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在阴道菌群失调、雌激素水平波动、免疫力低下、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作用下,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侵袭外阴、阴道等部位,引发阴道分泌物异常、外阴瘙痒、外阴灼热疼痛等症状,即VVC,该病又被称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霉菌性阴道炎等[1]。在VVC 患者治疗中,除积极消除疾病诱因,还应合理选择局部或全身用药,消除患者VVC 相关症状。制霉素阴道栓是VVC 常用药,其抗菌活性较强,属于多烯类抗真菌药,阴道给药后局部浓度高;氟康唑可通过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属于吡咯类抗真菌药,口服给药吸收良好,能够广泛分布于阴道组织及阴道分泌物中[2]。本文将对二者联合治疗VVC 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71 例VVC 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 例)和观察组(36 例)。观察组平均年龄(37.42±3.60)岁;平均病程(8.29±2.02)d;已婚20 例,未婚16 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8.11±3.85)岁;平均病程(8.41±2.13)d;已婚21 例,未婚14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注:两组对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VVC,出现外阴灼痛、瘙痒等症状,伴或不伴性交痛、尿痛,外阴水肿潮红,阴道分泌物呈白色豆腐渣样,镜检假丝酵母菌阳性;年龄>18 岁,有独立行为能力,可遵医嘱用药。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阴道感染者;生殖系统实质性病变者;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者;长时间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广谱抗生素治疗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者;对制霉素阴道栓或氟康唑片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制霉素阴道栓(江苏远恒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101,规格:20万单位)治疗,指导患者清洗外阴,佩戴一次性指套,将栓剂置入阴道后穹窿处,送药动作轻柔缓慢,1 次/d,1 枚/次,连续用药7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氟康唑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151,规格:50 mg)口服治疗,隔天用药1 次,150 mg/次,共用药2 次[3]。
治疗期间,叮嘱患者避免性生活,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内裤、浴巾、床单等贴身物品,清洗后应暴晒晾干或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注意观察症状改善情况,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白带异常、外阴瘙痒等症状消失,镜检假丝酵母菌阴性,阴道清洁度Ⅰ~Ⅱ度;有效:VVC 相关症状好转,镜检假丝酵母菌阴性,阴道清洁度Ⅱ~Ⅲ度;无效:VVC 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镜检假丝酵母菌阳性,阴道清洁度Ⅲ~Ⅳ度,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症状消失时间,包括外阴瘙痒、外阴灼痛、白带异常、外阴红肿等症状消失时间,根据患者主诉及妇科常规检查结果判定;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烧灼感、皮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外阴瘙痒、外阴灼痛、白带异常、外阴红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表3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2 例头晕头痛、1 例恶心呕吐、1 例烧灼感,对照组出现2 例烧灼感、1 例皮疹。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4/36),与对照组的8.57%(3/3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8,P=0.7197>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作为常见的阴道炎症性疾病,VVC 病因复杂,以白带干酪样改变、阴道疼痛、会阴部瘙痒为典型表现,假丝酵母菌属(光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等)是该病主要病原体[4]。正常情况下,女性阴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pH 值为3.7~4.5,阴道内多种真菌、微生物含量正常,阴道自净功能正常,可有效抑制致病菌生长。但在阴道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下降时,阴道酸碱度、清洁度改变,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最终引发VVC。阴道局部潮湿、穿着紧身衣裤、长期使用抗生素等不仅增加VVC 发生风险,还会增加VVC 治疗难度,甚至导致疾病反复发作[5]。