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旭?王小侠
摘 要:《梅花三弄》是我国经典的传统乐曲之一,在明代时期,就已经有相关记载。曾经风靡一时,这是一首通过对物品赞美而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乐曲,其中描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桀骜不驯、芬芳扑鼻,整个作品结构严谨,形式统一鲜明,是富有人文意蕴的优秀作品,本文通过对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深层次音乐赏析和演奏,回味其中的含义,对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深刻韵味进行分析,并且钻研其演奏手法,需要明确演奏是其中的靈魂所在,所以本文从琴谱以及作者的自身感受出发,对该作品进行了深刻的探析。
关键词:古琴曲;《梅花三弄》;演奏技巧;传承脉络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7-00-03
在我国传统乐器中,古琴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古琴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现阶段我们已知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比如《梅花三弄》这部作品就是古典乐器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部作品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当时深受人们的欢迎,曲子的内容主要以梅花作为表现主题,歌颂了梅花凌霜傲雪的品格。本文将以《梅花三弄》这部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审美特征以及演奏技巧,再结合笔者自身演奏的体会感悟,尽所能地诠释作品。
一、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曲调渊源与意象解析
(一)《梅花三弄》的曲调渊源
最初载录《梅花三弄》是明代的朱权所编写的《神奇秘谱》,其中对该作品有深刻的描述和分析,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梅花三弄》起源于笛曲。《神奇秘谱》中所记载的《梅花三弄》存放于“宫调”一类中,主要记载的时代背景是东晋时期,描述了东晋文人雅士,以乐会友的交往过程,这是当时一种比较流行的交往方式,“知音”一词也是在当时开始流行的。这些历史背景,是该乐曲的创作背景,同时也有助于大家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境和创作框架,对乐曲风格的理解和演奏技巧的诠释有着重要的作用[1]。
(二)古琴与梅花在传承中的意象互构
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曲调传承是中国文人,尤其是与琴相关的文人群体的意象追求、审美动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文人对梅花的认识,逐渐从“果子实用”转变为“花色审美”,最后再转变为一种文化项目。以诗词写作为展现形式,文人借助梅花表达出对高雅脱俗品格境界的自觉追求,将梅花的淡雅闲逸、高洁幽俏的审美意象和品格神韵,转变成了个体精神意趣的“寓言”[2]。这些文人群体对梅花和古琴的审美解读中,既有相似性的品性和内涵的胶着,也有在审美框架内个体的理解。以《梅花三弄》为代表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含有这种审美解读。《梅花三弄》诸多谱本中,以泛音段落为基准,嬗变出多种不同的曲调形态。这些曲调形态的嬗变,在琴谱所限定的带有奏法的音高中,衍生出不同琴家打谱的复杂方式,形成风格多样的琴派传承。传承至今,我们虽然已经无法聆听或明晰更为古远的声音形态,但是通过20世纪早期数位琴家的早期录音,依然能够了解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中,传谱、打谱的风格形成方式,并在不断传承的脉络中,找寻到最为合适的研究样本[3]。
二、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传承与审美意境
(一)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承续与模仿
在当代中国音乐发展和传承机制中,对传统曲调进行改编,是器乐类音乐等体裁生成、演进的重要路径方式。在中国乐器的专业化转型中,更加追求原生状态的脱离,不断形成独有的器乐语汇和独奏传统。在地方戏曲、曲艺、乐种和民歌中,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整理、借鉴或提炼,成为适应于自身特性和风格的曲调储备。古琴作为我国琴学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拥有较为丰富的独奏乐传统和曲调谱本,成为众多改编者所关注和移植的对象[4]。在20世纪50年代后,由箫、古笛、古筝、琵琶等乐器所改编的《梅花三弄》,至今仍在独自的器乐独奏中延续存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梅花三弄》本身所具有的琴箫合奏有明显的关联性。当时,陆春龄、俞逊发等演奏家的改编作品,在原有琴曲基础上不断凝练,形成了能够适应曲笛器乐语汇的曲调韵味。改编后的曲笛版《梅花三弄》,包括引子和尾声等五个乐段,原有的琴曲“三弄”泛音不断被保留下来。引子部分中,琴曲中原有的第一段曲调内容,被紧缩成为一个长乐句,之后的部分,则改编为两个音乐材料组成的音乐形态。其中一部分是原有的泛音乐段,另一部分则是截取于原曲中第五段的前半部分,并能够穿插于三个泛音乐段之间。尾声的处理,是将泛音乐段中的末句材料,改编为具有“合尾”意义的结束乐句[5]。
(二)由《梅花三弄》引发对古琴音乐的审美思考
