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埭丁氏宗祠的文化传承及其价值阐释

2023-07-06 14:23:26陈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9期
关键词:回族

陈瑜

摘 要:陈埭丁氏宗祠,肇建于明永乐年间,建筑群既有我国汉族文化的内涵,实质中也包含回族标志和伊斯兰文化,其具有回汉文化相融合的特色。一座陈埭丁氏宗祠,半部泉州回汉两个民族融合发展史。作为福建省乃至国内历史最为悠久、建筑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回族宗祠,陈埭丁氏宗祠具有历史真实性和文物的完整性,反映了丁氏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文章对陈埭丁氏宗祠进行介绍并阐释其价值。

关键词:陈埭;回族;丁氏宗祠;价值阐释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9.034

自唐以来,中东等地蕃客就一直活跃在“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上。长安、广州、泉州、苏州及杭州等城市,是他们主要的经商侨居区。蕃客们开设“胡店”“波斯肆”售卖进口香料、珠宝等,并将中国丝绸、瓷器等出口到欧洲、中东等国家,中国货物在这些地区大受人民的欢迎。唐宋时期,向往“光明之城”而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自阿拉伯国家而来,带着阿拉伯人经商的天赋,在当时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的泉州落地生根的中东人不在少数,这其中也包括了丁氏先人。许多穆斯林商人成为刺桐城(泉州古称)里的达官巨富,如原大宋王朝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其祖上便是阿拉伯人,蒲寿庚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统领海防,蒲家垄断泉州海上生意长达30年。

1 陈埭丁氏宗祠简介

陈埭,地处晋东平原,因五代十国时南唐泉漳二州观察使陈洪进令军民沿晋江出海口南岸围滩筑埭得名。元末明初,阿拉伯人赡思丁后裔因战乱避居晋江陈埭,后取赡思丁中的尾音“丁”字为姓,与汉人通婚,入乡随俗,修宗谱建宗祠。宗祠,亦称家庙、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之所在。祭祖作为族人的重要活动受到族人的高度重视,宗祠成了族人集会、议事等之场所。陈埭丁氏三世祖丁硕德娶了泉州永春汉族女子庄氏,庄氏不仅以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子孙,并力推修建丁氏宗祠。陈埭丁氏宗祠坐落于世界遗产之城,即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市的晋江陈埭镇岸兜村。陈埭丁氏宗祠与闽南人建筑风格相似,亦采用砖、石、木构造,建筑技术等同样采用闽南传统民居方式,建筑群南北长约50米(除泮池外)、东西宽约22米,总占地面积近1100平方米。

陈埭丁氏宗祠(图1)前厅及后厅两侧厢房以左右廊庑相接,把正厅围绕于中间(图2、图3),构成一个中文的“回”字形结构(图4),而外围的东北端,即东垟与北垟的交接处出现一个削角,宛如楷书“回”字右上角的顿笔。祠堂的正厅横楣装饰有很多精美的木雕、石雕,上端刻有阿拉伯文“清真言”以及伊斯兰教“吉祥鸟”图案(图5)。从这些建筑形制及雕饰等方面来看,陈埭丁氏祠堂既有中国汉族文化的内涵,实质中也包含了回族标志和伊斯兰文化,具有一种回汉文化相融合的特色①。数十年来,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对陈埭丁氏宗祠的保护日渐重视,保护规格也越来越高。从1982年到1991年再到2006年,陈埭丁氏宗祠先后被列为晋江市级、福建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历史沿革

丁氏宗祠,肇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至明嘉靖四十年(1561)因兵燹祠堂遭到了彻底性的破坏。丁氏第八世丁怿(1484—1573)嘱其子丁自申“不可以当吾世而湮祠堂”。丁自申遂“承父志,续先构”,“捐金营建”。重建工程虽稍有扩建,然丁自申并不满意,谆谆嘱其子丁日近(时任南京户部江西主事)。丁日近后则斥俸金800余两,对祠堂又做了进一步的扩筑,方成今日之规模。丁日近复兴陈埭丁氏宗祠,布局仍呈“日”字形的三進两天井格局,清咸丰年间陈埭丁氏宗祠重建,改为现在的“回”字形“堂中堂”双圈格局。

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来,历代维修有记录的共为7次,每次都是丁氏心血凝结,此文不再累述。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和2002年,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严格恪守《文物保护法》关于古建筑维修的基本原则,对陈埭丁氏宗祠进行了全面的修葺,基本形成今日的模样。

3 保护管理

3.1 保护管理机构

在福建省、泉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下,陈埭丁氏祠堂保管所和陈埭回族史馆共同负责宗祠的保护管理工作。设驻守管理人员2名,主要负责建筑的保养保洁、花木的养护、防火防盗和开放接待等工作。

3.2 保护范围

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1996﹞35号公布了保护范围:祠堂外墙东26米至外围墙,西1米至巷,南50米,北7米至外围墙。晋江市人民政府划定了建设控制地带,即祠堂外墙向外50米。

