现的机会,果不其然,他们发现了这一地的落叶:“树叶有黄色、红色,上面还有很小的斑点。”“这片叶子金黄金黄的,好不真实。”“这片叶子是镂空的,透过它看蓝天,太美啦。”幼儿将落叶带回教室,铺在自然角的地上、放在美术区的材料柜、放在班级的资源库,在反复欣赏中感受着自然的美、生命的美,他们用绘画、手工、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经过这一活动,幼儿会将自己在小区里、公园里、回家的路上捡到的落叶带来幼儿园,并兴奋地和大家分享。这一审美经验,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他们开始意识到,慢下来就会发现美丽的风景。

(四)以实践为手段,强调幼儿的美育过程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而幼儿园教人化人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通过环境、艺术、校貌来陶冶幼儿的情操。过程性是美育的一大特点,美育的目的和价值都在美育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审美活动本身,审美活动的目的和方法统一于同一过程之中。当然,受教育对象的参与也是美育过程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活动必须依靠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要引导幼儿从身边的小事感受美、创造美,如我们的班级环境是幼儿自己设计、布置的,因此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很强,会主动关心环境的整洁度、美观度。我们将每周五作为班级整理日,这一天,幼儿会先讨论、合理分工后再行动,用抹布用心擦拭每一件物品,分类收纳、整理游戏材料,甚至还会去户外寻找美丽的小花插在花瓶里,使班级环境更温馨。

懂得艺术,也许需要一生,但热爱艺术,却始于童年。每个人都应该在成长关键期,接受充分的审美教育。幼儿美育能使儿童在美的感受中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使儿童形成正确的美丑观念、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使其在未来的人生中走得更远、更幸福。

[参考文献]

刘晋.陶行知美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贵州:贵州大学,2010.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1-167,48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