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3年地理课程思政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3-08-03 08:13:42潘晓芳曹晓妹张琳琳李吉祥
教育观察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思政

杜 盼,潘晓芳,曹晓妹,张琳琳,李吉祥

(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举措。[1]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立德树人为理念,率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机制。[2]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蕴含了大量的与家国情怀、唯物辩证法原理、科学态度、可持续发展观等有关的思政元素,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4]课程思政融入地理学科是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案,要求教师利用好课堂这一主战场,守好一方渠,种好责任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地理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开展研究地理课程思政的催化剂,有关于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基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整理分析地理课程思政这一领域的发文数量和研究热点等,为后续对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文献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章数据源自中国知网,在高级检索中以“地理”和“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截止时间设置为2023年3月21日。经过筛选、剔重、去除不相关文献,本文最终共提取到296篇文献。CiteSpace是由陈超美研究团队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应用于分析某一学科发展研究前景,因其具有高效性、便捷性和直观性,被学者广泛用于文献可视化分析。[5]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提取到的296篇文献进行作者合作、发文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以图谱和表格的形式反映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动态和发展前景。

二、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数量分析

借助Grapher软件绘制发文数量趋势图,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每年文献的发文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2018—2022年,地理课程思政研究文献整体呈增长趋势。

图1 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发文量及变化趋势

2018—2019年处于萌芽时期,与地理课程思政相关的文献均只有1篇。这一时期课程思政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地理课程思政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2018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把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融入各科专业课程,加快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6]2020—2022年处于增长阶段,文献数量由2020年的21篇逐年增长至2022年的166篇,文献数量大幅增长。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各类课程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牢牢把握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期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教学育人、教学引人,教学树人。[7]因2023年只统计了前3个月的文献情况,暂时看不出发文趋势,但总体来说,地理课程思政相关文献呈增长趋势,表明地理课程思政这一领域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本文将搜集到的296条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Pruning设置为无,得到如图2所示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节点131个,连线91条,密度0.0107。每个节点代表一位发文作者,两个发文作者之间的连线则代表他们之间的合作,连线越粗则表示作者之间合作越紧密。

图2 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作者网络合作图谱

由图2可以发现,罗玉婷、郭程轩、江涌芝等人,李航飞、陈世发、杨林等人,汤国安、张书亮、李发源等人之间连线较为紧密,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地理课程思政研究团队大多为2—6人,研究团队总体呈现出少而集中的特点,说明作者间研究交流较少,合作范围较局限。依据作者发文数量的排序,本文对发文量前十的作者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是李航飞,发文5篇,占1.68%,其次为王静爱和汤国安,发文各4篇,占1.35%。总体来说,地理课程思政这一主题的研究暂时还未出现高产量的作者。

表1 地理课程思政发文量前十的作者排序

(三)发文机构合作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中,本文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其余设置均为默认值,生成如图3所示的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谱。在机构合作网络贡献图谱中,共有节点117个,连线为29条,密度为0.0043。图中字体的大小代表各机构发文量的多少,字体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多,反之则越少;两个机构间的连线则代表各机构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连线稀疏或不显示连线,则表示机构之间合作不紧密或不合作。[8]

图3 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谱

由图3可知,从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来看,各发文机构之间合作较少,机构间缺少学术交流。依据各机构间发文量的多少进行排序,本文对发文量前十的机构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发文量为8篇;其次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发文量为7篇。总体来看,机构间的合作不够密切、发文量相对较少。对此,各高校要加强机构间的合作和共同研究,增加地理课程思政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此外,初高中还要加强对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不仅让学生了解国家时事政治,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认同感,而且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夯实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表2 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发文量前十的机构

(四)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研究文献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作者对这篇文章中心的精准把握,进而反映了文章的研究方向与社会价值。论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被用来确定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9]本文将转换后的296条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其他参数为默认状态,生成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共183个节点,231条连线和密度0.0139。图谱中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

