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现状及培养建议

2023-08-03 08:16:28刘枳杉董变林
教育观察 2023年17期
关键词:胜任高校学生国际化

刘枳杉,董变林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不断消长变化,地缘与安全冲突频现,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正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为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党和国家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旨在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一直用实际行动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获得国际认可,培养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新全球化建设、协助重塑世界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机制的国际化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青年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是提升我国国际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关键群体。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更加重视培育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高校学生是否具备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茁壮成长、在真假难辨的网络环境中保持理性、在可持续发展和集体福祉上作出贡献的能力?[1]为了更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未来国际挑战,高校学生如何激发成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潜力,高校如何在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上不断深化培养其全球胜任力?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一、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及测评方法

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广泛认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借鉴亚洲协会全球教育中心、哈佛大学零点工程项目等关于全球胜任力研究的基础上,对跨文化教育、全球公民教育以及民主公民教育等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全球胜任力的定义和测评新视角。[2]根据《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全球胜任力被定义为多维度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四层含义:一是能够发现并研究本土、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二是理解并欣赏不同的观点和世界观;三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相互尊重且平等的互动;四是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负责任的行动。[3]判断个体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标准由四个维度构成,即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3]对学生群体来说,拥有良好全球胜任力的学生能够灵活调配和运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的能力进行跨文化交流或解决全球性问题。

PISA2018使用认知测试和自我报告问卷来评测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其中认知测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解决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包含多个测试单元,需要学生对每个单元中涉及的全球性场景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自我报告问卷则是在充分考虑测试时间及问题多样性的基础上,采用李克特量表收集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家校为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所做努力的实际情况,其内容包括学生解决全球问题的自我效能感、全球问题意识、换位思考能力、适应性、跨文化交际意识、全球问题的参与度、学习其他文化的兴趣、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的接触、对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的尊重、全球思想、对移民的态度、掌握的外语种类、在校学习语言的数量、学校组织的全球胜任力活动、教师的跨文化态度等。[4]

鉴于自我报告问卷能够从多个方面评测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水平,本次调查在PISA2018全球胜任力自我报告问卷的基础上,对问卷内容进行翻译校正、增删调整,并加入个人信息及影响因素等项目,对某高校67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基本信息

问卷共设75个题目,包括全球胜任测评、个人信息、国际环境量表三方面的内容。全球胜任力评测问卷共47题,分知识(13题)、技能(18题)、态度(16题)三个评测维度,使用4点记分(1=完全不符合,4=完全符合)。

全球胜任力评测量表KMO值为0.938,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全球胜任力评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如表1所示,旋转成份矩阵显示共提取9个成份,总解释能力达到了70.56%,9项建构内容能够较好地解释全球胜任力。

表1 全球胜任力评测量表的因子分析

知识维度包括全球问题意识、解决全球问题的自我效能感两个方面,技能维度包括换位思考能力、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三个方面,态度包括对移民事件的看法、世界公民意识、学习不同文化的兴趣、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四个方面。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952,整体设计合理,信度良好。

国际环境量表共25题,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全球知识学习情况(5题)、全球事件参与度(5题)、跨文化交往频率(4题)、教师的国际化行为频率(7题)、个人国际经历(3题)、父母海外经历(1题)。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高校670名在校本科生,332名男生,338名女生,性别数量无显著差异。个人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个人信息数据 单位:人

三、研究结果

(一)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现状

通过处理全球胜任力评测量表结果,计算出全球胜任力水平均值及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均值,结果如表3所示。该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整体达到了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学生在知识维度上的表现稍弱于在技能及态度维度上的表现。

表3 全球胜任力评测量表总体情况

对国际环境量表中全球知识学习、全球事件参与度、跨文化交往频率、教师国际化行为频率、个人国际经历以及父母海外经历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全球知识学习情况的5道题中,每道选择“是”的学生的比例分别是79.3%、84.3%、64.9%、82.8%、83.3%。这表明该高校学生的全球知识体系较完备,学习情况优秀。在全球事件参与度的5道题中,每道题选择“是”的学生的比例分别是75.2%、70.4%、65.7%、76%、64.9%。这表明该高校学生国际事件参与情况良好。在父母海外经历方面,88.8%的学生父母没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另外,该校学生的跨文化交往频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师的国际化行为频率较高,学生的个人国际经历处在中等水平。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二)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差异分析结果