VVC患者以豆腐渣样白带、外阴瘙痒、外阴灼热痛、性交痛、排尿疼痛为典型症状,妇科检查可见外阴红肿,部分患者伴随皮肤皲裂、表皮脱落等表现,甚至存在浅表溃疡和糜烂,行真菌培养和阴道分泌物检查,可见假丝酵母菌菌丝或芽孢[6]。由于VVC 治疗难度大,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规范,积极消除疾病诱因、开展抗真菌治疗,是当前VVC 基本治疗原则。根据VVC 患者个体差异,应选择不易耐药、高敏感性的抗菌药物,并合理选择给药方式。制霉素阴道栓对假丝酵母菌属抗菌活性高,白假丝酵母菌、小孢子菌、毛霉菌、新型隐球菌等对制霉素均相对敏感,该药膜渗透性强,阴道给药后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使得重要细胞内容物漏失,从而起到理想的抗真菌效果[7]。氟康唑适用于VVC、全身性念珠菌感染、皮肤着色真菌病等疾病的治疗,在抗菌谱方面,其与酮康唑相似,但其抗菌活性更强,口服给药后可阻碍麦角甾醇合成,对真菌细胞壁完整性产生破坏,从而抑制真菌生长。现有研究证实,制霉素、氟康唑从不同靶点出发,发挥协同作用,可有效杀灭致病真菌,提高VVC 整体治疗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症状消失时间方面,观察组外阴瘙痒、外阴灼痛、白带异常、外阴红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制霉素阴道栓适用于VVC 治疗,为黄棕色、淡黄色栓剂,主要成分为制霉素,该药对真菌杀灭效果显著,阴道给药后制霉素广泛分布于阴道黏膜,与真菌细胞膜甾醇物质发生交互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真菌细胞膜,促进细胞内含物流失,加速菌体死亡,起到治疗效果[9]。氟康唑适用于VVC、黏膜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等疾病治疗,有效成分为氟康唑,该药可特异性、强效抑制真菌甾醇的合成,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该药生物利用度高,口服给药可达90%,血药浓度稳定,有效浓度可持续72 h,不受H2受体阻滞剂、制酸剂及食物的影响。抑制麦角固醇合成、改变真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胞亚微结构,是氟康唑治疗VVC 的基本作用机制。氟康唑、制霉素在VVC 治疗中,由于抗真菌成分、机制不同,因此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真菌杀灭效果[10]。与细菌相比,真菌具有芽孢及菌丝两种转换形式,菌丝状态下,有助于真菌获取营养,引发疾病症状,而芽孢状态则会为真菌生长提供良好条件,便于真菌大量繁殖。氟康唑、制霉素联用,采取全身用药、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抑制真菌芽孢到菌丝的转变,切实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在提高VVC 治疗有效率的同时,还能防止VVC 复发[11]。从治疗安全性出发,该疗法也具有显著应用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制霉素阴道栓用药安全性高,偶见局部瘙痒、烧灼感及过敏反应,若出现上述不良反应,通过暂停用药、立即清洗外阴等方式,可有效缓解药物不良反应。现有报道指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皮疹、肝功能指标异常等均为氟康唑常见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证实,制霉素阴道栓联合氟康唑治疗VVC 不会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研究显示[12],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VVC 患者分为观察组(克霉唑阴道栓+口服氟康唑治疗)和对照组(克霉唑阴道栓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率可达92.68%,高于对照组的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研究时间限制,本文并未对两组VVC 患者复发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现有研究证实,在预防VVC复发方面,制霉素联合氟康唑也具有明显优势,但仍有待相关学者大样本量研究证实。有学者指出[13],碳酸氢钠联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VVC,抗真菌谱广,可抑制真菌生长及繁殖,进而改善患者外阴瘙痒、外阴烧灼、白带异常等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及用药时间,不仅治疗效果理想,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有研究证实[14],在VVC 患者治疗中采取三维制霉素、氟康唑、乳酸菌阴道胶囊序贯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治疗有效率可达96.4%,复发率仅为3.6%,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充分证实了该疗法在有效杀死假丝酵母菌、恢复阴道内菌群平衡、提供VVC 整体疗效方面的价值。还有报道指出[15],与单纯制霉素阴道栓治疗的VVC 患者(对照组)相比,联合氟康唑治疗患者(观察组)治疗后阴道清洁度明显更高,带下、瘙痒、异味等临床症状评分更低,且3、6 个月复发率更低,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制霉素阴道栓联合氟康唑片治疗VVC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阴道局部症状好转,提高VVC整体治疗效果,具有推广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