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山
摘 要: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渗透,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本文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分析展开论述,首先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如何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列举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措施,并采用一些教学案例展开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民族精神;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2-015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50
于高中生而言,傳统文化教育对其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及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可以深刻了解民族历史、国家文化发展进程。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具有融合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充分发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为国家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人才。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一切事物以快为准则,但是于教育而言,更需要教师有一颗沉淀的心,善于回顾历史,汲取历史精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种子播撒给学生,使学生在更浓郁的人文氛围中发掘语文学科的魅力。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是有其必要性的,概括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与语文教学融合为一体,这是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不断践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即指语文知识基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多层次、多维度提高,不能拘泥于学科知识的束缚,要尽可能拓展,实现多学科的统一融合。而将传统文化融合进去就满足了这一教学需求,中国的传统文化不限于语文基础知识、还包括历史、地理、文艺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借助传统文化桥梁,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多的知识类型,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该将文化自信融入进去,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文化自信,这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极其必要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会折服于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为自己身为中国人倍感骄傲,从而形成强烈的爱国激情[1]。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传统文化之所以流传至今,一定有其深刻的内涵和过硬的品质,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善于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语文知识,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的文章都是节选自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都是时代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一些优良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代表性很强,有些文章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创作风格,有些文章可以揭示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些文章可以反映一个时期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景象。可以说,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缩影,是时代文学的精华。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首先要做好教材文章的深度挖掘,借助教材内容完成传统文化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要对其进行细化讲解,对于传统文化的钻研不能停留于表象,文化的内涵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受力和悉心挖掘的学习态度[2]。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教师要将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讲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者创作此文的感受,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依靠学生的共情心理,文化也属于情感的一部分,它具有抽象特征,有些细腻的情感,作者可能无法用言语叙述详尽,但是却可以利用文字将情感内涵表露出来,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感受能力。《赤壁赋》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所作,首先作者表达了其月夜泛舟的所见所感,然后引出怀古伤今的悲咽情绪。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进行分析时,要将苏轼当时被贬的情况告诉学生,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惆怅的,对于落魄的处境是失意的,要带着这种感情去分析作者的语言,深入分析其情感内核。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不仅有落寞、愤懑,还有在躬耕农事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温暖纯良,对未来重拾信心的励志精神,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所见所想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文章分析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深度挖掘,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理解文章,使思想更深刻,从而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层次。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活动是最常规的教育形式,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课堂教学是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逐步将传统文化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的最重要途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师一定要注重形式的创新,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展开语文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和文化资源,整体有规划地将传统文化知识引导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体系。
例如,教师进行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这一课讲解时,在传统文化渗透时可以为学生讲一讲有关于词在古代的发展之路。词在古代与音乐关系密切,其实词最一开始就是合乐歌唱的一种形式,随着后期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诗体,词最初由音乐而来,因此还称为曲、曲子词和词等,它始创于唐代,在晚唐时代得到繁荣发展。《归去来兮》是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词,它隐含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决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词作品[3]。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时可以将一些古典文化知识讲述给学生,古典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中国仍然有诸多方面的体现,如电视剧《清平乐》就是以一首词命名的影视剧作品,讲述的也是宋代的故事。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课外拓展
在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上,教师虽然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充分做到教材内容的挖掘,但是也不可过度依赖教材,不能将全部的教学资源都放在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完成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目的就是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提高语文教學的维度,使语文学科更有深度,如果教师不善于将语文知识进行外延和拓展,那么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是学而不知或学而不懂。
在加强传统文化的课外拓展上,需要教师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重视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分析能力,加大语文知识含量的积累,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为其选择符合其阅读能力的课外传统文化作品。例如学完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将《战国策》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让其通篇阅读全书;对于语文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节选与本篇课文相关联的前后几个章节。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等历史,结合历史原因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深层原因,通过对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再转回到重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章含义的分析会更客观,结合历史、经济、政治因素等分析历史事件,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会有较大飞跃,在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上也会有所提升。
其次,教师应借助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例如,每逢我国传统节日时,便是教师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都是属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教师要将节日的来历准确地讲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过节的含义。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这个节日搞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包粽子比赛,利用一节班会时间,让学生一起包粽子;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题目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让学生谈谈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举办一系列的活动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四)创新传统文化融入手段
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成果来看,传统文化的融合已经初具一些成果,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在逐渐提高,但是从整体的课堂效率而言,传统文化的融合形式还有待创新,一些高中语文课堂缺乏新意,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单一,主要由教师讲解来完成,即根据教材课文进一步做拓展延伸,将传统文化元素传递给学生,虽然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丰富,但是学生参与度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应该运用创新的思维完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时也能更富于情感[4]。
例如,在学习《窦娥冤》这一课时,教师在介绍与其相关的古典文化时,不要只重视让学生听,还要让学生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将《窦娥冤》这个故事讲述给学生,学生听完会形成自己的理解,但是由于整个过程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呈现这个故事,可能会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借助多媒体工具,看和听共同对大脑形成刺激,学生对这一内容会记忆得更深刻。例如,教师可以将《窦娥冤》的戏曲作品播放给学生观看,戏曲更好地保留了古典语言特色,能够较好地还原原著,这对学生理解古典诗词和语句也有很大帮助。
(五)开设传统文化赏析品鉴课程
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文学底蕴的形成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一名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生就应该具备文学品鉴的能力,只有会欣赏文学作品、善于从文学作品中挖掘艺术魅力,才会形成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反之,缺乏品鉴能力,所学知识也永远只能是死知识,不能学以致用,换一句话说,知识的生命力将会很快枯竭,知识学习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为学生开设传统文化赏析品鉴课程,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在对文学作品的品鉴中剖析文化内核,促进理解认识。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是高中语文的一节品鉴赏析课,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是此部小说的故事开端,也是转折。通过作者的描述不难发现,在当时的封建背景下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自卑情绪。初入贾府,她小心翼翼、谨言慎行,一是她性格使然,二是以此显示出贾府的奢华和深厚的社会背景。在这一章节中出现了很多人物,通过人物对话能够了解到每一个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并且作者对结局也进行了暗示[5]。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时,要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及人物情感关系渗透给学生,要结合整部小说体现的本质含义看待这一个章节。拿过来一篇文章,不能是泛泛地读,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结语
总之,以现阶段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有意识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情怀的感受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极其必要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凝结而成的传统文化,其魅力体现在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累上。以文化融合为立足点,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多感知、多思考,树立正确的三观,将高中生培养成集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人文底蕴都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生,为其人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张安敏.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22(26):48.
[2] 孙烨.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2(22):47.
[3] 张世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路径[J].中国教师,2022(4):110.
[4] 宋永晖.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研究[J].文教资料,2022(6):126.
[5] 李扬.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探讨[J].作文,202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