3.3 保护标志

陈埭丁氏宗祠立有保护标志碑两座:一座为立于宗祠门埕右侧的“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宗祠碑”,碑身辉绿岩,高1.08米,宽0.75米,碑座花岗岩,须弥座高0.28米,宽1.00米,碑文“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宗祠/福建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日公布”。另一座为立于宗祠墙外东侧的“晋江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丁氏祠堂碑”,为花岗岩材质,碑身高1.33米,宽0.65米,碑座锥形,高0.36米,底长1.07米,碑文“丁氏宗祠/经本府于一九八二年七月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晋江县人民政府/公元一九八三年六月日立”。另外,还立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宗祠保护界”碑四座,分别竖立于划定的宗祠保护范围地界上。

3.4 保护档案

对于陈埭丁氏宗祠的保护档案,在1984年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成立时即开始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对陈埭丁氏宗祠的主体和保护范围进行测绘、照相,全力搜集有关历史文物的各类文献资料、摄影资料、图纸资料等,然后组织相关力量,严格按照文保单位“四有”工作的规范进行编写。

21世纪初,为结合陈埭丁氏宗祠的维修工程,委托三明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队和厦门大学承担对陈埭丁氏宗祠的“四有”测绘工作,完成测绘图纸一套。2003年,出版了《陈埭丁氏宗祠》专著一部,介绍陈埭丁氏宗祠的肇建年代、历史沿革、建筑特色、祖先崇拜、祭祀礼仪、宗祠功能、社会影响,还以文献资料、文物事迹为附录,做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和记载。目前,保护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

4 陈埭丁氏宗祠的文化传承及价值评定

一是陈埭丁氏宗祠作为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形成的象征性建筑,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陈埭丁氏回族“教宗回回”,是来自阿拉伯的穆斯林后裔,自一世祖丁节斋“货贾于闽泉”到“植业于陈江”,长期生产生活于汉民族社会,己有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便汉族的不少名门望族亦不免历经各类动荡,然而外来的丁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甚至发扬壮大。时至今日,仅以鞋服行业来看,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德尔惠等领军品牌几乎全为陈埭地区丁氏家族所创。丁氏回族经过7个多世纪的薪传发展,是多元文化互补、多民族共存共荣的历史缩影,树立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外来民族与本土民族融合的典型,尤其在当今世界民族矛盾战争并不鲜见的大背景下更显弥足珍贵。

我国北方回族大多是经陆地丝绸之路迁徙而来的,而南方沿海回族则大多是从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南方沿海回族在全国回族中比例虽不大,但南方沿海部分回族(包括陈埭丁氏、闽南郭氏)与北方回族形成历史的巨大差异,使其民族融合、发展、汉化过程颇具研究价值。陈埭丁氏宗祠是陈埭丁氏回族形成、发展、兴盛历史的写照,其作为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形成的特殊族群的血缘聚落里最高等级的象征性建筑,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中国海上商贸等历史和中华多民族大家庭形成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是陈埭丁氏宗祠以其历史真实性和文物的完整性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鉴于民族特性,陈埭丁氏宗祠并没有与闽南当地民居或者宗祠的庭院布局完全一致,其特有的前厅、后殿、中间偏后置设主体殿堂、东西廊庑回围的布局形式,在明清以后的建筑中渐少使用。从宏观上看,宗祠整体布局构成“回”字形,从微观上看,建筑多处阿拉伯文字及图案纹饰,体现出中阿文化、回汉民族文化的融合,构成陈埭丁氏宗祠的最大特色。其采用了闽南汉族传统的“飞檐翘脊”建筑形式,以“回”字形为建筑布局,用“吉祥鸟”图案和阿拉伯文字作装饰,既体现了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又保留了伊斯兰文化因素,从造型设计、结构布局到建筑装饰,无不用心良苦。其结构造型之独特,雕饰工艺之精湛,崇祖习俗之特别,生动展示了宗祠的历史风貌,蕴涵着深刻的回汉文化内涵。陈埭丁氏宗祠作为福建省乃至国内历史最为悠久、建筑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回族宗祠,体现着它的历史真实性和文物的完整性,反映了丁氏回族族人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

三是陈埭丁氏宗祠在海内外产生了更为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闽南人素有“下南洋”谋生的传统,陈埭丁氏亦不例外。其向海外生枝散叶,繁衍至海峡两岸及东南亚。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居民为例,他们的祖籍大多为闽南地区,丁氏后裔在中国台湾地区也广为发展,遍及鹿港等全岛各地,人数也有2万余人。其中光华、山寮等村庄的丁氏族人至今仍然在祖祠供奉“四世祖考仁庵丁公”等牌位;敬拜明代名臣清官丁启浚,尊称“尚书公”,塑造“丁府八千岁王爷神像”奉祀在村庄各大宫庙里。数十年来,生活在中國台湾地区的丁氏宗亲也不断返乡祭祖,而陈埭丁氏宗祠自然成为联系两岸丁氏宗亲血缘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②。陈埭丁氏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以宗祠为载体,向世人充分展示自己的特色,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与热情关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列为考察点。由100多位世界各国的学者、官员组成的考察团,分别于1991年、1994年两次到陈埭丁氏宗祠参观考察。其中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卡塔尔四国驻华大使,还到回民家做客,同食元宵圆、年糕。随着知名度的提高,陈埭丁氏宗祠也慢慢成为新兴旅游景点,尤其吸引中东游客。陈埭丁氏宗祠、泉州清净寺、丁氏祖墓群共同串起了泉州回族的记忆点及文物保护的关联点,成为泉州特色旅游线路之一。

