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丽 孟楠
摘 要:叙事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达方式。运用叙事话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凸显出百年来我们党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应然之要,也彰显出我们党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然之举。叙事并非一种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意识形态意义的话语呈现。新时代新征程,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7-0032-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新时代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9VSZ134);全国“双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项基金项目“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LL202002)成果。
作者简介:潘文丽(1990—),女,安徽定远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孟楠(1962—),男,新疆奎屯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光荣传统和鲜明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较之以往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传播意识形态的主渠道,是否放大“音量”、提高“质量”、吸引“流量”,成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指标。对此,我们必须用意识形态的宏观视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逻辑维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言语表征、言说遵循和言传指向,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公信力,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言语表征
作为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叙事话语既是思想观念的表征,也是理论内涵的表达。以理论逻辑为遵循,通过深度剖析叙事话语的理论透彻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可以有效提升中國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整合力和思想引领力。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理论透彻性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说服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用透彻的理论、深刻的学理、科学的真理,讲清楚、讲明白和讲彻底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根基和发展脉络。其一,深挖“是什么”,以符合客观实际的叙事内容说服人。叙事内容能不能说服人、打动人,在于其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蕴含科学思想和正确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如果没有科学的思想体系和正确的学说来号召工人,那就等于玩弄空洞虚伪的传教把戏,一方面是一个慷慨激昂的预言家,另一方面只是张着嘴巴说话的蠢材”[2]。可见,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理论透彻性,就必须向广大民众讲透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从而在理论上做好知识铺垫,在学理上做好答疑释惑。其二,追问“为什么”,以回应社会关切的理论诉求吸引人。增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理论透彻性不能只关注“是什么”,还要追问“为什么”。这是因为,经得起“为什么”的追问,既是检验理论真伪的试金石,也是衡量中国共产党理论功底的标尺。“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3]只有掌握真理、熟练运用真理,才能回应社会的关切,才能经得起人民群众的发问,进而汇聚力量、凝聚人心。话语既是思想的载体,也是理论的反映。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言之有理的叙事话语引导人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自信,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话语触动民众的情感,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理论系统性
理论的系统完整关乎话语表达的准确合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叙事话语的理论系统性,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阐述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是继承的而不是割裂的。具体来说,其一,多元整合话语理论的内容,注重叙事话语理论的系统完整。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理论的内容是衡量话语能否达到“以言取效”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话语内容能够决定话语的权威性、威望度和可信度。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理论的社会功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引导力,就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理论系统性,用系统的话语内容分析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避免因话语理论缺位而陷入“话语失语”的困境。同时,在应对重大且具影响力的事件中,要从理论层面加强“话语赋权”和“叙事赋力”,尤其要把人民群众的聚焦点和关切点纳入党的理论整体框架中,防止受众因理解偏差而断章取义、因认识不深而各取所需。其二,多方统筹话语理论的资源,注重叙事话语理论的综合完善。多方统筹资源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综合完善的有效支撑。人民群众的不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礼仪和日常行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丰富资源。可以说,只有立足个体差异性生活和各民族特殊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才具有现实性基础和合法性源泉。相较西方发达国家,“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170,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思想养料。质言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言说实效,唯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价值营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的价值谱系和叙事体系。
(三)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理论时代性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话语作为思想的直接呈现,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实践创新的现实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一,把准时代脉搏,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解答时代课题。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的呼唤,也离不开实践的发展。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坚持叙事话语的理论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叙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诠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特别是其中创新论断的有机组合、继承发展,是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社情发展变化的准确识变和对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的科学应变。概言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开放性理论特质和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本质,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理论的时代性特征。其二,弘扬时代精神,在国内和国际的互动大局中廓清意识迷思。“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理念。”[4]168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通过叙事话语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传播主流声音成为时代之思、理论之问。放眼当今世界,国际国内互动频繁,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为推行话语霸权、制造话语陷阱,西方国家通过美化、掩盖、裁减其思想内核,借机植入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普世价值”等思想内容。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充分挖掘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将井冈山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等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叙事方式传播出去,旗帜鲜明地辩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以此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支配力和话语引导力。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言说遵循