图4 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从图4可以看出,“课程思政”“高中地理”“思政教育”“地理教学”“教学改革”“思政元素”六个节点较大,与其他关键词关联性较强。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排序,本文对前十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为课程思政,共出现233次;其次为高中地理,为40次;地理教学、思政教育和教学改革在20—30次;其他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都在20次以下。

表3 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频次前十的关键词

由图4、表3可知,课程思政、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思政元素、教学设计、初中地理及教学实践是研究者关注的重心,也是地理课程思政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五)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采用聚类的计算方法,将关系紧密的关键词归为一类,挖掘关键词蕴含的信息,进而了解某一时段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0]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本文得到如图5所示的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图谱。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图谱共形成10个聚类,分别为#0中学地理、#1高中地理、#2案例设计、#3思政、#4地理课程、#5世界地理、#6地理科学、#7教学设计、#8地理教学、#9浸润式。一般认为,Q>0.3,意味着关键词聚类结构明显;S>0.5,类团内部成员的紧密程度就是合理的;S>0.7,聚类结果是令人信服的,表示成员内部同质性较高,紧密程度较好。[11]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Q值为0.8559,表示聚类效果较好;S值为0.9726,说明类团较为紧密,聚类效果是令人信服的。

图5 地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对上述聚类模块进行整理发现,2018—2023年地理课程思政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地理课程思政的理念研究,标识词有“立德树人”“地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教育”等关键词。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地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实现立德树人,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水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是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标识词有“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实践路径”“教学实践”等关键词。地理教师、地理教材、地理教具、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是地理教育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地理课程思政不能将地理课程和思政建设分割开来,要将专业课和思政课有机融合在一起。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层次、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三是高校开展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标识词有“教学策略”“地理教学”“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等关键词。地理思政课程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思想情感,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教学实践等,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保障。一位优秀的地理教师需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具备专业的地理知识,更需不断探究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方式,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四是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标识词有“教学设计”“高中地理”“生态环境”“美丽中国”等关键词。教材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教材内容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体系。地理教师要研读地理教材,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等方面思考和探索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程的方式方法,寻找切入点、融合点,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地理课程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

(六)突显词分析

突显词是一段时间内出现次数较高的关键词,出现频率高的突显词表明其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12]通过对关键词突显图谱进行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某一时间段内关键词的起始时间、时间跨度及突显强度等信息。[13]为进一步分析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趋势,本文利用突显功能,将参数最低年限设置为1,Y为0.1,得到如图6所示的关键词突显图。

图6 地理课程思政领域突显词图谱

由图6可知:引用最高的关键词是“同向同行”“新时代”“实验教学”“实施路径”“核心素养”“高校”等,表明这部分内容是这一时间段内研究领域的热点;突显强度最强的是“思政建设”,时间跨度为1年;近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为“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96篇地理课程思政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发文数量上看,地理课程思政研究始于2018年,于2020年快速发展。这表明相关政策的发布促进了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使其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第二,从发文作者来看,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李航飞,但该领域的研究还未出现高产量的作者,且各作者间合作关系不紧密,只有一小部分具有合作关系。第三,从研究机构来看,研究机构类型相对较多,高校师范类院校占据主阵地,但各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缺少学术交流。第四,从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来看,“课程思政”“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思政元素”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是当前地理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

(二)建议

第一,各机构间要加强地理课程思政的合作交流。地理课程思政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地理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难点在于促进思政元素与地理课程的融合渗透。不同机构对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和方向有所不同,对实施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有不同的理解,各机构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共同探讨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通过经验交流、组织培训等落实地理课程思政,从而推进地理课程思政的发展。

第二,教师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协调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研究。[14]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故事的融入,教师在传播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

第三,研究者要加强地理课程思政在基础教育的研究。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高校之间,地理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地理课程思政在基础教育的研究,积极探索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将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2018—2023年地理课程思政研究整体呈发展趋势,“课程思政”“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改革”是当前研究热点。针对各作者间合作关系不紧密、各机构间合作较少的问题,未来可加强地理课程思政的合作交流。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