四是重商有为的陈埭丁氏,必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更深远影响。陈埭作为福建省最大的回民聚居地,现有2.5万人围绕陈埭丁氏宗祠居住,还有以经商为主要谋生手段的5万余丁氏回民散居世界各地。改革开放以来,陈埭丁氏“善拼敢赢、重商能工”的基因与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不谋而合,经过40余年的迅猛发展,陈埭镇辖区内的“中国鞋都”和“国际鞋纺城”跃升为全球鞋业界和体育用品界膜拜的“圣都”。以陈埭丁氏企业家为主创办的安踏、特步、361°、三斯达等12家上市企业,还有中桥体育等1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都是晋江市重要的龙头企业。丁和木、丁水波等企业家富而思源,以陈埭丁氏宗祠为平台,积极投入奖教助学、敬老救灾等公益事业,多人被评为“中华慈善奖”等光荣称号。陈埭丁氏已传28世,丁氏族史昭示世人:回汉两族越是深度融合,经济社会越能超前、超速和谐发展。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过去7年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共在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组织超过150场次的“品牌泉州海丝行”展销活动,陈埭丁氏鞋服品牌则是其中重头戏。未来还可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东阿拉伯地区为重点,利用陈埭丁氏鞋服产业积极寻找产业互补优势明显或在历史文化、区位等方面有特色的外国城市开展友好交流。耐克、阿迪达斯牢牢占据了全球鞋服高端市场,而以陈埭丁氏企业家为主创办的安踏、特步、361°等则占据了中端市场,丁氏其他企业家则占据了低端市场,中低端市场更为巨大,陈埭丁氏只要抓住机遇,乘“一带一路”之东风,便有机会让陈埭从中国鞋都晋升为世界鞋都。

五是陈埭丁氏家族在朝代变迁中不断调适身份和文化认同。一座陈埭丁氏宗祠,半部泉州回汉两个民族融合发展史。通过对陈埭丁氏家族血缘世系的考察(如家谱汇编、祠堂建设和家族仪式改革),发现其在朝代变迁中不断调适,并有意识地适应这些变化以巩固他们的群体身份。纵观闽南其他少数民族,可以发现其他少数民族汉化较为严重。以闽南郭氏回族为例,部分郭氏回族依附于唐朝汾阳王郭子仪之后,部分郭氏则完全融入汉族,不再以回族身份示人,不仅仅是外貌上已与汉族无异,宗教习俗仪式等也已全然汉化。例如,泉州市泉港区道教协会设在泉港区郭厝回族村内,闽南大部分回族的汉化严重,甚至彻底融入汉族,其宗祠已然与汉族宗祠并无二致,如此之下,更凸显陈埭丁氏宗亲、陈埭丁氏宗祠保留民族特色之珍贵。为了在汉族圈生存,陈埭丁氏不得不有所取舍,尽管他们失去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的传承,但通过宗祠的传承修缮、宗教习俗的仪式化、儒家礼仪来改造他们的家族仪式,保存了共同的祖先记忆,巩固了他们的群体身份。通过不断调适,他们没有失去他们的族群身份,而是在更坚实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他们的群体身份,并且代代小心维护。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泉州的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包括丁氏祖墓群)等两处中东穆斯林史迹也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人都有从众心理,族群亦不例外,因与汉族的长期共同居住生活,陈埭丁氏不得不将本民族、本文化的外在显著特征予以改变、调适,以便与身边的汉族匹配、适应,从而达到双方和谐共处的目的。陈埭丁氏轰轰烈烈地参与了宋元中国的大航海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他们见证了积淀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见证了大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宏大愿景,也将会继续见证中国重振海上丝绸之路、物联万国的宏大盛世③。

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虽以汉族为核心,但也不断吸收契丹、蒙古、回族、满族等各种少数民族或外来民族文化,大家在中华大地上彼此虽有过争执,但总体上还是不断融合、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慢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56个民族慢慢变成一家人,如今各民族携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陈埭丁氏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自然可发挥自身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注释

①黄忠杰.关于泉州伊斯兰教石刻艺术若干问题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②卢俊杰.福建省晋江市陈埭丁氏宗祠[J].台声,2017(18):84-88.

③庄景辉.时代因应与对策:陈埭丁氏回族汉化过程之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113-118.

猜你喜欢
回族
新乐市彭家庄回族乡小宅铺村
公民与法治(2022年9期)2022-09-20 03:25:46
中共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六盘山(2016年5期)2016-11-23 19:05:37
回族汤瓶的设计审美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40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5年6期)2016-01-19 11:16:45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世俗与神圣的过渡礼仪——以大同回族开斋节为例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6期)2011-11-25 03:03:34