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唐姗姗
精准帮教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依托日益成熟的社会支持体系,得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能够在全面分析致罪原因和个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其回归社会的多元需求对症下药
6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何报翔率队深入北京市海淀寄读学校、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就今年两会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关于构建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制度”进行督办走访并与相关人员交流座谈。
参加活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表示,办理好涉及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提案,最根本的是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业化与社会化有机融合。检察机关将深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借助专业社会力量,提高不捕、不诉、附条件不起诉后的精准帮教水平,规范考察评估,做实做优“后半篇文章”。
“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下称“两法”),确立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新格局,赋予检察机关对涉及未成年人的诉讼活动和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预防工作等开展法律监督的职责。
“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低学历化’的趋势,检察机关更加注重特殊、优先保护,从强调宽缓化处理向精准帮教和依法惩治并重,促进涉罪未成年人的‘再社会化’。”最高检第九检察厅检察官对记者说。
精准帮教,是指未检干警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以预防重新犯罪、帮助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健康成长为主要任务,联合司法社工、其他专业人员等运用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围绕涉罪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和回归社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帮教,使其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过程。
精准帮教的对象范围主要是罪错未成年人,既包括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包括在刑事案件中发现的触犯刑法但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和有其他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据最高检第九检察厅检察官介绍,与传统的帮教相比,精准帮教更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传统帮教是“万能钥匙”,受人力、财力及社会支持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未成年人个体需求的关注和回应不足,一套方案适用所有未成年人,没有针对性,帮教效果难以保证。精准帮教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依托日益成熟的社会支持体系,得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能够在全面分析致罪原因和个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其回归社会的多元需求对症下药,更加突出帮教的针对性、有效性。
从帮教理念来看,传统帮教更侧重于再犯预防,通过帮教使其不再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精准帮教不仅强调再犯预防,同时也更为注重未成年人的发展权利,并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精准帮教,既合乎情理又合乎法理。”河南警察学院法律系讲师蒋亢表示,从情理出发,未成年人处于特殊成长阶段,由于生理发育及心理发育相对不成熟,其认知能力比较差、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未成年人本身具有比成年人更强的可塑性,应重在教育与挽救。从法理出发,法律最终目的不在于惩罚犯罪,而在于预防犯罪。刑事诉讼法第277条指出:“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也表明,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帮教,使其回归正途,不仅具有合法性,而且是法律实施的重要目的。
据了解,2018年至2022年,不论是依法严肃追究还是宽缓处理,检察机关都把精准帮教贯穿办案始终,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5年来,共有510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经帮教知错悔改,顺利考上大学。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旭晴表示,从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看到了检察机关用心用情帮教涉罪未成年人的决心和行动。她同时建议,检察机关要积极与高校、社会组织合作,引入专业力量辅助开展社会调查、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帮教观护工作,提升帮教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检察官在精准帮教中是帮教程序的启动者、帮教流程的主导者、社会资源的引入者和帮教效果的监督者。”广东省广州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李征表示,从委托社工进行社会调查、心理咨询师出具心理测评报告,共同制定帮教方案,到对精准帮教全程跟踪落实都有检察机关的参与,发现效果不明显的或出现新情况,随时调整帮教方案和帮教时间,确保精准、全程、动态帮教。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之痛,也是家庭之痛。在核心家庭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就直接把孩子推向了社会,这也是现代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学原因。李征告诉记者:“在制定帮教方案中,对罪错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教育一直占有重要位置。”
