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3-07-17 12:19:06李雪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深度学习

李雪

摘 要 强化高中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度可以從意境、语言、格律、情感四个角度出发。借助“深度学习”理念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赏析能力、文化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优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目的,结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案例,从画面、意象、结构、背景四个维度出发,探究“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统编教材  古诗词教学  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具备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探究价值。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将课程结构设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始终的教学结构,以“深度学习”视域展开古诗词教学探究,有助于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以画面为切入点,延伸学生对意境的理解深度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学生浅层次的阅读而言的。学生古诗词解读的“浅层”可细化为“浅”和“层”两个维度。“浅”指学生对古诗词的横向延伸距离短小,“层”则表示学生古诗赏析的层次把握较少。因此,教师可以从多层、广识两个维度展开深层次教学,一方面拓展学生古诗词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古诗词常识;另一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地解读古诗词内涵,延伸理解深度。意境教学是古诗词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描绘的画面作为深度学习的切入点,以具象化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延伸意境、体验深度。

例如,在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本诗的艺术成就之一在于作者时空交叠的设置。全诗前面描绘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的景象,后面以时空交叠的笔法描写了思妇捣衣、扁舟游子、玉户帘、妆镜台、梦落花等画面,情境交叠跳脱,学生在浅层阅读时理解困难。教师为深化学生对时空转换的审美思考,可以寻找一些跟诗歌描绘的景象类似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从画面的交叠理解诗作中“诗化时空”的写作手法,从而深刻体会多重画面协同构建诗词意境的方法和效果。

在画面的辅助作用下,学生能进一步把握本诗的意境内涵,深度体会诗作的时空交融之美。

二、以意象为切入点,延伸学生的语言理解深度

意象分析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意象,同一意象在不同情境中又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如“月”可以表达思乡(举头望明月),可以表达离愁(我寄愁心与明月),可以表示孤独(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意象组合展开教学,立足情境解读意象,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物象赋予的情意,进而达到深度解读诗词内涵的目的。

例如,在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登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化学生诗词解读,丰富学生意象感知”为目标,设计《古诗词中的“猿猴”意象》教学,在赏析前将资料发给学生。例如,《三峡》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能从“猿猴”意象诗中体会到幽怨、凄清、悲苦等情感的共性特点,借助这些例子具体地感悟“猿猴”意象的深层含意,进而深度解析本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将意象放在具体语境中品读,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性理解,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意象在诗词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以意象为诗词教学的切入点,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语言的艺术特点,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以结构为切入点,延伸学生对诗词格律的理解深度

从格律的角度切入诗词教学,能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全新的认知。格律是诗词的创作规则,包括平仄、对仗、孤平拗救、对句相救、三四字互救、押韵、水平韵、邻韵等。对诗词结构、创作规则的把握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创作兴趣,强化文学修养。以结构为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能有效拓宽学生对古诗词格律的了解,促使学生观微知著,从一首诗词的把握延伸至一类诗词的解读,建立对诗词创作手法的宏观感知。学生掌握基本规则后,能更加深入地解读作者的语言建构思路,体会诗词的多重创作意蕴。

以《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为例。本诗是杜甫晚年所作,表达了对洞庭盛景的赞美和去国怀乡的伤感。从本诗格律来看,它属于经典的五言律诗。从内容结构来看,作者在首联描绘了虚实交错、古今对比的景色,渲染了宏大的场景气氛;颔联以虚实结合、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洞庭湖的浩瀚之象;颈联由景转情,从宏大的景观联想到个人命运,天地茫茫、无处安身的孤危感呼之欲出;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报国无门的哀伤。四联分别涵盖了叙事、写景、抒情、总结四个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完整的叙事抒情功能。教师可以将诗句内容结构与五言的格律作为诗词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拓展五言诗的相关创作规则,并立足结构分析本诗的妙处。

在教学中,学生从诗词结构获得赏析与创作的启示,能结合格律知识深化对本诗的解读,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四、以背景为切入点,延伸学生的情感理解深度

情感表达是古诗词创作的主旋律。延伸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感知力是落实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可以将诗词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诗人的个性特征、生平经历、写作特点等相关信息以拓展材料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以此丰富学生赏析的内容,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学生在深度把握作者的思想与创作意图后,才能代入自身情感,与作者进行共情,进而深刻理解诗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以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书愤》的教学设计为例。本诗是诗人陆游晚年的代表作,前两联描绘了年少时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写出了壮志难酬、虚度光阴的悲愤之情,全诗围绕作者报国意气的缺失与满足展开描写,突出了作者“愤”之心情。通过诗作的浅层阅读,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对陆游的人生轨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其创作思想与艺术成就有了大致的认知,但难以对作者的情感产生深度的理解与共情。因此,教师可以丰富本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陆游的人生轨迹的助读材料。例如,可以介绍陆游早年抗金的经历,让学生了解作者少年时代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风采;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一句概括了作者从37岁到48岁之间任王府幕僚,亲临前线参与战斗生活的经历;只有当学生深入了解了陆游的生平经历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伤幽愤之情。

将诗词创作背景融入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诗作情感的理解,以达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古诗词赏析的意境、语言、格律、情感等四个角度是“深度学习”教学展开的基本策略。因此,教师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画面、意象表达、结构特征和创作背景作为深度教学的切入点,由一个古诗词教学的细微之处入手,深度探究,由点及面地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凸显深度教学的精专性与层次性。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古诗词的内容特征展开个性化教学设计,以锻炼学生的赏析思维,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领学生古诗词阅读思维向纵向延伸。

[作者通联: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深度学习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9:09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