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惠
(桂林市永福县第二明德小学,广西桂林,541800)
小学生劳动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通过在课程中引入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出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得少于1课时,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安排必要的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此后,劳动课正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独立课程。
虽然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部分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当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目标重知轻行、内容偏离生活、方法以讲授为主、途径囿于校园、评价方式静态单一等问题。此外,部分农村小学缺乏专职教师和专门的场地、设备,实施途径较少,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师生劳动价值观存在偏颇,小学生劳动素养水平偏低等现象突出。[2]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桂林市永福县第二明德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充分认识到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罗汉果种植主题”劳动教育课程。本文将对该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实施实践进行总结和经验分享,为其他农村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我校所在地永福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的西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短夏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较为充沛。罗汉果是桂林的土特产,也是国家首批批准的药食两用材料之一。史料记载,永福县种植罗汉果已有300多年历史,1995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罗汉果之乡”。近年来,永福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种植罗汉果,取得了明显成效。罗汉果已成为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果”。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84.32 %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父母主要从事农作物的种植和交易产业,大多数家长都有罗汉果种植经验。在此背景下,我校从“农”字下功夫,开发学校劳动校本课程,以此积极探索“校园、家园、田园”三园联动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着力打造一所田园教育、乡村劳动相结合的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
我校基于“罗汉果种植”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校的资源优势。一是师资条件。我校现有教师46人,其中具有农业劳动经验的教师37人。二是种植环境。我校现有劳动种植基地2.3亩(1亩约等于666.67平方米),生均1.96平方米,可为在校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场地。三是实践操作。2020年,我校开设了蔬菜种植课程,指导学生种植了白菜、空心菜、丝瓜、南瓜等蔬菜;2021年,我校开设了以“以躬身实践,传耕读精神”为主题的玉米种植活动,让学生锻炼自我,在探索中成长;2022年,我校申报“喜迎党的二十大,基地劳动育新人”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案例荣获桂林市中小学主题活动案例一等奖。
2022年,我校以“新课标下以劳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高年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以第二明德小学为例”立项桂林市基础教育改革劳动教育校本课题。从这些实践案例提炼出“农耕技术育人、学校田园基地育人”的明德学子形象,凸显我校的育人特色,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为持续深化通过校本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受城市化、应试教育及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家中长辈不愿意、不舍得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不重视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和实践锻炼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大削弱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因此,以“罗汉果种植”为主题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国家课程校办化、校办课程生活化、地方课程特色化等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积极构建校本劳动课程。一是着力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劳动素养的四个核心价值,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构建了“主题班会、劳动周、学生社团、家校共育”四种课堂模式,并在“五育并举、学科融合”的理念下构建“罗汉果种植”课程体系。二是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我校“罗汉果种植”校本课程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为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我校通过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四种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在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同时,激励学生进一步投入学习过程。
第一,教师评价。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评价,能够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后续学习行为。同时,教师以评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鼓励,也有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教师对劳动的积极反馈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劳动的意义,更加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正向反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第二,学生自评。将评价的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自主提高劳动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突出评价目标的导向化,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标准,确保学生自评的有效展开,避免评价结果过于主观。
第三,生生互评。组内互评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针对同学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的评价观点,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生生交流。此时,教师也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质量分析,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
第四,家长评价。邀请家长参与劳动素养评价是为了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学生的成长。家长可以介绍自己在罗汉果种植方面的经验,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丰富劳动实践内容的同时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家长参与教学评价能够让家长更充分地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家校共育。
为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根据劳动核心素养和学生劳动实践的主要表现,配套设计了课后多维评价,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罗汉果种植”课后评价
我校的“罗汉果种植”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实践育人,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具体目标是通过“罗汉果种植”课程,让学生认识“劳动光荣”,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以动手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劳动,让学生在“弯腰流汗”中认识“劳动创造美”,以此塑造自我。具体而言,我校“罗汉果种植”课程设置了认知篇、栽培篇、鉴赏篇和感悟篇四个劳动项目。
一是认知篇。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方式学习“罗汉果种植”的主题劳动项目。在主题班会中,我校开展了“罗汉果名片设计”的项目化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在活动前发布任务、组建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信息、初步制作。之后,小组按照前期讨论的结果设计式样名片。该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搜索、信息整理、小组协作及创新创造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有积极作用。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认知篇与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
二是栽培篇。在劳动周以劳作实践学习劳动技能。罗汉果的秧苗是怎么来的?培育秧苗需要多长时间?种植罗汉果需要的土壤有什么条件等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首先,学生咨询家庭长辈,了解罗汉果秧苗可以用种子、扦插、压蔓来完成,掌握种植的季节、需要的土壤以及罗汉果的成长环境,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接着,在种植实践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刨坑、下苗、浇水、施肥、插芊、盖苗……通过实践劳动,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家人的种植艰辛。最难的是5月到7月的点花(罗汉果是雌雄异株)劳动。上午点花,罗汉果的生长成活率较高;下午点花,罗汉果生长成活率较低。点花时,学生全家齐上阵,分秒必争,要赶在上午完成点花工作。到了收获时节,罗汉果的采收也是非常辛苦的。1亩罗汉果地大约可产10000个罗汉果。在山岭田地间,上万次的采收搬运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不易。
三是鉴赏篇。在制作名片时,学生了解了罗汉果的价值。利用社团课进行劳动与知识的融合,分享罗汉果的收藏、加工、制作等环节,了解罗汉果的作用和价值。
四是感悟篇。实践才有体悟,教师布置撰写习作。在罗汉果种植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不易,懂得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懂得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果实。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学校的劳动教育是班级的教育任务,未列有专设课程,通常就是每周用一节课来完成“大扫除”任务和班级卫生值日等。但国家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劳动教育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此,而应全面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加深学生劳动教育与生活认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通过“罗汉果种植”课程自主劳动,在体验式学习中收获了知识,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符合知识性教学的需要,在顺应国家对劳动教育要求的同时,也让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主动劳动的习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热爱劳动,并在劳动中收获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维度树立学习标杆,实现学生的互比、互学、互促。[3]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劳动,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劳动积极性,让劳动进一步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劳动成为学生未来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校在“罗汉果种植”校本化课程中,让劳动教育从校园劳动走向田间劳作,并鼓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教学,让学生真正明白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而来。
在新课标导向下,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途径,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依托地方自然条件优势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发“罗汉果种植”校本课程,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还让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之后,我校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为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