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检察院办理的一宗盗窃案中,17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小陈家庭监护问题较为突出,其父亲长期在外工作,父子关系疏远,母亲较为强势,管教方式简单粗暴,要求小陈绝对服从。小陈从小性格内向,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对小陈更是疏于管教,小陈越发叛逆,转而向网络寻求精神满足,出现较为严重的沉迷网络现象。案发后,通过检察官的引导,小陈在父母面前终于说出这些年来自家庭、对父母婚姻的无形压力,认为父母从不愿倾听自己的心声,不愿尝试去理解自己。其父母也第一次认识到家庭氛围带给孩子巨大的影响。检察机关根据小陈的情节依法对其进行附条件不起诉,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针对小陈父母存在的放任型、专断型教养态度,办案检察官与司法社工确定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开展“参与式家庭教育指导”。
小陈与父母共同确定了首次家庭会议议题为“如何合理安排使用网络时间”。在家庭会议上,小陈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于使用网络时间的计划表,阐述了相关理由。随后父母分别对计划表发表意见。在司法社工的引导下,各家庭成员就存在的分歧进行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敲定了计划表的内容。
会后,司法社工要求父母定期反馈计划执行的情况,肯定孩子的正向变化,并在达成合意的前提下允许结合实际情况对计划表进行调整。此后,司法社工多次引导小陈家庭召开家庭会议,小陈的父母逐步掌握自主召开家庭会议的方法和技巧,甚至在会后主动将会议记录向司法社工分享。
检察官在回访中发现,家庭会议的方式逐步成为小陈家庭增进亲子沟通、凝聚共识的有效手段,小陈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正向转化,亲子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小陈沉迷网络的情况也得到扭转。
制定的帮教方案并非一成不变。在湖北省秭归县,因为一起聚众斗殴案,高二学生小伟与同伙落网。经社会调查,秭归县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宋俏了解到,小伟在学校是一名优等生,斗殴系一时冲动。综合考虑后,检察机关依法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不捕不诉,不等于‘一放了之’。”宋俏对其开启了为期一年的跟踪帮教。
不久,小伟步入高三,备战高考。宋俏到学校回访,了解到小伟上高三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低落。这种压力是高考带来的吗?宋俏并未轻易定性。通过与小伟的几次深谈,小伟告诉她:“自从那件事情后,我就害怕其他同学知道,总觉得他们在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不想被区别对待。”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组织开展“家庭支持性成长团队”培训活动。
宋俏注意到,小伟与人交谈时眼神闪躲,极不自信。面对小伟真正的压力来源,宋俏调整了帮教方案,与小伟的班主任、心理辅导师、家长共同组成“帮教小组”,建立专门档案,针对其心理压力、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量身定制”帮教方案,包括如何正确与父母相处、定期接受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教育等。高考前夕,小伟从往事的阴影中走出来,成功考入一所高校。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法制盛邦(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吕坚提出:“许多罪错未成年人在案发地缺乏监督考察的条件,跨区域的精准帮教十分有必要。”这也是检察机关发挥主导作用,调整精准帮教的发力点之一。
今年3月,广东省中山市第一市区检察院依法对小明等四名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虑到小明等四人均在佛冈县居住生活,如果由中山市第一市区检察院帮教,存在路途遥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不利于小明等四人顺利回归社会。为保障帮教效果,中山市第一市区检察院决定委托佛冈县检察院协助对小明等四人开展异地联合监督考察工作,让小明等四人在“家门口”接受帮教。
4月27日,佛冈县检察院与中山市第一市区检察院在异地帮教暨家庭教育指导联动会上签署了《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协议》,开启了两地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中异地协作的尝试。
被纳入福建省漳浦县检察院罪错未成年人“归航计划”接受临界预防观护的陈某被厦门某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他专程来到检察院向检察官报喜。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院执行院长席小华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积极链接各类资源、搭建协作平台,推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专门学校、社区、爱心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加入,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精准帮教,对受害未成年人帮扶救助,效果显著。”
精准帮教之所以能做到“一人一面”,在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方法,如司法社工的社会调查、心理辅导师的心理测评等,在帮教过程中依托未检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引入多元的帮教资源,能够有效回应未成年人行为矫治和回归社会的不同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各个主体在精准帮教中的作用,检察机关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今年4月,江苏省首家涉案未成年人心理评估中心在昆山市检察院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由昆山市检察院、昆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打造,意在为涉案未成年人开辟一条心理评估与心理援助服务“绿色通道”,为他们回归社会提供心理支持。
“在中心成立之前,我们仅针对附条件不起诉的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评估,作为监督考察期间帮教的参考,对于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期间的涉罪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被害人、证人难以做到全面评估,原因主要是难以链接合适的心理咨询师资源,费用也比较高。”江苏省昆山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卢晨告诉记者。