通过古琴曲《梅花三弄》这样一首千古流传的音乐巨作,引发了很多学者对音乐本质的思考。其一,中国的音乐大多数通过对现实意向的描绘来展现其中的具体内涵,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展现,也就是触景生情式的表现手法,其中很多作品尤其重视对于意境的刻画和描写,这也就是所谓的“立象”。作者所想要抒发的万千情怀都浓缩在对于“意象”的描写之中,很多的古琴曲都采用了这样的修辞手法,将自然界的景物和作者自身融为一体,形成人我合一的历史境界。其二,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自己的本民族特色,和西方音乐存在诸多不同,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影响下,强调“阴阳调和”“气韵”“气盛”等,这样的表达也契合中国人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与自然观。吴景略先生强调弹琴的时候“气”的运用,把握其中旋律的快慢变化,通过“气”进行演奏,从而形成乐曲之间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是一种虚实结合的生动之感,体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在这样的演奏影响下,我国琴曲的弹奏处处表现着气韵。其三,在作曲的处理方面,该作品也比较重视音色的对比和变化。中国古人善于运用音色的变化体现音乐的旋律变化和表现张力,在《梅花三弄》中,引子部分主要以低散和沉稳的音色为主,主题部分多是清爽透亮的泛音,在转承启合的变化中给听众与众不同的听觉感受。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古琴和西方的音乐是有所区别的,相对于西方音乐中国古琴更加晦涩难懂,需要有一定的音乐背景或者是音乐素养才可以辨别出不同音色的差异,从而体会其中的鲜明变化[6]。
三、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演奏技巧
(一)泛音演奏技巧
此曲目的泛音演奏主要运用了自然泛音的演奏方法,将古琴的古朴、典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手法,用右手压住弦角,这样的操作方式可以使弹奏的音乐更有历史的厚度和深度,同时,也方便提腕,使得音乐更加生动灵活。在《梅花三弄》的第四段落和第五段落均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使整个乐曲的美感和平衡感更加适度,音色更加有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抒发作者的感情,将梅花在寒风中摇曳的状态深刻地展现出来,富有一种动态的灵动活泼之美。第四段是准备段,主要是为音乐形象做准备,这段通过泛音来进行演奏,第二次引出了关于梅花的主题,是第二段的进一步重复,古琴的演奏因此做出了稍微的调整,相比之前的段落音色更为饱满坚实。在此段中,梅花的形象以及所展现的情景都发生了改变,将梅花展现为淡雅、清秀、阳光的生动画面。因此,在此段中,演奏比较鲜明、活泼,整个节奏是欢快的,音色明亮、热情丰富,给人一种积极阳光的情感渲染和烘托,见谱例1所示。
曲调中加入了少量滚拂,主要表现寒意来袭时的状态,这和第九段的“风荡梅花”形成鲜明的连接,运用很多鲜明、直接的描写,将梅花在风中摇曳的状态展现出来,此时的梅花铮铮铁骨、一身傲雪,此处的中心音从F到了A,这种转变和跳进是在为之后昂扬的渲染做铺垫,走音中应该用放合、双撞的修辞手法,展现乐曲的魅力,将旋律进行细化描写,从而一步一步将乐曲推向更高点,此次弹奏的速度,相对于之前是比较快的,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旋律的变化和流畅[7]。
(二)同音异弦的演奏技巧
针对古琴来说,同音异弦是司空见惯的展现手法,也就是说,使用同样的音高在不同的弦上进行演奏,《梅花三弄》的引子部分节奏和速度是比较慢的,弹奏的时候要注意感觉,在这里形象地描述为一种上摆的感觉,对于初音同样要保持同步,音调不可以过响,过响的话,会影响整个乐曲的韵律,见谱例2。
此时梅花的形象是安详、平静的,下准区的泛音音量是比较弱的,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呼之欲出,但又没有完全绽放,只是星星点点地绽开在枝头,此时的梅花是静谧的、含蓄的,是一种东方美人的形象。在演奏该段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平稳、舒缓,同时要把握节奏,既不能过快又不能太慢[8]。
(三)虚实结合的演奏技巧
《梅花三弄》在演奏过程中,应该把控好乐曲中实音和虚音的展现,依据这些规律,控制左右手的演奏方向和力度,尤其是在左手的推拉吟揉中,应该充分展现整个曲目的平衡,是缓缓展开的一幅画卷,演奏的时候心中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对比,也就是白雪的白和梅花的红,同时,也应该注意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和对比,从而展现古琴的特别魅力。例如,在第九自然段中,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情绪在这一段落放到了最高,一面是万丈寒冰,一面是独自盛开的梅花,旋律的变化中给人以一种冲突性的气势和感觉。这里的演奏技巧在于徵音C上波、长锁等按音的画圆,这样的技巧运用,使得音符可以不断延续和流传,从而将梅花的桀骜不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不畏严寒、竞相开放,是寒风中的一道风景,见谱例3。
此处的演奏节奏应该是相对急促的,同时保证一定的力度,以干脆、清晰的手法保证音准的准确,左手的吟揉使用更为频繁,这也是该首作品不好控制的地方,同时,在演奏过程中也应该保证弹奏的一致性、连贯性,中间不可以有断层[9]。
四、结束语
从琴谱中蕴含着历史回响的减字符号,到当代音乐作品错综复杂的交织音符,琴曲《梅花三弄》穿越时空的推移和文化的嬗变,时至今日仍被奏响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中。这首早已成为经典的传统曲调抓住了每一个历史时机,存在于承载着不同时代精神和文化的音乐样本中。
参考文献:
[1]梁成倩.古琴曲《梅花三弄》漫谈[J].剧影月报,2019(05):73-74.
[2]刘硕.古琴曲《梅花三弄》曲调意蕴阐释[J].艺术评鉴,2018(04):24-25.
[3]金小兮.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演奏与审美[J].当代音乐,2017(11):51-53.
[4]贾晓光.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与艺术特征[J].兰台世界,2014(08):105-106.
[5]李玉梅.古典名曲《梅花三弄》简介[J].流行歌曲(艺考),2008(06):54.
[6]王璟.梅花一曲颂高洁——古琴曲《梅花三弄》探究[J].美与时代,2006(07):72-74.
[7]楊美嫒.琴曲《梅花三弄》的审美赏析[J].艺术教育,2006(06):28.
[8]林蔚丽.古曲《梅花三弄》脉络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04):83-86.
[9]胡天虹.关于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