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钟繇“流美”论与魏晋书法美比较研究

2023-07-06 14:23:26赵娉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9期
关键词:钟繇

赵娉婷

摘 要:钟繇是魏晋时期享有盛誉的书法家,被后世尊为“正书之祖”,他的书法作品与书学理论对研究魏晋书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传钟繇“流美”论,以用笔为天、流美为地,对后世书法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论作为参考对象与魏晋书法美进行比较研究,可探寻“流美”论的合理性,同时发掘魏晋书法美的特点。

关键词:钟繇;“流美”论;魏晋书法;书法审美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9.035

魏晋时期,两汉以来儒家独尊的系统濒临崩溃,老庄之道成为名士们的处世哲学。士人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看淡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无为,盼望超脱俗世,获得精神自由。这样的思想转变,促使魏晋时期的书法更加注重审美性。当时许多书法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书法理论,传钟繇提出的“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对后世书法美学研究影响极深。

1 传钟繇“流美”论源起简介

传钟繇“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最早可見于宋陈思《书苑菁华》卷首:

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①

此段文字中一些内容尚存疑论。首先,是关于钟繇盗墓事件的记述,钟繇的生卒年为公元151至230年,而韦诞生卒年为公元179至253年,故繇发韦冢之说不能成立。其次,“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又传为卫夫人《笔阵图》的内容。但后半段“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皆画象之”在唐人蔡希综《法书论》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繇临终于囊中出授子会曰:“吾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尽,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②

可见关于“流美”论的记载其实真伪难辨,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杜撰。元刘有定的《衍极注》又记载钟繇曾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流美”论对于后世书法审美影响深远。

再从“流美”论的内容分析,“流美”论中将“用笔”比作天,将“流美”视为地,这显然与道家的自然理论相通。《道德经》二十五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至西汉初《淮南子·天文训》中又有:“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大约北魏时期出现的《太上老君开天经》中亦有:“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三纲即分,从此始有天地。”从中不难看出道家对于天与地的关系界定,通常都是以天为清、地为浊,同时“天先成而地后定”。在书法艺术中,用笔之法往往需要精研参悟,笔法精妙而美感便自然流露。因此,“流美”论中将用笔和流美二者关系比作天与地,符合道家对于天与地关系的阐释。

综上所述,不论是根据史料记载,还是从内容上进行分析,传钟繇“流美”论都存在合理性,且影响深远,因此其对于研究魏晋时期的书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浅论“流美”论中的“流”

何为“流美”?“流”在《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从沝、?。?,突忽也。”其意为“水行也”。显然,“流”字具有动态的含义,可以代表一种动态的势。而“美”在此处所指的应当为“艺术的美感”。当“流”与“美”二字组合时,便能衍生出更丰富的涵义。

2.1 流:流露、表现

当“流美”中的“流”解释为“流露、表现”的含义时,“流美”则意指“流露或者表现出美感”,肯定了书法艺术具有流露和表现美的功能,同时也是对人能够创造艺术美的认同。

宗白华先生曾说:“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③人可以通过艺术中的一画之迹,流露出万象之美,也能表现人心之美。北宋郭若虚有言:“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于心合,是之谓印。”可见,绘画艺术中,人通过迹化感情可以表现美感,也是对艺术可以流露和表现美的一种肯定。

在书法领域,书写一开始是以实用性为第一要义的,当书写表现美的功能被发现和重视后,书写开始演变为独立自觉的书法艺术。汉代儒术独尊,儒学也渗透入书法艺术领域。赵壹的《非草书》中云:“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④从此处可看出,当时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看待书法主要以实用为视角,他们的书法理论多以经世致用为底色,兼有部分审美观照,但不纯粹。

至东汉末年,文明的核心转至老庄,人们开始向外发现和欣赏自然万物之美,向内关注和重视自己作为人的真实感受,肯定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自觉”开始苏醒。书法的审美价值逐渐得到重视,传钟繇“流美”论对书法可以表露心迹、展现美感是肯定的。

2.2 流:流动、变化

当“流美”中的“流”解释为“流动、变化”的含义时,“流美”则意指“流动、变化的美感”。

《庄子·天运》有云:“夫至乐者……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⑤“流光其声”中的“流”是生命的传衍与艺术的流动,是庄子审美理想的体现。明代魏良辅有言:“如长腔要圆活流动,不可太长。”⑥意指唱段中的长腔不能呆板僵直,而是要有灵活圆润的流动美。其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气”“势”“韵”等概念,这些都与庄子关于生命运动的审美理想有关。比如,在文学领域中,包世臣《文谱》载:“是故讨论体势,奇偶为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⑦强调行文要讲究整散交错、奇偶相配,不可单调呆板,没有变化。南齐谢脁也认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清代袁枚亦曾有言:“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文章如果体势平平,行文一成不变,便会让人阅后味同嚼蜡。

在书法艺术中,流动的美感可以表现在对于自然物象动态的取法中。东汉蔡邕的《九势》中言:“夫笔肇于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⑧这正是书法家师法大自然的万象变化的写照,将自然生机注入一笔一画中,书法艺术就能拥有物象的动态之美。

2.3 流:流畅、连贯

当“流美”中的“流”解释为“流畅、连贯”的含义时,“流美”则意指“流畅、连贯的美感”。

在中国绘画传统的线描技法中,有谓之“行云流水描”者。此种描法的特别之处在于线条的流畅性,行笔如同春空浮云,流水浮地。清代王嬴的《海仙画谱·十八描法》言:“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同时代画家连朗形容其“活泼飞动”。中国古典音乐也对于流畅自然有一定追求。唐代薛易简的《琴诀》中有“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要求琴声的音色要温润、连贯,以达到“句度流美”的效果。

