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2023-07-27 08:31:56吴小兵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吴小兵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动手能力

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学科更重视对现实生活实际现象进行研究,期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生活本质.但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理论教育,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发展,且初中生观察、归纳能力相对较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实效性.基于此,新发展阶段,初中物理学科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相关物理实验的价值,主动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引入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予以研究.

1 动手能力在初中物理学习阶段的重要性

本环节对初中物理学科学习阶段中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将其价值主要归结于三个方面.

1.1 将抽象知识直观化

纵观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可知,在教材中涉及大量的电学、光学和力学等知识,而上述类型知识具有典型的抽象性特征,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产生直观的感悟,掌握相关原理[1].事实上,物理学科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其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和现象进行研究,以此探寻事物的本质,了解某一现象的深层次内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积极创设情境,于情境中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契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1.2 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以往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机械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学生学习活动浅层化,影响其学科良好发展.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进对动手操作水平要求较为严格的彰显法、模型法等进行物理知识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为其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夯实基础.

1.3 提升思维能力水平

为取得良好的物理学科学习成效,学生应运用发散思维展开学科学习,于具体学习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探究能力.由此可知,学生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长期参与有效的训练活动方可形成.自教育领域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教育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形成,并于具体教学实践中组织探究式教学,但从整体上来看,互动效果差强人意,教学并未面向全体学生,一定程度上还诱发了教育不平等负面问题.基于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有效的探究任务和实践活动,并于具体实践活动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有所收获,思维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2 动手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本环节以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组织实践三个层面阐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路径.

2.1 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物理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激发学生动手欲望.如上文所述,初中物理学科内容复杂抽象,对于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高,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往往具有盲目性,久而久之,自然会对物理实验操作活动形成排斥情绪.因而,教师要明确这一问题,分析学生兴趣点,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物理知识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动手操作欲望[2].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海底地形测绘工作”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对我国先进的声呐装置功能感到震撼;另一方面也会思考海底地形测绘工作的流程以及声呐装置工作原理等.同时,内容丰富、动态的视频画面也会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超声波的热情,产生应用超声波相应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的欲望.

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流程.物理实验兴趣是学生动手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学生具备一定兴趣后还需设计相应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相比于理论教学而言,物理实验教学时间并不充足,因而教师要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科学开发学生动手思维,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教學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即串联和并联两种,而后为学生讲解常见的串、并联电路应用.如,教室里的吊灯、节日时售卖的小彩灯等,在学生明确串、并联电路原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存在什么区别呢? ”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让学生于脑海中想象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构成,启发学生动手思维.

第三,教师应于实验前为学生细致讲解物理仪器构成和操作方法,以消除学生心理疑虑,保障学生动手操作安全性.因部分物理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故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存在抵触心理和畏惧情绪,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发展其动手能力.因而教师在实验活动前,应为学生全面阐述实验仪器具体操作方式和实验现象,为学生发展动手能力提供保障.通常情况下,教师可应用两种方式开展讲解活动.第一种为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直观播放相应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掌握操作流程,规避操作风险;第二种则为教师于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通过亲身操作打消学生疑虑,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操作过程,提升实验有效性,增进学生对相关物理现象的理解.

2.2 依托物理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第一,教师要进行演示实验,即在教学期间先演示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步骤和相应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所思考,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关物理知识,并能够按照教师演示流程独立动手进行实验操作[4].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时,教师需按照教材要求,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操作活动,在此期间,教师可先为学生介绍“茶色玻璃板”“五子棋棋子”“方格纸”和“铅笔”等实验器材,然后为学生讲述不同器材于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按照教材所提出的步骤为学生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不同环节实验现象,为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实验形成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要求其重新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强化.

第二,教师应秉持“实验出真知”理念,组织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结合学生具体实验情况,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有序完成各项实验操作,提升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在分组实验前期阶段,为保证实验取得最优效果,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动手能力水平,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并预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对实验活动的要求、目的、方法等形成初步认知,明确相关器材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分组实验进行阶段,教师可进行实验指导,使学生明确实验重点,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实验参与度加以关注,尽可能地保证每位学生皆可参与到实验之中,使其体验到动手操作的乐趣.在实验完成阶段,教师则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做的实验记录,总结相应结论,如有必要,还可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检查和了解学生实验成果,明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对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予以纠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能力.

第三,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忙于讲解教材内重點内容,很大程度上会忽视教材内的小实验.而通常情况下,教材中的小实验往往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且实验内容颇具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推动其动手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有效的作用[5].基于此,教师要巧妙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于课后自行进行实验,以巩固其学习成果,加深其对相关物理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教学时,为增进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教师为学生安排实验如下:请于课后自行制作纸锅,于纸锅内装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所提出的实验任务打破了学生的固有认知,直接激发了学生实验欲望.学生在课后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即可发现纸锅烧水竟然是可行的,在感到新奇的过程中,其也会与所学知识相联系,进而明确“水在沸腾过程中会出现吸热现象,故温度会保持不变”.

2.3 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在实际授课阶段,应以这一要求为导向,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物理学科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在具备优秀动手能力的前提下,方能取得理想的学科学习成效.因而,教师要关注实践活动的价值,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针对性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并秉持全局观念,对社会实践活动进展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考量,持续完善活动方案,推动学生走出课堂,摆脱固定思维的束缚,发挥社会实践活动作用,引导学生立足多角度考虑问题,丰富学生物理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同时,教师还需主动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空间,推动学生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在学生具体讨论阶段,当学生思路偏离课堂核心内容时,教师需给予一定引导,确保其形成正确的讨论思路.对于讨论中参与度不高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其鼓励,使其在交流阶段获得成就感.当然,教师也要保障学生讨论话题的深度,以有价值的话题为媒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例如 在探讨物理教材中液体沸点和空气压力两者关系这一话题时,学生可能提出抽气、将冷水注入烧瓶底部比较沸点、温度的观点,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在山底和山顶上煮开水比较沸点、温度观点,而在不同观点碰撞下,学生即会以查资料、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方式佐证观点.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的教育形势下,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动手能力尤为关键,对学生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在明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探究有效的教学路径,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推动其实现良好的学科发展.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幼师手工课教学和动手能力实践探究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25:54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8:59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2:55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0:47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