1.在性别、学院、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对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水平在性别、学院上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全球胜任力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t=-1.923,p=0.055 );文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学生在全球胜任力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学院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水平略高于理工科学院学生(t=2.232,p=0.026 )。在年级上,对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水平不存在年级上的差异。

表5 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在性别、学院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2.在不同国际环境情况上的差异分析

对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在国际环境全球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均值差异显著,说明全球知识的学习情况对全球胜任力水平有显著影响。由各组均值可知,该高校有全球知识储备的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高于没有全球知识储备的学生。

对全球胜任力水平均值与国际环境量表中全球事件参与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全球事件参与度对全球胜任力水平有显著影响。根据多重比较结果,该高校全球事件参与度高的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水平高于不太参与全球事件的本科生。

将全球胜任力水平均值与父母海外经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均值差异显著,说明父母具有海外经历对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有显著影响。由两组均值可知,该高校中父母有海外经历的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高于父母没有海外经历的学生。

(三)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相关分析结果

将全球胜任力水平与跨文化交往频率、教师国际化行为频率及个人国际经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跨文化交往频率、教师国际化行为频率及个人国际经历均与全球胜任力呈正相关。

表6 相关分析结果

四、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建议

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协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针对性地提供多样的国际教育资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综上所述,本研究建议高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一)引领全球胜任力教育,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引领与塑造价值观是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最为核心的环节。[5]拥有全球胜任力的前提是拥有正确的全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蕴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6]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文化自信,使学生对多样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并愿意成为尊重差异、坚守信念、有担当、有情怀、能够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带到国际社会的国际化人才。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应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学生内心。

(二)分类干预,跨院合作

全球胜任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重视和加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在不同的学院上有显著差异,理工科学院的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略低于文科学院学生。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文理学院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度不同,以及文理学院在顶层设计中对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同。因此,高校可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一是针对学生对国际事务关注度给予不同力度的干预引导。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科背景,而且能够提高文理学院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水平。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国际活动中,对文科学院学生采取广泛号召、自主参与的方式,而对理工科学院学生采取师生推荐、引导参与的方式。二是开展跨院合作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水平,以合作形式加强顶层设计的支持力度及学院之间的信息互通程度。这不仅能够促使各学院国际教育模式创新改革,而且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各学院的影响力,助力学生思维碰撞、共同成长。

(三)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重塑高校国际化教育体系

高校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的主要手段是要有规划地开展国际化教育。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国际化行为频率与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呈正相关。教师引用国际案例、与学生谈论时事、关心学生学习进度、鼓励学生表达看法等做法能够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学生全球知识学习情况也与自身的全球胜任力水平相关,如判断国际信息可信度、进行全球时事讨论、学习解决跨文化冲突等行为均有益于提升全球胜任力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加入国际化元素可促使学生将全球知识学以致用。这种国际化教育并不是指全英文教育,而是能在知识、能力、态度及价值观四个方面体现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教育。国际化教育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提高站位,从国际视角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国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鼓励学生关注国际议题和全球挑战,带着中国智慧思考应如何解决世界问题。国际化教育对教师队伍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全球胜任力水平,而且要融会贯通、外践于行。因此,高校在提升学生胜任力水平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培养。

(四)打造全面的国际化环境,营造校园国际氛围

国际化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以非正式学习的方式提升全球胜任力,打破正式学习中时间、课程安排和精力的限制。[7]在本次调查中,学生的跨文化交往频率与全球胜任力水平呈正相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朋友,有能够互动的外国同学、同学间经常相约参加国际活动等,都可提升自身的全球胜任力水平。这充分地说明了跨文化交往环境的重要性。高校应大力推动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以编班、建群等方式给中外学生创造交流机会,构建轻松愉悦的跨文化交往环境。这可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合作能力。此外,学生的个人国际经历与全球胜任力水平呈正相关。国际会议、论坛、比赛以及国际组织实习的高参与度能够提升自身的全球胜任力水平。一方面,高校要做好规划,建立与国外一流高校的联系,搭建跨国跨校海外实践基地,加强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多种类国际联培项目,并保障国际化交流资金等。另一方面,高校要调动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活动,引导学生制订出国交流计划。高校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离不开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具有较浓厚的国际氛围时,学生可在环境中自觉增强全球胜任力。总之,高校要做好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丰富活动种类,打造全面的国际化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整体达到了中等偏上水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为提升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高校应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进步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胜任高校学生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