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流畅、连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孙过庭的《书谱》中有言:“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⑨这两句话分别强调了作草书的要义为“流而畅”,以及创作状态对于作品能否达到“神融笔畅”的效果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书法艺术中的流畅不意味着单纯的畅通无阻,而是有急有缓,内含方圆,曲郁前行,保持的是整体的流畅性。

3 “流美”论与魏晋书法

3.1 魏晋书法的流便之美

魏晋时期,不论字形还是字法,都开始由繁杂走向简化,更多一份简约、流便之美。这种对比,在钟繇小楷作品与汉隶的比较中尤为明显(图1)。

钟繇的楷书作品中,单字已经去掉了或者藏住了隶书的“蚕头雁尾”,比如图1中“示”“素”二字的横画,以及“命”“疾”的捺画,收笔处都明显省去了汉隶中标志性的“雁尾”,笔画更加流便简洁。同时,钟书也保留隶书的古意。首先,“示”“素”的横画都偏长、竖画短,结体宽博,形态自然舒展,显然是汉代隶书结体的特点。其次,钟书的笔画古拙,保留了部分隶书的笔画形态,如“疾”字左边撇画收笔之处微微向左上方挑出,这笔画与隶书中的笔画形态颇为相似。

《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这种对“简易之理”的追求催生了魏晋时期的“尚简”审美。另一方面,由“言意之辨”的讨论衍生出的对“意”的侧重,也促进“尚简”的审美观念进一步形成。在道家中有“得意忘言”的说法,这一观点发展至魏晋,被思想家王弼继续发扬,他曾写道:“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⑩虽然王弼的观点过于贬低了“言”的价值,但其对于“意”的重要性的阐释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思想倾向也促使书法的表意作用逐渐被重视,同时作为外象的字形逐渐简化,强调了书法内在的意韵,因此也表现出了一种简约、流便之美。

3.2 魏晋书法的流动之美

魏晋时期,书法上承两汉,传钟繇曾言:“每见万类,皆画象之。”这表现了魏晋时期书法家对于汉人取法自然万象的观点的肯定。传蔡邕的《笔论》中形容书法如此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k蔡邕以物象的动态喻书,发掘书法艺术中流动的生命力。以自然动态喻书在魏晋时期也同样存在。卫恒的《四体书势》中有:“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l索靖的《草书势》中有:“盖草书之为状也,宛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虬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赢赢,炊奋叠而桓桓。”m索靖用虫、蛇等喻书,但又不是单纯以其物象来比拟,而是取这些自然物象的百态变化来形容草书各势,这亦是对书法流动、变化之美的认同。王羲之同样也注重书法艺术的动态美感,在其《书论》中有云:“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n强调了作书要有“意”,同时列举“飞鸟坠空”的动态势与“流水激来”的动态形,此处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对于书法艺术中蕴含的流动、变化之美的认识。

3.3 魏晋书法的流畅之美

魏晋书法有一种畅然的、流利的美感,这与魏晋时期士大夫的天性解放有关,书法的实用目的性开始减弱,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排忧遣怀的途径。而这种流畅之美如何表现,与用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书写的流畅,绝不是直接单一的快速行笔,而是根据具体书写的状态调整行笔的速度,该快则快,该缓则缓,同时在平直之中寓于波折,曲折前进。传卫夫人《笔阵图》中,论如何写横,需要“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这里取“千里阵云”开阔大气、一波三折之意,使横划达到静中有动、整体流畅的效果。其次,书写的流畅与用笔的方圆有关,圆转可以表现流畅无阻之效,僵直则给人滞涩生硬之感。但圆与方又是相辅相成的,在书写过程中是交替变化的,这种自然转化便会形成整体的流畅通达。

魏晋书法的流畅美在当时许多书家中都有所流露,如王献之的代表作品《鸭头丸帖》。此帖共“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寥寥十几字,兼具了流畅飘逸的行笔、妍媚舒展的结体,整体上气息畅达,驰心神于天地万象,笔端流美于连贯的笔迹中。

4 结论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文人士大夫对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他们在老庄道家的出世哲学中寻找到了新的道路。自此,魏晋玄学之风盛行,对文学、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思想上的自由解放,也促使魏晋成为中国书法发展极盛的时期,一些重要的、对于后世影响极深的书法理论出现在此时期。

传钟繇“流美”论,以用笔为天、流美为地,天定而地成,精研用笔,方可达流美之效果。此理论与汉代以自然论书相呼应,与魏晋时期的书法审美祈尚相吻合,且在魏晋的书法作品中有所体现,其对于后世欣赏和研究魏晋书法美有着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上海社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99.

②蔡希综.法书论[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71.

③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09.

④赵壹.非草书[M]//华东师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3.

⑤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6-367.

⑥徐元勇.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81.

⑦包世臣.艺舟双楫[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1.

⑧蔡邕.九势[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

⑨孙过庭.书谱[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6-132.

⑩王弼.王弼集校释(上下)[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609.

k蔡邕.笔论[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

l卫恒.四体书势[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3.

m索靖.草书势[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9-20.

n王羲之.书论[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8.

猜你喜欢
钟繇
勤学刻苦的钟繇
钟繇书法作品欣赏
钟繇未盗墓
钟会和钟毓
快乐语文(2017年17期)2017-07-31 19:08:05
钟繇嗜帖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中国篆刻(2017年3期)2017-05-17 06:20:55
钟繇:盗墓贼这个锅我不背
钟繇学书
钟繇:书法宗师也是官场高手
百家讲坛(2016年3期)2016-09-27 19:36:16
钟繇盗墓取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