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豫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贵州 贵阳 550001)
牙体牙髓病是牙体疾病与牙髓疾病的统称,前者是指牙体硬组织出现缺损,但并未涉及牙神经(如龋齿、牙体磨损或牙体劈裂),后者是指牙神经受到细菌的感染而出现牙髓炎、牙髓坏死及根尖周炎[1-2]。当前临床对于牙体牙髓病患者的治疗以牙根填充为主,大部分患者均可借此恢复牙体的正常形态。此类患者的牙根填充治疗需先使用专用器械磨除牙齿根管内的感染牙髓、细菌病灶,再对根管进行严密填充,以彻底消除牙齿炎症,最大程度保留患牙牙体[3]。但上述器械的组成复杂,种类较多,且多在口腔内完成操作。采用常规的二手操作技术,虽可完成上述治疗操作,但对于操作医师而言,工作难度较大,耗时长,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局限[4-5]。因此,寻求更佳的操作手法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就四手操作技术结合口腔含漱液对牙体牙髓病的治疗效果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期间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00 例牙体牙髓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 例)。常规组:男、女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3 例、27 例;年龄18 ~60 岁,平均年龄(49.76±12.09)岁;疾病类型:慢性牙髓炎18 例、急性牙髓炎21例、牙外伤冠折露髓11 例。观察组:男、女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2 例、28 例;年龄18 ~60 岁,平均年龄(50.12±12.11)岁;疾病类型:慢性牙髓炎19 例、急性牙髓炎20 例、牙外伤冠折露髓11 例。两组患者的上述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1)经锥形束CT 检查明确诊断为牙体牙髓病;(2)满足根管治疗指征(无凝血障碍);(3)入组前3 个月内有重大手术史者。排除标准:(1)合并器官衰竭、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者;(2)有口腔正畸治疗史者;(3)处于妊娠期、哺乳期者。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护理人员和医生进行治护服务,其中护理人员主要负责询问病史、调节治疗所需仪器、查看仪器消毒日志、备好治疗药物、用品(如针线、纱布等)及合理安排治疗次序等。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协助其取舒适的体位。在此基础上,采取四手操作技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服务,即在开展治疗时,所有医护人员均需根据“六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双手只能接触患者的口腔与清洁消毒后的治疗器械,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全程戴上手套,并在治疗前后对所用器械进行消毒、冲洗。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注意减少与清洁物的接触。治疗结束后,还应及时对治疗期间所用仪器进行清点、整理。对于有锐利部分的仪器,应谨慎拿取,规范保管。对于无法重复使用和回收,需丢弃的仪器、物品,需及时消毒。在患者完成手术离室后,护理人员应对相关器械、治疗床进行充分清洁。确保清洁合格后,方可接待下一位患者。采取常规二手操作技术对常规组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服务,即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仅负责治疗器械的传递,而其他治疗工作均由医生自行完成。在完成上述治疗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口腔含漱液治疗,并告知其日常饮食禁忌。
(1)于治疗后3 个月进行治疗有效率的评定: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咀嚼功能恢复正常,X 线检查炎性病灶消失,牙间隙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咀嚼功能趋于正常,X 线检查炎性病灶较前缩小80% 及以上,牙间隙趋于正常;③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咀嚼功能趋于正常,X 线检查炎性病灶缩小60% ~79%,牙间隙较前有明显缩小;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2)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个月的晨起空腹静脉血(2 mL),检测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炎性因子的水平。患者于治疗前后咀嚼2 g 花生米,左右各咀嚼20 次后吐出,然后进行过筛、烘干、称重,以此评定咀嚼效率。咀嚼效率=(咀嚼前后重量差)/ 前重量×100%。(3)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入组时及出院时)的生活质量,此量表主要分为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功能四个维度,各维度分值均为0 ~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入组时及出院时)的疼痛程度,此评分法为10 分制,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5)统计对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咬合疼痛、牙龈肿胀、感染、继发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炎症因子水平、咀嚼功能及咀嚼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咀嚼功能及咀嚼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咀嚼功能及咀嚼效率的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咀嚼功能及咀嚼效率的对比(± 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 <0.05。
