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椎体骨折是骨科常见临床疾病,近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患者逐年增多,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逐年增多[1-3]。对该类患者,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微创脊柱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效果确切等优势[4],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临床相对成熟和广泛开展的脊柱手术[5],为探究两种术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中远期效果及安全性,本院选取87 例患者采用两种术式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87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3 例;年龄41~76 岁,平均年龄(54.0±9.3)岁;椎体骨折位置:胸椎13 例,腰椎30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22 例;年龄40~74 岁,平均年龄(53.0±8.7)岁;椎体骨折位置:胸椎15 例,腰椎29 例。两组性别、椎体骨折位置、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6]:①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②患者与家属均明确本实验目的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7]:伴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无法耐受手术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采用C 臂定位病变椎体并标记,患者取俯卧位,对病变椎体周围应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选择棘突旁2~3 cm 处进行穿刺,穿刺针与人体皮肤呈15°,透视穿刺针处于椎体后缘(前中1/3),置入克氏针,沿克氏针旋转插入扩张器,去除骨屑。连接球囊后造影剂注射器,将球囊抽至真空后使球囊置入至椎体前1/3 处,最好置于终板下,双侧行相同操作,然后在C 臂下逐渐扩张球囊,压力在300 PSI,球囊与皮质骨接触、压力超过300 PSI 或体积超过4 ml 时停止,缩小球囊后拔除,最后将配置好的骨水泥注入空腔中,等待骨水泥变硬后拔除通道,再次透视后,皮肤消除包扎。
1.3.2 对照组 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方式前期同观察组,穿刺进针,在椎体前1/3 处暂停,确认位置后,拔出穿刺针芯,注入“团状期”骨水泥至接近椎体后壁5 mm,等待骨水泥完全硬化后旋转拔出注射针管,对穿刺孔进行清洁后无菌包扎。
两组术后常规服用钙尔奇-D、骨化三醇胶囊药物及抗炎、对症等处理。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手术前后脊椎功能情况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 个月采用ODI 评估脊椎功能,问卷量表包含生活自理情况、疼痛、睡眠、一般活动、性生活及社会活动等,每项指标0~5 分,分数越高表示脊柱功能障碍越严重。
1.4.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至术后12 个月发生神经压迫、骨水泥渗漏、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等。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前及术后6、12 个月ODI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 个月,两组ODI 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6、12 个月OD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6、12 个月OD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年常见疾病,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常由于轻微碰撞、跌倒后发病,患者多表现为腰背部疼痛、长期活动受限及驼背畸形[8-10]。对无神经压迫症状及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长期卧床休息,补充钙剂,但治疗时间久,患者疼痛难以忍受,脊柱功能恢复慢,后期多出现肺炎、压疮等并发疾病。随着微创技术与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式已广泛开展于临床。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新兴微创术式,早期应用于增强椎弓根螺钉与充填肿瘤切除后遗留缺损,1984 年首次由法国Amiens 大学Galibert 和Deramond开展应用于椎体血管瘤治疗中,通过将骨组织或骨水泥注入椎体,增强受损椎体力学结构,可减轻患者疼痛,加强被破坏椎体结构稳定性,保证患者继续日常互动与负重活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改良与发展,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最早由美国Berkeley 骨科医生Mark Reiley 发明研制,其原理是通过气囊扩张方法使椎体复位,加大病变椎体内部形成的空间,对骨水泥及填充物注射时可减小阻力,且稳定的空间可阻止骨水泥流动,两种方式填充物性质无区别。研究表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后疼痛缓解率达90%,且同时可恢复骨折椎体高度,增加椎体强度,对脊椎生理弯曲恢复起到显著效果[11-14]。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增加改善胸腹腔容积,对体内脏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前,两组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 个月,两组ODI 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ODI 评分分别为(25.3±3.4)、(17.2±1.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0.3±3.6)、(22.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2/44)低于对照组的18.6%(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增强椎体强度、改变椎体稳定性、缓解疼痛等多种优势。
综上所述,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安全有效,但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患者术后中远期椎体功能改善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建议作为首选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