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补铁法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3-07-18 01:32:34徐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铁元素补铁缺铁性

徐宁

在临床上缺铁性贫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常规的摄取很难满足机体对铁元素的需求,从而导致患者机体所储存的铁元素存在消耗严重的表现[1]。由于机体的红细胞缺乏铁元素的持续补给,最终形成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疲惫、易感染、面色苍白、毛发脱落和皮肤干燥等。缺铁性贫血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状况持续降低,严重情况下也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临床要重视对缺铁性贫血的监测工作,积极的提供相对应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患者进行补铁治疗的方案较多[2]。传统的补铁手段为连续补铁法,但是从实践角度可以看出,连续补铁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患者的贫血状态,但是也存在不足。比如治疗后患者存在较大的不良反应风险,耐受性不佳;或者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的资源浪费。近些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认为采用间隔补铁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也能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基于此,本文以连续补铁法为对照,分析间隔补铁法在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7 月~2022 年11 月收治的104 例缺铁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53 例)和对照组(51 例)。观察组中男28 例,女25例;年龄1~75岁,平均年龄(45.23±13.52)岁;体质量指数(BMI)17.2~35.8 kg/m2,平均BMI(26.13±6.13)kg/m2;病程6~30 个月,平均病程(20.13±4.16)个月。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4 例;年龄1~76 岁,平均年龄(44.38±14.13)岁;BMI 16.9~36.6 kg/m2,平均BMI(27.31±6.11)kg/m2;病程6~30 个月,平均病程(21.34±4.2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内容相符,研究对象及家属阅读《入院须知》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n,)

注:两组对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②经过解释和说明,所有患者均愿意配合参与本研究;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其他类型贫血的患者;②转铁蛋白饱和度>15%;③缺乏治疗依从性或不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健脾生血片进行连续补铁法治疗,口服用药,1.8 g/次,3 次/d,持续用药4 周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8 周后对疗效进行评估。

1.3.2 观察组 患者采用健脾生血片进行间隔补铁法治疗,口服用药,1.8 g/次,3 次/d,且用药1 d 后需停药1 d 方可再次用药,持续治疗8 周后对疗效进行评估。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临床疗效 将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 个等级。①治愈:治疗后,患者所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血红蛋白及铁蛋白含量达到标准水平,随访至今没有复发情况,患者的日常生活完全恢复正常;②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含量正常,铁蛋白含量回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几乎无影响;③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前相比改善≥60%,血红蛋白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升高,但<30 g/L,铁蛋白含量回升,虽然仍有临床症状,但对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的影响较小;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60%,甚至有加重,血红蛋白及铁蛋白含量无明显回升,甚至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依然受到较大的影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牙齿变黑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11%(52/53),与对照组的98.04%(50/5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9%(1/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贫血病症,最近几年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3]。一般认为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铁缺乏而表现出的一种集体病症,患者缺铁的终末期表现为心悸、头晕、乏力、纳差、心率增快等。缺铁性贫血的血象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部分患者还会表现为白细胞的减少。也有数据表明[4],在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几率较高,且6~24 个月婴幼儿的发病率更高,大约为70%~80%。而青少年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也在13%左右,成人也有一定的发病可能,发病率约为10%。缺铁性贫血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临床应重视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探索积极有效的方法,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缺铁性贫血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案是补充铁元素,目前临床对患者补充铁元素的治疗方法有两种,其一是连续性补充铁元素,其二是间隔性补充铁元素[5]。这两种补充铁元素的方法都能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发挥作用,而连续性补铁法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纠正患者机体的贫血情况,但因为有较高的不良反应风险,也在临床上引起了较多的异议[6]。主要是由于持续性进行铁元素补充容易使机体出现敏感反应,如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还容易导致集中性铁元素升高,机体不能完全吸收铁元素使得铁元素过多而沉积在机体的各个组织中,如使患者的牙齿变黑[7-12]。随着临床对连续性补铁疗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也开始引入间隔补铁法进行补铁治疗,间隔补铁法是间断性的对患者进行铁元素补充,这样就能防止铁元素过多的沉积在患者体内,而减少各种负面反应和风险,又能维持机体对铁元素的需求,在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13-1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进一步肯定了间隔补铁法对患者的治疗价值。

本文中采用口服健脾生血片对患者进行补铁治疗,因为人体内铁元素的过度丢失与缓慢失血有关。患者在进行补铁治疗时,所应用的铁剂药物主要包含有机铁和无机铁两种,有机铁的药物以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为主,而无机铁的主要代表性药物是硫酸亚铁[17-19]。健脾生血片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此外有中药健脾生血成分,是临床首选之一的药物,对患者进行口服药物补铁治疗,能充分补充机体所需要的铁元素,对保证机体的血红蛋白合成与红细胞的成熟度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维持人体机体的正常运作,针对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以及儿童发育期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具有理想的治疗作用[20,21]。

综上所述,采用间隔补铁法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持续补铁法相当,但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铁元素补铁缺铁性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答疑
中学化学(2024年5期)2024-07-08 09:24:57
“补铁剂中铁元素的检验——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云南化工(2021年10期)2021-12-21 07:34:04
菠菜:我是假冒的补铁高手
Effect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postoperative weight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药物补铁不同途径的注意事项
贫血了?先别急着补铁
妈妈宝宝(2019年10期)2019-10-26 02:45:38
严鲁萍教授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的经验
仔猪缺铁性贫血的综合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5
缺铁性贫血
不同助剂对铁元素在苹果角质膜渗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