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奕诺
摘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中国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行政管理体系的变革,主要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结构,使其不再是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落实宏观调控体系,以获得更大的行政效能。因此,文章基于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内涵,对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主题与主线进行深入探究分析。
关键词: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主题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6-0014-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6.014
1 引言
中国行政管理体系是为了管理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事务而设置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行政组织、行政绩效、公共服务以及行政监督四个体系。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变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行政管理制度,不仅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国家整体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明确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主题和主线,确保变革的实效性。
2 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内涵与基本属性
2.1 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内涵
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基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主,从根本上看,行政管理体系就是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管理体系不仅能够适用多种所有制,也能促进其协调发展,并不断完善各类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优化创新,从而形成更加严密有效的工作体系。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体系:其一为行政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职能体系、监督体系以及决策执行体系,并且作为管理体系的支撑,不仅为政府所有管理活动提供保障,也是其运行的基础框架。其二为行政监督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均负责履行政府调控市场以及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保障社会和市场具有明确的行为规则,能够确保秩序的稳定性。其三为公共服务体系。主要作用是确定公共服务的边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其四为行政绩效体系。主要是对政府的管理效率进行优化,对公权力的运行起到约束作用,确保政府的公开透明,确保公权力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
2.2 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属性
在当代,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四种基本属性:其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也是基于此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其二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虽然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但并没有脱离本土文化。一旦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脱离传统文化,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三为时代变革的创新性。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对公共行政进行优化完善,管理内容也愈加丰富。其四为先进文化的开放性。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当前实行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发展创新,其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学习借鉴,而不是一味进行变革[1]。此外,我国行政管理体系要坚持执政为民,所有管理活动都要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同時,要求政府加强行政的透明化程度,不管是在公共政策中,还是在公共服务中,都要确保能够充分体现出公平和正义。并且必须做到有法可依,体现出现代法治精神,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性。
3 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现状
3.1 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经过了1982年、1993年以及2008年等多次规模较大的改革。这些改革不仅跨越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每次的侧重点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其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在对行政管理体系变革进行积极的探索,主要目的是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放开,以及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变革。任务目标比较多,主要包括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给予企业生产经营更大的自主权、对政府机构进行优化、改善干部队伍的年轻层次和知识结构、对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探索研究。在1993年这次改革中,主要的重点内容是政企分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这次改革后,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把握时代发展的变化,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并控制政策的导向。同时,各级政府对机构进行精简,优化各个部门职责分配,以免出现交叉的现象。为了保障改革的有序进行,其采用的主要是试点的方式。其二为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目的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加大行政管理体系变革力度,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对国有企业、商贸部门、计划部门等多个部门的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对人员和机构进行精简;减少行政审批流程,不再过多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分税制[2]。其三为党的十六大召开到当前阶段,这一阶段不断对行政管理体系改革进行深化,主要目的是构建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根据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和谐社会机制的构建,积极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对行政绩效制度进行探究;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政府行为的规范性,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加强社会管理。总之,中国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的过程也是当代行政管理理论形成的过程。
3.2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变革取得的巨大成效
在长期的变革历程中,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其一,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通过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逐渐将政企分离,在微观经济方面政府的干预大幅降低,在资源配置上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作用,政府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并提高了对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视。其二,政府机构得到精简。在多次变革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逐渐下放,经过多次调整,使得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越来越合理,在这种背景下,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和基层组织的作用。其三,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在政府运作的过程中,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各项制度机制逐步得到完善,政府相关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公民权利受到更强的重视,通过各种政府创新管理活动的开展,为行政管理体系变革增加了新的活力。
4 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必要性
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要坚持执政兴国,还要加强对利益关系的协调,做好公共服务,确保社会具有公平性,确保人们能够依法行使自身权利,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管理中,实现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形成和谐的政府、社会以及群众关系。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变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4.2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各级政府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但相较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来说,行政管理体系变革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执法不严和管理越位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深化行政管理系统变革,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3 推進改革开放事业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与行政管理体系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深化改革,以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5 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主题
5.1 打破计划管理体制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营造相应的政府环境,在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强调要简政放权,并在此基础上,对很多重大政策进行调整,以改进公共行政高度集中的现状。
5.2 转变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变革的深入,政企不分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对改革的深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将政企职责分开,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这一要求,并且在之后的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一直将其作为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工作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需要着重考虑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同时,随着社会资源配置主体的改变,政府还需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3]。自党的十四大召开以来,我国在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始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重点,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将政企的职责分开,并不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5.3 完善政府结构