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言说遵循,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内,用历史思维客观全面地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而通过反思历史、对标现实总结历史经验,指导未来实践。
(一)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历史真实性
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6]。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肆意篡改史实、刻意编造史料、随意夸大史事,以致真实的历史变得愈加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甚至“面目全非”。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话语叙事时,其一,要还原真实历史全貌,培养精深厚重的历史认知。还原真实全面的历史全貌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主导权的深刻体现。要明白这一领域我们不去占领,历史虚无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叫嚣与传统史学“断裂”,将研究历史“碎片化”“去中心化”,以罔顾历史事实、颠覆历史认知、否定历史存在为基本特征,企图歪曲党史国史,甚至美化外国侵略史、西方殖民史,肆意捏造历史真相和历史事实。尽管历史虚无主义的怪论谬论有着很强的虚伪性、欺骗性,但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态度坚决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叙事方式还原真实的历史事實,对中华民族精深厚重的历史文化持有坚定的自信,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民族、虚无文化和虚无历史的荒诞言论必将不攻自破。其二,回归客观历史意象,构筑清晰准确的历史记忆。回望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党的历史真实记录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集中汇聚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忘记历史、背叛历史必然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最终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大厦、共产主义根基,甚至会导致亡党亡国。当前,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话语讲好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一方面要讲清、讲深苏共亡党的历史故事和教训;另一方面也应充分挖掘我们党历史上的宝贵经验,用党史真实故事引导人民群众客观理性地观察历史、实事求是地判断史事。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历史生动性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7]545历史的真实性、可读性最终都可以通过生动性反映出来,具有生动性的历史必然让人们想听、喜听、爱听。因此,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历史生动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言说实效,其一,要善用党史感人故事,生动诠释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运用叙事话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好党史故事,将蕴含在党史中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故事以鲜活生动的叙事话语呈现出来。在党的历史上,无论是将墨汁当成红糖水蘸粽子吃的陈望道,还是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杨靖宇,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这些英雄烈士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仍然感人至深,发人深思,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因此,要以叙事方式把“道”贯穿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在讲好、讲清、讲深党史故事中充分挖掘英雄烈士行为的思想伟力,真正实现话语资源向话语优势转换与发展。其二,要援引古代历史故事,生动讲述为人治世的教益良方。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从不缺乏栩栩如生、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比如清正廉洁的故事、孝悌忠信的故事、品格励志的故事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援引古代历史故事阐明道理、解读义理,巧妙地把历史故事引入现实,让历史和现实相互映衬、过去和现在相互衔接,从而赋予历史故事新的时代意义。2013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曾引用秦朝二世而亡的故事和南朝陈国皇帝陈叔宝亡国之音的故事来借古警今,告诫广大党员同志要自觉抵制奢靡之风、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让党员干部对腐化堕落问题有了更加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这些亡国之君、贤人廉吏的故事已然成为我们党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历史生动性的生动教材,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向纵深发展。
(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历史主动性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知兴替。“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7]510只要主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主动而为、奋发有为,就能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历史主动性。其一,要主动把握历史规律,深刻阐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正如习近平所言,“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7]545。这就表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历史主动性,绝不是自说自话、自我欣赏的话语植入,而是对中国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基本国情和独特文化传统的深刻把握,在深度阐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中,诠释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历史全局变化、国家发展大势的关系,教育和引导广大民众主动掌握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其二,自觉担当历史使命,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言说。作为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人的思想提升和价值内化的有效方式,也是培育和造就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对此,习近平要求,“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8]。这一重要论述,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要求,即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党中央确定的目标团结一致向前进,高度凝聚起全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認同。
三、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言传指向