时间 组别 CRP(ng/L)TNF-α(ng/L)IL-1β(ng/L)咀嚼功能(nm)咀嚼效率(%)治疗前 常规组(n=50)0.41±0.09 81.36±28.58 328.64±44.31 0.62±0.05 56.38±5.27观察组(n=50)0.42±0.08 81.28±27.49 327.65±45.13 0.63±0.07 56.39±5.28 t 值 0.587 0.014 0.111 0.822 0.009 P 值 0.558 0.989 0.912 0.413 0.992治疗后 常规组(n=50)0.36±0.10* 51.85±13.34* 238.94±33.45* 0.79±0.13* 72.36±6.38*观察组(n=50)0.31±0.05* 44.53±15.15* 173.46±23.57* 0.95±0.17* 79.34±6.42*t 值 3.162 2.564 11.315 5.287 5.453 P 值 0.002 0.012 0.000 0.000 0.000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GQOL-74 各项目评分与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QOL-74 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VAS 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74 各项目评分与VAS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74 各项目评分与VAS 评分的对比(分,± s)
注:* 表示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 <0.05。
时间 组别 躯体功能评分 物质生活评分 社会功能评分 心理功能评分 VAS 评分治疗前 常规组(n=50)50.29±8.02 52.51±7.11 55.41±6.09 51.36±8.18 7.64±1.31观察组(n=50)50.21±7.73 52.49±7.12 55.42±6.08 51.28±7.99 7.65±1.13 t 值 0.051 0.014 0.008 0.049 0.041 P 值 0.960 0.989 0.993 0.961 0.967治疗后 常规组(n=50)61.32±5.07* 60.41±5.08* 65.36±3.10* 71.85±7.34* 6.94±1.45*观察组(n=50)72.43±5.08* 71.32±5.05* 77.31±5.05* 84.53±8.15* 5.46±0.57*t 值 10.946 10.770 14.260 8.175 6.717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例(%)]
牙齿可分为暴露在口腔中的牙冠部分,以及包绕在牙槽骨中的牙根部分。牙冠部分可分为三层,最外层是牙釉质,中间是牙本质,最里面是牙神经;牙根也可分为三层,最外层是牙骨质,中间是牙本质,最里面是牙神经[6]。发生在牙釉质、牙本质以及牙骨质处的疾病称为牙体疾病,发生在牙髓部分的疾病称为牙髓疾病。上述疾病可由细菌、牙周牙体磨损、牙外伤、牙周感染、逆行性牙髓炎等多种因素引起。根管治疗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可通过去除病灶组织后采取严密的牙体填充来最大程度消除牙齿炎症和保留患牙[7]。口腔科室的治疗操作具有特殊性,对专业性要求较高,使口腔科室护理人员大多难以胜任。因此,以往主要由口腔医师进行二手治疗操作,而常规的根管治疗操作精细,难度大,使得口腔医师的工作量大且繁忙,但工作效率较低,治疗时间较长,且患者预后不够理想[8]。因此,寻求更佳的操作方案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以四手操作技术结合口腔含漱液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以常规二手操作技术结合口腔含漱液治疗的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炎症因子水平、GQOL-74 各项目评分、VAS 评分、咀嚼功能及咀嚼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QOL-74 各项目评分、咀嚼功能及咀嚼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炎症因子水平、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四手操作技术是指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由医生与护理人员配合,使患者采取舒适、放松的体位,再由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四手治疗操作。此操作技术可确保各类器械、材料得到快速、平稳的传递,并可最大程度缩短操作时间。其在保障操作安全的同时,可预防交叉感染及操作失误等一系列并发症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治疗效果,最大程度减轻治疗操作对口腔黏膜的损伤,缓解后续疼痛反应,并以此提升生活质量[9]。由此可见,对于牙体牙髓病患者而言,采取四手操作技术进行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0]。此外,四手操作技术还可使医生在进行治疗操作时更快地获取相应的材料与仪器,缩短患者的张口时间,这不仅对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依从性及满意度[11]。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通过及时传递各种器械、材料,及时清除患者的血液、唾液等,可持续保持其口腔清洁,保证操作视野的清晰[12]。最后,再联合应用口腔含漱液与科学的饮食指导等,可进一步保障疗效与治疗安全性,并加快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牙体牙髓病患者以四手操作技术结合口腔含漱液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炎症因子水平、咀嚼功能及咀嚼效率,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