中心成立之后,评估范围更广,可以覆盖全部涉案未成年人,评估阶段提前到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期间。昆山市卫健委遴选了10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心理评估专家团队,可以在检察官作出决定之前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测评,为检察官作出逮捕、起诉决定、精准帮教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参考。
专业司法社工是开展精准帮教的核心力量,司法社工力量薄弱会影响社会调配、帮教矫治工作开展,不专业的司法社工贸然介入未成年人生活中,帮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专业的司法社工是等不来的,有了需求才有供给。只有开展精准帮教,提出专业司法社工的需求,专业司法社工才能在精准帮教实践中产生和生长。”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龚江告诉记者,深圳市精准帮教实践培育了一支专业司法社工队伍,走出一条专业化社会化精准帮教的道路。
深圳市检察院与团市委、社工协会、社工学院合作,初步建立起系统的专业司法社工培育体系。深圳市检察院负责培训体系设计、课程开发、师资联络、实训培养等工作;团市委负责项目立项、经费保障、组织技能竞赛等工作;社工协会和社工学院负责培训组织、考核、行业认证等工作。深圳市检察院在全国首创了“精准帮教深圳标准”,明确了专业司法社工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行为规范、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为专业司法社工行业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未成年人小宇因为盗窃,被移送至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检察院审查起诉。该院未检部门检察官通过审查社会调查报告、心理测评报告等材料,认为小宇具有帮教条件和挽救可能,遂安排其到企业观护基地接受为期6个月的考察帮教,专业司法社工全程参与帮教。
“我们结合小宇的个体特征、犯罪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为他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帮教矫治方案。”路桥区天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陆浩说。
在观护基地,检察官、司法社工及企业员工一同帮助小宇。6个月帮教期满后,小宇变得开朗懂事,还意外收到了帮教基地的入职邀请。小宇是该基地首个结束帮教后直接就业的帮教对象。
“迷途少年”小宇顺利返航,得益于路桥区多部门协同发力。早在2018年3月,在路桥区检察院的推动下,浙江省首个“党委政府主导、检察机关推动、职能部门联合、专业组织参与、社会力量协同”的少年司法一体化社会观护机制在路桥区产生,确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司法社工,实现对涉罪未成年人“全流程、一体化、一站式”的观护帮教服务。
2021年,路桥区检察院联合11个部门出台了《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实施意见》,为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相关案件提供指引。2022年,路桥区检察院发布全国首部未成年人强制亲职教育白皮书,形成专业化文本。2023年,台州市检察院、路桥区检察院两级联动,以路桥区2018年至2022年的671个案例为样本,发布浙江省首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帮扶工作白皮书》。
观护基地是精准帮教重要的场所之一。2013年,北京市建立了市内首家“新起点扬帆观护基地”,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近50家。截至2022年底,湖北省检察机关也建立了观护基地87个,考察帮教观护涉罪未成年人,“检企合作”的观护基地在精准帮教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4月21日,青海省首家省级未成年人观护基地——“未爱·守心”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基地主要针对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等4类16至18周岁的涉案罪错未成年人进行“1+N”联合帮教救助,为他们提供专业学习场所和“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引入司法社工、心理咨询、青年志愿者等参与观护帮教、教育矫治,帮助他们学习相关技能、重拾信心,顺利回归社会。
2019年,深圳市检察院涉罪未成年人精准帮教系统上线,结合智慧未检精准帮教系统,把帮教措施节点化、流程化、系统化,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专业社工和检察官等可通过手机上的智慧未保云服务平台,全天候进行帮教操作和管理,实现了帮教保护的全覆盖系统化。帮教系统无差别将全部帮教保护对象纳入系统,并从干预介入、评估、干预、再评估、后续跟踪全流程规范化。
深圳市检察院未检部门检察官介绍,智慧未检系统将全部规范固化在系统中,不仅支持、规范所有帮教和保护工作,而且对所有数据实时自动统计、自动更新、自动分析、自动考核、自动展示。通过科技赋能,在全国范围内为纳入系统的未成年人提供7×24小时精准保护和精准帮教服务,彻底打破了时空壁垒,从根本上改变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模式,为全国未检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方案。
202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智慧未检”建设,要加快推进未成年人帮教维权平台建设,注重未成年人检察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提升未成年人检察的智能化水平。
同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检察院通过科技创新,打造了一个集刑检办案、多领域监督、精准帮教“三位一体”的业务智能辅助系统——“春燕工作室”。为提升精准帮教专业度,降低再犯率,该平台设计精准匹配定制模式,通过“分类观护”模块,根据被帮教人员的居住地、文化程度、犯罪特点等信息匹配网格观护员、定制特色化考察帮教方案;社工收集帮教活动材料后,传输至平台,供检察官在线监督。同时,在开展公益服务时,被附条件不起诉人也可通过平台签到签退,让检察官实时监督,提升帮教精准度。
广州市检察院也在“检护青穗”智慧未检小程序中设置了“启明星”帮教平台,针对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学校、社会服务组织以及检察官、司法社工、涉罪未成年人、监护人等不同主体开设不同角色账户,实现检察官线上发布帮教方案,被帮教人线上完成多种学习任务,帮教社工、监护人等主体线上协同帮教,及时反馈帮教情况。自平台上线以来,全市检察机关通过该平台共对近600名涉罪未成年人进行跟踪帮教,上述未成年人中无一再犯,其中有5人考上了大学。
在检察机关多方位的努力下,精准帮教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帮助越来越多的罪错未成年人重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