从现实逻辑探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言传指向,要在丰富叙事话语方式和提升叙事话语策略的互动逻辑中逐步推进和展开。叙事话语的目的意在指向现实、指导实践,而叙事话语方式的多样性和策略的有效性最终旨趣便是充分发挥叙事话语价值的引领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方式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的表达载体。采用丰富多样的叙事话语不仅能有效阐释话语背后的道理,而且能迅速建立起叙事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具体来说,其一,采用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提升叙事话语的传播力。采用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形成既有优美文采,又通俗易懂的叙事格调,话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走心。深入品鉴1931年毛泽东创作的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其中既有像“万木霜天红烂漫”“雾满龙冈千嶂暗”的优美辞藻,也有“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通俗话语。这种话风文风让人耳目一新,言近且旨远。盘点习近平的外交话语同样如此,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想,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主张,从拒绝“零和博弈”到反对“强权独霸”,习近平经常引用俗文俚语、诗文词赋、寓言故事等来表达外交理念,让内容与形式相互印证、话风和文风相互体现,既找准中外的话语共通点,又打通中外的话语共情点,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传播力。其二,借用音像并茂的叙事方式,增强叙事话语的感染力。图像是人类有史以来记载和表达事物的重要符号。图像具有的鲜明直观性,可以增强叙事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近年来,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以特定历史环境为背景的纪录片、影视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有聚焦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告别贫困》,有歌颂早期共产党人舍生忘死、投身革命的《信仰的感召》,有全景式记录伟大抗疫精神的《同心战“疫”》……丰富多样的影视作品用回忆、倒叙和重塑等叙事手法,精准确定叙事话语对象,营造了叙事话语情境,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可见,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让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具有可视、可感、可亲的叙说魅力。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策略有效性
言由心生、情为意动,话语和情感是相通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同叙事身份与叙事修辞都会影响叙事话语的效果呈现。因此,灵活变换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话语策略,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言说实效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其一,要转换叙事人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共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根据叙事对象不同和话语语境变化,采用第一人称“我”或者“我们”的叙事表达更容易唤起民众的内心感受与思考,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和话语诉求。与第一人称不同,第二人称则更像面对面交流,便于在抒情中沟通,在沟通中体现对听者的尊重。如当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问题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因势利导地追问:“你觉得这种行为,对吗?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选择怎么做呢?”要依据受众的不同回答及时给出相应解释,从而实现从“说理”到“陈情”的相互融合、共通表达。其二,变换叙事修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表现力。语言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富有表现力的话语除了要以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和内容吸引人,也要关注如何选择话语的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的叙事场景和话语语境,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变换叙事修辞,一方面能更精准、更巧妙地表达出叙事的深层意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叙事话语的表现力。例如,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分配问题时,习近平把“做蛋糕”喻为经济发展、“分蛋糕”喻为财富分配,形象又准确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样,面对“人类社会该向何处去”“世界又该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时,习近平则转用“三个滚滚向前”为世界大势和历史潮流标定了方向,其形势定位清晰准确,语言力量势如破竹,使语言充满灵动性和表现力。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价值引领性
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内化的过程,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对人们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规范。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价值引领性,其一,要培养集体价值观念,解决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困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切入点和关注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也表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现实生活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然成为影响人民追求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对此,对于肩负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一方面要向广大民众分析并解释当前社会矛盾呈现的结构性困境,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困惑。通过培养全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讲述全社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40。其二,要建构个体精神家园,激发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动力。建构个人的精神家园既是弘扬价值主旋律、激发社会正能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呼唤。习近平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4]41。这一论述既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一致性,又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要怀有“奋斗必须有我”的谆谆嘱托。为激励人民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深情讲述道德模范和劳动模范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学习道德模范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精神,让普通百姓由旁观者变成践行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动力,由此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价值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1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04.
[3]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9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6]新中国65年大事记: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8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
【责任编辑:张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