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宇
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中东西“三大板块”聚焦功能区定位,实现特色发展,交通、水利、电力及新能源体系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全民整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水平逐年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教育更加公平更为优质,医疗服务更为发达更有保障,养老服务更为完善更有温度,困难群体得到更好救助更优呵护。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间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各方面同向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很难达到各地区经济体量、科技发展完全均衡,但在公共服务方面,比如公共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社会救助等领域,可以尽快实现均等化,通过发挥制度优势,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增加财政支持来解决。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这为“十四五”期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體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实现了东部、西部、中部地区合纵联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主体功能引领作用凸显,优化了国土空间布局,提升了经济发展效率,保障了基本民生,改善了基础设施。其中,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普通民众福祉,体现社会公平性,而且能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提供招揽人才和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有效推进人才要素、生产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大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支持力度。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明显的态势。人口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多数地区为负增长,成为东北振兴瓶颈。目前,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在东北地区最先推行“二孩”“三孩”鼓励性政策,中央财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2020年,中央财政投入超过百亿元,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并对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激励支持。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还很大,均等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很多边远山区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在交通、水利等方面基础设施仍处于低端水平,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提升造成较大障碍。为此,需要实行专门支持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缩小城乡差距,建立结构性基金帮助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利用共同农业政策的一些措施帮助农民适应市场变化和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根据国民收入分布和人口地理分布情况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在保障生产生活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务比例,如通讯、文化建设等。按人均预期目标值测算“十四五”期间全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总量,并予以相当的供给。合理建立财政支持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创新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探索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支付等“乡财县管”的管理机制;强化县级财政合法收入,严防债务风险;明确中央、省(市)、县和乡(镇)之间权责分担机制。
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区域协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从整体上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区域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经过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困境和问题,造成了人力资源和资本的集中,加大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要立足整体,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主动融入区域战略发展“一盘棋”之中。以东北振兴为例,东北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曾为国家建设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就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建立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挥集聚效应,以优质的城市资源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发展;利用对口合作契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战略对接,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培育主导产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形成协同开发合力。同时,在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但要注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结合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本着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比例,以政府为主,引导市场参与提供非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的公共服务标准,率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财政支出应重点放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救助、防止返贫等方面,加大专项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中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实现区域内的公平正义,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滕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