自我国首次进行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以来,始终将政府结构的优化完善当作其中的重点,在多次改革中均有涉及。1988年,在第四次行政管理体系变革中,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将政府组织架构建设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量政府直接管理经济事务的部门进行整合。2008年,根据大部制的要求,再次对政府机构进行调整,使得行政管理层级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再是横向进行优化,而是纵向进行完善,如从市管县体制改革转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4]。当前,只有部分区域实现了财政上的省直管县,还需加强对行政层面上的探索。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缩减行政层级,优化政府整体结构。
5.4 强化行政效能
不管在任何一次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变革中,强化政府管理的效能都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但在每次改革中,由于侧重点不同,对强化政府管理效能的侧重点也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考核指标体系也有区别。综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之前主要侧重于行政效能数量上的提升,后来逐渐转化为质量型行政效能的提升,提高了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视程度。
6 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主线
6.1 实行机构改革
机构作为公权载体和职能行使的平台,在政治和行政层面均有着重要的体现,前者反映出权力的划分情况,后者体现出职能履行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一直将机构改革作为重点内容。同时,转变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核心。首次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后,在多次行政管理体系变革中均将其放到首要位置。通过机构改革,提高政府部门权责的规范性,改变以往的政府管理方式,减少直接干预,建立完善的宏观管理机制[5]。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我国整体政府机构设置已经基本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其运转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基本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
6.2 优化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在执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良好的干部人事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执行效率。因此,在历次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直重视干部人事制度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其中存在的弊端。1982年,我国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下放相应管理权限;实行更加多样的干部任用模式,对人才进行分类管理。1993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并逐渐在各级政府机关得到落实,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制度方面为建立优质公务员队伍提供了有效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更是体现出了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充分反映出公务员制度的逐步完善。现阶段,我国严格按照公开竞争的原则对公务员进行选拔和任用,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并定期对岗位进行轮换,不仅改变了机关干部工作现状,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更多的年轻干部,提高了政府机关人员结构的年轻程度,创新了工作方法,也提高了整体工作执行效率。
6.3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
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保障政令的统一性,充分发挥基层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确保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打破高度集中管理模式的限制,能够对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产生极大的影响,并直接关系着宏观调控权力的行使情况。在1988年之前,主要扩大地方的自主权,并通过颁布相关制度体制不断扩大地方的自主权,明确要求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调整,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力。在确保全国政令统一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责,确保地方能够有效行使相应权力。对于中央来说,主要制定大政方针,并对其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即可[6]。因此,在1988年之后,中央又进一步扩大了地方在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权限,将外资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审批权下放。之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理划分相应管理权限,为了进一步优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如实行分税制,对财政和商贸等体制进行革新,进一步增强了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规范性。
6.4 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要想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强化行政法制建设。因此,在多年的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中,始终重视行政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进行法制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将恢复法律权威当作重点内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我国积极进行行政立法建设,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在革新行政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从组织层面着手,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机构建设,逐渐设立了环保部门、土地管理部门以及监察部门等多个行政机构,通过这些机构的建设,大幅提升了行政执法的有效性。另外,为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还制定了相应的行政复议制度。
6.5 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我国行政管理的基础是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服务,在多次进行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强化整体工作效率,提高了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党的十六大之后,在进行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逐渐强化了政府的廉洁性、服务性以及法治性。为了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实行电子政务,根据群众实际面临的医疗、就业以及教育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加大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使更多人体验到公共服务[7]。在此基础上,不断鼓励群众参与到公共治理当中,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下,为各界民众参政议政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途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其中,如网络问政和听证会等,通過群众的广泛参与,推动政府的转型,提高其工作效能,为人民群众带来更优质的服务。
7 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政策建议
7.1 从基本国情和改革实际出发
在我国整体改革战略落实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系变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进行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面临比较复杂的现实矛盾,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对行政管理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要求,科学制定行政管理改革战略[8]。
7.2 优化行政管理部门变革
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在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革除所有影响观念因素,促进行政管理体系改革效率的提升。在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按照精简和统一的原则,合理设置党政机构,减少行政层级,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优化用人机制,确保其具有公平性和公开性。另外,还需加强对监督机制的建立,严格监督相应领导干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党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7.3 学习借鉴国际行政管理体系经验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世界上很多国家不断进行公共行政改革。因此,应吸取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如很多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机构设置比较简洁;监督机构适度分离,但又相互制约;重视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等。[9]对此,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有针对性地借鉴一些国家的公共行政方法,但要坚决杜绝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
8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经历多个阶段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不断在深化改革。主要围绕着打破计划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结构以及强化行政效能这四个主题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贯穿了实行机构改革、优化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以及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这五条主线。
参考文献:
[1]肖芳,温宝书,和渝红,等.ICH M4模块——中国行政管理文件制定及实施的考虑[J].中国新药杂志,2022(2):172-176.
[2]济南市委编办.济南探索构建基层行政管理体系新格局[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20(5):40-42.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王浦劬,鲍静,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思想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6):6-12.
[4]杨昱晨.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J].商业故事,2018(2):97.
[5]鹿海洋.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6):22-24.
[6]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制度70年:服务理念的发展探索[J].东南学术,2019(4):40-46,246.
[7]倪晓箐.试析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J].才智,2019(4):186.
[8]张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J].真情, 2021(7):1.
[9]武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路径[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